'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
"
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上一篇從長征之後,到解放建設時期,共選了15首詩詞,這一篇作為終結篇,選了十二首。

第三十首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創作背景:

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瀰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湧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高漲,但國際國內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國內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出現“極左”問題,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的鬥爭形勢表現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欣賞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

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嫋嫋煙霧。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裡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第三十一首

七絕·觀潮

千里波濤滾滾來,

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

鐵馬從容殺敵回。

創作背景:

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在杭州視察工作時適逢是錢塘江傳統的觀潮節毛澤東及其隨從人員輕裝便服到最佳的觀潮地鹽官鎮。這裡人山人海他們只得改到鎮郊七裡廟附近觀潮。這天天氣晴熱毛澤東在警衛人員臨時搭起的小帳篷內小憩。錢塘江湧潮時毛澤東就步出帳篷眺望。

只見湧潮洶湧海塘相撞層層浪花彷彿千堆雪。毛澤東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漸漸地平靜他又才回到椅子上問警衛員潮水是怎樣形成的又將月球潮汐的理論向他們講了一遍並且說“南宋的時候錢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時我們可以站在吳山上觀看了。現在錢塘喇叭口因為泥沙堆積變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寧再過幾百年海寧也要看不到潮了。”後來他又面對錢塘江凝視、思考吟成了這首《七絕·觀潮》。

欣賞

千里錢塘的波濤滾滾而來,雪浪飛花的潮水湧向釣魚臺。

人山人海,大讚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馬從容殺敵後回返。

"
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上一篇從長征之後,到解放建設時期,共選了15首詩詞,這一篇作為終結篇,選了十二首。

第三十首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創作背景:

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瀰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湧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高漲,但國際國內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國內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出現“極左”問題,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的鬥爭形勢表現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欣賞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

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嫋嫋煙霧。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裡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第三十一首

七絕·觀潮

千里波濤滾滾來,

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

鐵馬從容殺敵回。

創作背景:

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在杭州視察工作時適逢是錢塘江傳統的觀潮節毛澤東及其隨從人員輕裝便服到最佳的觀潮地鹽官鎮。這裡人山人海他們只得改到鎮郊七裡廟附近觀潮。這天天氣晴熱毛澤東在警衛人員臨時搭起的小帳篷內小憩。錢塘江湧潮時毛澤東就步出帳篷眺望。

只見湧潮洶湧海塘相撞層層浪花彷彿千堆雪。毛澤東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漸漸地平靜他又才回到椅子上問警衛員潮水是怎樣形成的又將月球潮汐的理論向他們講了一遍並且說“南宋的時候錢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時我們可以站在吳山上觀看了。現在錢塘喇叭口因為泥沙堆積變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寧再過幾百年海寧也要看不到潮了。”後來他又面對錢塘江凝視、思考吟成了這首《七絕·觀潮》。

欣賞

千里錢塘的波濤滾滾而來,雪浪飛花的潮水湧向釣魚臺。

人山人海,大讚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馬從容殺敵後回返。

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第三十二首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鬆,

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創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工業、財貿、教育、科技等問題,以便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國民經濟走出困境。作詩之日,是作者引以為豪的“秋收起義”三十四週年紀念日。因此,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爭精神。

欣賞

這首詩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寫景又達情。“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寫了松樹蒼勁,在亂雲飛渡中仍舊從容不迫。“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更寫出了作者對於艱難的小視。

第三十三首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創作背景:

此作品是作者觀景有感而作。

欣賞

九嶷山上空白雲飄飄,兩名妃子乘著微風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閃爍著淚光,片片紅霞若天風織成絢麗的衣衫。

洞庭湖水波浩蕩,捲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當歌一曲感天動地。我將為此而夢迴祖國遼闊的河山,在我芙蓉盛開的家鄉朗照著清晨的光輝。

第三十四首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創作背景:

1958年,“大躍進”遭受挫折後,中國又連續出現了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處於重重困難之中。而國際上也掀起了一股反華浪潮,中國人民正在經歷一次嚴峻的考驗。此詞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毛澤東借詠梅來言志,鼓舞廣大的無產階級人民群眾,鼓勵他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的這首詞,借用陸游的原調原題,但整首詞所反映出來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故作者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欣賞

