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林地區滿洲族趙姓探源

吉林地區滿族趙姓,在滿族諸姓中是個戶數人數較多的姓氏,被稱為大姓。趙姓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在有清一代為官者也較多。在滿族聚居的烏拉街,就有“七戶關,八戶趙”之說。關姓是滿族第一大姓,清代編撰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將其列為滿族六百多姓氏首位,但在滿族聚居的烏拉街尚沒有趙姓多。

滿族同姓不一定同祖、同源。吉林地區的趙姓也是如此。這其中有多種社會原因。主要原因是滿族是一個以女真人為主體,吸納了部分漢族、蒙古族以及其他東北少數民族而形成的共同體,因此,滿族中的姓氏,也必然有其他各民族的姓氏。如烏拉街的“八趙”,就有三姓趙姓原來是漢族,一姓原來是蒙古族,其他五姓則是滿洲趙姓。但就滿洲趙姓,也不是由一個滿語姓氏演變而來的。

烏拉街這“八戶趙”,都是清初遷到烏拉街的,由於人口的增多和社會發展等各種原因,現在已廣佈吉林地區。

1、佟趙。滿姓伊爾根覺羅氏,隸鑲藍旗。該氏原居今撫松縣松江河上游漫江一帶。明朝被輝發部招撫後,遷居輝發河流域和哈達等地,累世披甲充軍。順治十四年(1657年)始設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時,其中安耐一支撥至烏拉定居打漁樓,先後充當過打牲烏拉總管衙屬的“貂戶”“蜜戶”“珠戶”。清末,賦詩《烏拉八景》的作者,就是該氏第八世祖富林,在烏拉地方頗負盛名。現在,該姓主要分佈於烏拉街鎮、土城子鄉及九臺東部等地區。該氏因有易漢姓為佟趙兩姓,因稱佟趙。

2、大戶趙。滿姓呼倫覺羅氏,隸鑲藍旗。該氏原系海西女真輝發部人。輝發部被努爾哈赤率部滅後,遷居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舊城平坦溝),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遷盛京(瀋陽市)外四十里的榆樹堡。時有兩 支,一支於清順治初年被撥遷打牲烏拉充丁,初居市郊九站鄉通溪溝。三年後再遷今金珠鄉藍旗屯。該氏來烏拉後累世為官,其中第三世祖八十五曾任伯都納副督統,七世祖富爾鬆阿曾任奉天副督統,八世祖常德曾受賜封吉林副督統衙門佐領。因為人多戶大,故稱大戶趙。現較集中居於吉林市內、烏拉街鎮內及富爾屯、金珠鄉南蘭村等地。

3、那拉趙。系滿族烏拉那拉氏,隸正白旗。該氏為明代海西女真烏拉部部主那拉氏後裔。明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努爾哈赤率軍滅烏拉部後,部主布佔泰逃往葉赫部,餘下眷屬為避禍,隱姓埋名分居於黃茂屯等地。爾後 ,努爾哈赤恩准布佔泰長子達爾漢襲爵布特哈烏拉貝勒,後因叛亂而自殺。其後人四下逃散。其中次孫烏拉布他哈由公主放帶歸盛京,仍姓那拉氏;長孫烏隆阿戰時被人救潛藏於烏拉街江北九臺縣境內。烏隆阿所生十子,均居烏拉街附近,形成十大支系,為避禍均改趙姓,自稱那拉趙氏。

4、東海趙。滿姓烏祿魯氏,隸鑲藍旗。原屬東海野人女真,故稱東海趙。該氏原世居阿庫裡(今俄羅斯東海濱省烏蘇裡村東北),後遷今黑龍江省依蘭,康熙十五年(1676年)隨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城。該氏由先祖蘇拉發跡,後累世為官,曾有後代官至副督統,實為吉林地方官宦世家。

5、王趙。滿姓完顏氏,隸正白旗。該氏於順治初年由盛京撥至打牲烏拉。光緒年間在打牲烏拉總管趙雲升帳下當差,又從奴趙府,遂改漢姓趙氏。因滿姓完顏氏改漢姓多為王、汪姓,故自稱王趙。

6、大尾巴肇。原系新漢軍八旗人,隸正白旗。該戶肇姓是出自慈禧太后所賜,愛新覺羅之奴之意,後因忌諱自改趙姓。該氏原世居山東即墨縣,本姓李。最初由北京清庭總管內務府撥遷烏拉地方人旗當差,至六世雲升時,出由太學生入署當差,後升任翼領,因奉旨開河採珠有功,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並於光緒六年(1880年)升任烏拉總管,後又升任伯都訥副都統。其族先後有四人任大牲烏拉總管,現仍存的烏拉街後府即是其私邸。其後裔現分居於吉林市,烏拉街鎮汪屯,長春市,北京市等地。

7、佛堂趙。漢軍鑲藍旗,因世代篤信佛教,故自稱佛堂趙。該氏原世居山東省萊州府,後充軍隸明遼東總兵李成樑帳下來到遼陽城。努爾哈赤率部佔遼陽城後,招其專門製造軍械器具。清入中原時,遷居輝發河,旋居拉巴河。順治初年撥徙打牲烏拉編入採珠八旗當差,仍為世襲鐵匠匠戶。從第三世祖改滿名,至九世祖九春起發跡,官至四品翼領,後有多人為官。現分居於永吉楊木鄉,烏拉街鎮高屯,大口欽小官屯,前團村等地。

8、於趙,察喇覺羅氏現改漢姓於,趙,自稱於趙;

另外有愛新覺羅氏,原為皇族,現改漢姓趙,熙,金等,如已故我市著名書法家金意庵即是西林覺羅氏,現改漢姓趙,鄂,自稱鄂趙;還有赫哲趙,新漢軍趙等多種趙姓。

作者完顏振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