這首詞比較著名,裡面滲透了詩人的樂觀精神。先點題說出時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然後說,“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說出梅花傲雪的習性,“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寫出梅花孤傲的特性。樂觀品質。

第三十五首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創作背景:

郭沫若1961年10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看了浙江省紹興劇團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寫了一首題為《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郭詩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當妖精,把妖精當人,混淆是非,不分敵友,對敵人發慈悲,對朋友卻不斷刁難。還給孫悟空一遍又一遍念起緊箍咒,使他頭痛,卻讓白骨精連續幾次脫逃,應當千刀萬剮唐僧的肉。

毛澤東看了這首詩,認為詩中把唐僧看作敵人:要“千刀萬剮”,這樣是不恰當的。於是他便給郭沫若寫了這首“和詩”,告誡人們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大多數群眾,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同志讀了毛澤東這首詩之後深受啟發,便步其原韻,又和了一首詩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郭沫若的和詩

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香弭大災。

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

金睛火眼無容赦, 哪怕妖精幾度來。

這首詩道呈毛澤東,毛澤東回信說:“和詩好,不要‘千刀萬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採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

欣賞

毛澤東將自己的思想孕育於詩詞中,體現了不一樣的立場。而且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詞。又是一篇戰鬥檄文,對於反對馬列主義的人的鬥爭。

第三十六首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其二

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創作背景:

1937年,當魯迅逝世一週年之際,在延安舉辦了紀念會,毛澤東發表了專門的演說,深入地論述了魯迅的精神,稱讚了魯迅的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後來毛澤東多次提到魯迅。

196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八十週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魯迅,毛澤東熱情洋溢地寫下這首詩。

欣賞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這裡寫魯迅先生的堅強鬥爭意志,膽識博大,刀光劍影也不畏懼。“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上海龍華反動派祕密殺害左聯人士,魯迅先生還寫詩。

第二首,“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從精神文化淵源上發掘魯迅先生與他家鄉歷史上愛國詩人陸游、秋瑾等一脈相承的關係,讚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魯迅精神得以昇華。

第三十七首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其二

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創作背景:

1937年,當魯迅逝世一週年之際,在延安舉辦了紀念會,毛澤東發表了專門的演說,深入地論述了魯迅的精神,稱讚了魯迅的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後來毛澤東多次提到魯迅。

196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八十週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魯迅,毛澤東熱情洋溢地寫下這首詩。

欣賞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這裡寫魯迅先生的堅強鬥爭意志,膽識博大,刀光劍影也不畏懼。“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上海龍華反動派祕密殺害左聯人士,魯迅先生還寫詩。

第二首,“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從精神文化淵源上發掘魯迅先生與他家鄉歷史上愛國詩人陸游、秋瑾等一脈相承的關係,讚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魯迅精神得以昇華。

第三十八首

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

一躍衝向萬里濤。

創作背景:

屈原是毛澤東非常喜愛的詩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毛澤東終身最愛讀的書籍之一。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筆記《講堂錄》曾經工工整整地抄錄了《離騷》全文,晚年更是將《離騷》置於床頭。這首詩是他1961年讀完《楚辭》時所作。

欣賞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直接稱頌屈原的人品和詩品。屈原傾其一生的心血所作的《離騷》,是一部自傳體的政治抒情詩,他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愴的人生軌跡,以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惡如仇的態度,痛斥了楚懷王身邊那些奸佞小人,表達了高尚的人格理想。

毛澤東喜歡屈原的才華和他的戰鬥勇氣,所以詩句以詠屈子起興,稱屈原手中握有殺人刀。既用它書寫和捍衛自己的愛國思想、強國抱負、憂民感情和高尚人格,還用它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這是對屈原所處的環境的描述,抨擊了貴族統治的黑暗與腐朽,並且對屈原以死抗爭的不屈精神給以肯定。在毛澤東筆下,屈原已經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強勇猛的戰士,是一個堅守正道忠貞,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從而從政治的高度對屈原的性格進行了深層的挖掘。既暗含了對屈原的讚美之意,又暗含了對屈原的憑弔之情

第三十九首

七律·冬雲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創作背景:

1962年冬中國經歷了3年特大災荒。表面上看似乎處在困難時期正式隆冬的樣子。軟弱的人經受不住這種嚴峻的考驗是不足為奇的。真正的革命者則更加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毛澤東在1962年的生日寫此詩。

欣賞

起句寫了肅殺茫茫之冬景,大雪橫飛,烏雲滾滾,萬紫千紅都已凋零。雖是客觀描寫卻帶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反動派暫時不可一世。

接著三、四句使嚴峻局面微露春光。冬天湍急的寒流終會過去,冬天並非“窮陰殺節急景雕年”。俗話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最寒冷的時刻也正是陽氣初萌的時刻。猶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所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毛主席同樣告訴了我們“大地微微暖氣吹”。正如毛澤東所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絲暖氣也會最後吹走隆冬迎來朗朗春天。

第五、六句毛澤東又展早年英邁豪氣。毛主席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獨驅一切“虎豹豺狼。這二句的“虎豹”、“熊羆”都指反動派邪惡勢力同時在詩意上又與冬景相諧調。

最後二行毛澤東以“梅花”這最寒冷的季節獨傲霜雪的中國國花,象徵詩人及大中華不屈不撓的鬥志和高潔精神。面對漫天大雪,梅花歡喜得很根本就不怕嚴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國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潔的形象,一變為革命浪漫主義的無限壯美的情懷。詩人在此似乎在高唱,來吧狂風大雪儘管來吧一切反華的惡勢力儘管來吧。“凍死蒼蠅未足奇”抒發了對經受不住考驗者的蔑視。

"
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上一篇從長征之後,到解放建設時期,共選了15首詩詞,這一篇作為終結篇,選了十二首。

第三十首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創作背景:

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瀰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湧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高漲,但國際國內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國內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出現“極左”問題,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的鬥爭形勢表現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欣賞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

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嫋嫋煙霧。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裡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第三十一首

七絕·觀潮

千里波濤滾滾來,

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

鐵馬從容殺敵回。

創作背景:

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在杭州視察工作時適逢是錢塘江傳統的觀潮節毛澤東及其隨從人員輕裝便服到最佳的觀潮地鹽官鎮。這裡人山人海他們只得改到鎮郊七裡廟附近觀潮。這天天氣晴熱毛澤東在警衛人員臨時搭起的小帳篷內小憩。錢塘江湧潮時毛澤東就步出帳篷眺望。

只見湧潮洶湧海塘相撞層層浪花彷彿千堆雪。毛澤東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漸漸地平靜他又才回到椅子上問警衛員潮水是怎樣形成的又將月球潮汐的理論向他們講了一遍並且說“南宋的時候錢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時我們可以站在吳山上觀看了。現在錢塘喇叭口因為泥沙堆積變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寧再過幾百年海寧也要看不到潮了。”後來他又面對錢塘江凝視、思考吟成了這首《七絕·觀潮》。

欣賞

千里錢塘的波濤滾滾而來,雪浪飛花的潮水湧向釣魚臺。

人山人海,大讚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馬從容殺敵後回返。

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第三十二首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鬆,

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創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工業、財貿、教育、科技等問題,以便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國民經濟走出困境。作詩之日,是作者引以為豪的“秋收起義”三十四週年紀念日。因此,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爭精神。

欣賞

這首詩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寫景又達情。“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寫了松樹蒼勁,在亂雲飛渡中仍舊從容不迫。“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更寫出了作者對於艱難的小視。

第三十三首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創作背景:

此作品是作者觀景有感而作。

欣賞

九嶷山上空白雲飄飄,兩名妃子乘著微風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閃爍著淚光,片片紅霞若天風織成絢麗的衣衫。

洞庭湖水波浩蕩,捲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當歌一曲感天動地。我將為此而夢迴祖國遼闊的河山,在我芙蓉盛開的家鄉朗照著清晨的光輝。

第三十四首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創作背景:

1958年,“大躍進”遭受挫折後,中國又連續出現了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處於重重困難之中。而國際上也掀起了一股反華浪潮,中國人民正在經歷一次嚴峻的考驗。此詞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毛澤東借詠梅來言志,鼓舞廣大的無產階級人民群眾,鼓勵他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的這首詞,借用陸游的原調原題,但整首詞所反映出來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故作者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欣賞

這首詞比較著名,裡面滲透了詩人的樂觀精神。先點題說出時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然後說,“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說出梅花傲雪的習性,“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寫出梅花孤傲的特性。樂觀品質。

第三十五首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創作背景:

郭沫若1961年10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看了浙江省紹興劇團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寫了一首題為《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郭詩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當妖精,把妖精當人,混淆是非,不分敵友,對敵人發慈悲,對朋友卻不斷刁難。還給孫悟空一遍又一遍念起緊箍咒,使他頭痛,卻讓白骨精連續幾次脫逃,應當千刀萬剮唐僧的肉。

毛澤東看了這首詩,認為詩中把唐僧看作敵人:要“千刀萬剮”,這樣是不恰當的。於是他便給郭沫若寫了這首“和詩”,告誡人們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大多數群眾,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同志讀了毛澤東這首詩之後深受啟發,便步其原韻,又和了一首詩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郭沫若的和詩

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香弭大災。

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

金睛火眼無容赦, 哪怕妖精幾度來。

這首詩道呈毛澤東,毛澤東回信說:“和詩好,不要‘千刀萬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採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

欣賞

毛澤東將自己的思想孕育於詩詞中,體現了不一樣的立場。而且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詞。又是一篇戰鬥檄文,對於反對馬列主義的人的鬥爭。

第三十六首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其二

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創作背景:

1937年,當魯迅逝世一週年之際,在延安舉辦了紀念會,毛澤東發表了專門的演說,深入地論述了魯迅的精神,稱讚了魯迅的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後來毛澤東多次提到魯迅。

196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八十週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魯迅,毛澤東熱情洋溢地寫下這首詩。

欣賞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這裡寫魯迅先生的堅強鬥爭意志,膽識博大,刀光劍影也不畏懼。“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上海龍華反動派祕密殺害左聯人士,魯迅先生還寫詩。

第二首,“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從精神文化淵源上發掘魯迅先生與他家鄉歷史上愛國詩人陸游、秋瑾等一脈相承的關係,讚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魯迅精神得以昇華。

第三十七首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其二

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創作背景:

1937年,當魯迅逝世一週年之際,在延安舉辦了紀念會,毛澤東發表了專門的演說,深入地論述了魯迅的精神,稱讚了魯迅的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後來毛澤東多次提到魯迅。

196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八十週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魯迅,毛澤東熱情洋溢地寫下這首詩。

欣賞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這裡寫魯迅先生的堅強鬥爭意志,膽識博大,刀光劍影也不畏懼。“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上海龍華反動派祕密殺害左聯人士,魯迅先生還寫詩。

第二首,“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從精神文化淵源上發掘魯迅先生與他家鄉歷史上愛國詩人陸游、秋瑾等一脈相承的關係,讚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魯迅精神得以昇華。

第三十八首

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

一躍衝向萬里濤。

創作背景:

屈原是毛澤東非常喜愛的詩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毛澤東終身最愛讀的書籍之一。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筆記《講堂錄》曾經工工整整地抄錄了《離騷》全文,晚年更是將《離騷》置於床頭。這首詩是他1961年讀完《楚辭》時所作。

欣賞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直接稱頌屈原的人品和詩品。屈原傾其一生的心血所作的《離騷》,是一部自傳體的政治抒情詩,他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愴的人生軌跡,以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惡如仇的態度,痛斥了楚懷王身邊那些奸佞小人,表達了高尚的人格理想。

毛澤東喜歡屈原的才華和他的戰鬥勇氣,所以詩句以詠屈子起興,稱屈原手中握有殺人刀。既用它書寫和捍衛自己的愛國思想、強國抱負、憂民感情和高尚人格,還用它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這是對屈原所處的環境的描述,抨擊了貴族統治的黑暗與腐朽,並且對屈原以死抗爭的不屈精神給以肯定。在毛澤東筆下,屈原已經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強勇猛的戰士,是一個堅守正道忠貞,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從而從政治的高度對屈原的性格進行了深層的挖掘。既暗含了對屈原的讚美之意,又暗含了對屈原的憑弔之情

第三十九首

七律·冬雲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創作背景:

1962年冬中國經歷了3年特大災荒。表面上看似乎處在困難時期正式隆冬的樣子。軟弱的人經受不住這種嚴峻的考驗是不足為奇的。真正的革命者則更加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毛澤東在1962年的生日寫此詩。

欣賞

起句寫了肅殺茫茫之冬景,大雪橫飛,烏雲滾滾,萬紫千紅都已凋零。雖是客觀描寫卻帶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反動派暫時不可一世。

接著三、四句使嚴峻局面微露春光。冬天湍急的寒流終會過去,冬天並非“窮陰殺節急景雕年”。俗話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最寒冷的時刻也正是陽氣初萌的時刻。猶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所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毛主席同樣告訴了我們“大地微微暖氣吹”。正如毛澤東所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絲暖氣也會最後吹走隆冬迎來朗朗春天。

第五、六句毛澤東又展早年英邁豪氣。毛主席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獨驅一切“虎豹豺狼。這二句的“虎豹”、“熊羆”都指反動派邪惡勢力同時在詩意上又與冬景相諧調。

最後二行毛澤東以“梅花”這最寒冷的季節獨傲霜雪的中國國花,象徵詩人及大中華不屈不撓的鬥志和高潔精神。面對漫天大雪,梅花歡喜得很根本就不怕嚴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國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潔的形象,一變為革命浪漫主義的無限壯美的情懷。詩人在此似乎在高唱,來吧狂風大雪儘管來吧一切反華的惡勢力儘管來吧。“凍死蒼蠅未足奇”抒發了對經受不住考驗者的蔑視。

毛澤東詩詞欣賞(終結篇)-----解放建設時期十二首

第四十首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創作背景:

1962年底,郭沫若填《滿江紅》一詞,藉此表達中國人民面對反華勢力,團結一致,堅持鬥爭的必勝信念,同時也歌頌了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堅強的中國人民。毛澤東讀後當即作此和詞。

本來郭詞寫的理直氣壯,富有激情。但無意間似乎把反動派的聲勢過分看中了些:“滄海橫流”、“天垮下來”、“世披靡矣”,未免言過其實。毛澤東的和詞,就是針對這一點而發的。詩人高昂的時代巨人的頭顱,對幾夥蒼蠅、螞蟻、蚍蜉等害人蟲,投以蔑視的目光,給以憎惡得申斥;並意氣風發,大義凜然,發出了戰鬥的號召,顯示了勝利的信心。

欣賞:

該詞以“小小寰球”起筆,氣勢恢宏,境界壯闊。在浩瀚無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過是一個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這種化大為小的空間壓縮,顯示了作者在青年時期就有雄偉的氣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懷。地球尚且小,那麼幾個碰壁的蒼蠅就更加渺小了,微不足道。作者將國際上那些猖狂反華,群聚起鬨的醜類視作嗜腥逐臭、見縫下蛆的蒼蠅,其鄙夷、輕蔑、厭惡、嘲諷之情意溢於言表。將“蒼蠅”數量縮小為“幾個”,以狀其虛張聲勢、極其孤立的處境。而“碰壁”二字,既喻其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蠢舉,又隱喻其必然敗亡的命運,可謂一莊一諧,相映成趣。作者似立於天宇蒼穹,,俯視塵寰,以沉穩、傲岸、泰然之態度姑且作冷眼觀,且看“蒼蠅”如何動彈,如何表演,怎麼成氣候。“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來,以聲狀神,以聽覺形象充實視覺形象,生動地描畫出那些“蒼蠅”們喧囂起鬨,聲嘶力竭,卻累遭碰壁,斷股折翼,窮途末路,向隅哭泣的無奈之狀。

“螞蟻”兩句仍以誇張和比喻手法,化用典故,引申發揮,勾勒霸權主義者可鄙、可惜、可厭、可笑的醜態。毛澤東則藉以諷刺赫魯曉夫們依仗其大黨大國的地位,自吹自擂,為所欲為,頑固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打著少數超級大國首腦主宰世界命運的如意算盤,不過是蟄身蟻穴中做著一廂情願且倏忽短暫的南柯夢而已,其下場也必然將如“大槐安國”裡的螞蟻一樣,終被世界革命的風暴所吞沒。“蚍蜉”句則化用唐人韓愈詩句,賦予新意,嘲笑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的種種誹謗、中傷、詆譭、訛詐,都如蚍蜉想搖撼大樹一樣不自量力,愚妄可笑,枉費心機。

換頭後六句,承上結“飛鳴鏑”的意脈,一氣貫通,節奏一反上片的從容舒緩,變得緊湊急促。作者站在歷史、時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這場論戰,通過急速變化的時空交互映襯,表現出一種力挽狂瀾的膽魄、一種義無反顧得決斷、一種急昂奮進的鬥志。“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四個整齊的三字短句,筆力雄悍,似銅板鐵琶,促節鏗鏘;如黃鐘大呂,巨聲鏜琅。“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則點明這場論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關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勢在必爭,不能坐待歷史作出結論,而必須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爭取時間,以加速世界革命的歷史進程。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一聯正是對當時世界革命形勢的藝術概括和樂觀展望。

這首詞自始至終貫穿著反帝反霸、捍衛馬列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對霸權主義者的反華行徑予以嘲諷、揭露和鞭撘,筆調冷峻而不乏詼諧。下片則“高吟肺腑走風雷”,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熱情歌頌風起雲湧的世界革命,風格雄渾壯偉。上下片渾然一體,形成大開大合波瀾起伏的藝術特點,表現出一種至大至剛的氣概之美。

第四十一首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創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闊別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

欣賞:

上闋首句 “凌雲”二字,不僅形容巍峨的井岡山之高,而且形容偉人志向高遠。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 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乃至重遊井岡山(1965年5月),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已有38年了。這38年,神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從“坐待時機自主張”少年,到“風華正茂”上學時期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學生,以至經長征、驅日寇、滅老蔣、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重上”不僅照應上文“久有”重訪井岡山夙願,而且表達了詩人盼望故地重遊迫切心情。

1965年春天,詩人巡視大江南北之後,以70歲高齡重遊井岡山,實現了盼望多年的夙願,其興奮之情,不言而喻,倍感親切;舉目環視莽莽蒼蒼的井岡山,變成多姿多彩,生氣勃勃“新顏”。“千里”迢迢,風塵僕僕,一個“尋”字,不僅表達詩人久久離別依戀相思之情,而且表達了重遊故地無比喜悅歡快的心境。

詩人展示一幅絢麗多彩圖畫:藍天綠樹,黃鶯婉轉,紫燕飛翔,溪澗流水潺潺;舉目仰望,盤旋的高路,插入白雲渺渺的雲端。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無比喜悅、輕鬆而舒暢的心情。流暢明快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對井岡山變化之美的讚頌。

詩人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繪了井岡山的變化;它是當時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呈現祖國新貌的縮影。

上闋描述詩人重上井岡山經過,敘事、寫景、抒情溶為一體;表達了詩人歡快的情緒和豪邁的氣概。

下闋開頭三句,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不僅照應前文“重上井岡山”,點出離別的時間;而且濃縮時空距離,表達了撫今追昔豐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中華兒女經受的是血與火、生與死嚴峻的考驗,囊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民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豐富內涵。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過去”、“彈指”看似輕鬆,飽含著沉重的犧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詩篇。勝利果實來之不易,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達中華兒女凌雲壯志。可以飛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測五大洋去捉拿“魚鱉”,然後談笑風生、 唱著勝利的歌曲,從容而歸。酣暢淋漓的抒發了詩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民間諺語;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頭語融於詩詞之中,詩人此詞以議論的手法結穴,不僅首尾呼應,而且啟迪、鞭策人們:勝利屬於不畏艱險,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麼事都是如此。“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就一定能實現。

下闋詩人觸景生情,回顧三十八年革命歷程;融情於理,以發人深省、深刻的哲理總結詩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