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賣火柴的小女孩 李龍 經濟 英國 博客天下 2017-06-19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需求少、利潤低、生產設備陳舊,是整個火柴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目前,全國僅存的火柴廠不足10家。

文 ✎ 蔣平

編輯 ✎卜昌炯 劉星雨

圖 ❏ 李龍

你有多久沒使用過火柴了?最後一次見到它是什麼時候?

影視劇裡,火柴大約是最常見的點火道具,點燃過大部分蠟燭、大部分香菸,以及精心設計的一場場大火。看起來,引燃的火柴梗要比點著的打火機更性感、更藝術,所以才會受到導演們的偏愛。很多人以為電影《英雄本色》裡發哥嘴裡叼著的是牙籤,其實是一根火柴棒。

但藝術生命不等於現實生命。影視劇外,曾走進千家萬戶的火柴,正在迅速喪失領地。

1

當一個身在廣東沿海的阿婆像往常一樣劃亮火柴點燃香燭時,貴州深山裡的某個婦人或許正用火柴點著爐火準備做飯。相距1000多公里的兩人,分別身處中國最富裕和最貧窮的地方,她們之間的唯一交集可能是一盒火柴。一名待在湖南常德的“賣火柴的老男孩”,不斷將自己生產的火柴運往這兩個地區。

老男孩叫凌顯海,經營常德火柴廠已18年。1999年他接手這家瀕臨倒閉的集體制企業時,將其改名為南海火柴廠,但當地人更習慣以常德火柴廠稱之。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火柴裝填全由機器完成。

白天,轟鳴的機器聲傳到百米之外,昭示著它仍在運轉,但地處偏僻,很少有人來到這裡。

從常德市區驅車前往鼎城區石板灘鎮毛慄崗村,大約需要40分鐘。七彎八拐,一處偏僻的路邊,立著幾幢破舊的紅磚瓦房,生鏽的鐵門敞開著,沒有招牌。

這裡便是常德火柴廠所在地。攝影師李龍告訴《博客天下》,2017年3月28日,他第一次來到這裡時,還以為是間小作坊,老舊和原始的環境讓他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由於招不到年輕人,常德火柴廠裡的工人基本都是“老夥計”,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來自全國各地。凌顯海和妻子曾是廣東高州火柴廠的工人,機修師賀曉鍾是國營洪江火柴廠前車間主任,還有一些來自河南、江西等地。他們在以前工作的火柴廠沒落後,彙集到了這裡。

如今,它成了湖南省僅存的一家火柴廠。在這裡,一根只需幾秒鐘便燃盡的火柴需要一兩個小時來製作完成。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50歲的丁為紅正在給楊樹樁剝皮,這是製作火柴的第一道工序。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江西人朱小清正在收集削切好的木皮。

先是去樹皮。工人握著長刀,兩腿夾住被鋸成一小段的圓木,像削甘蔗一樣把樹皮削掉。

接著將去過皮的圓木釘在圓桶形的機器上,機器旋轉過程中,外側的刀片將圓木削成一片片木皮。再將木皮攤平、碼齊、一層一層疊起,放到傳送帶上,用鍘刀將它切成“絲”,火柴梗便製成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62歲的蔡金華往攪拌器中倒入藥水,調配好後就灌入機器,製作火柴頭。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被整整齊齊插在機器孔裡、已塗好藥水的火柴梗。

然後把篩選出來的火柴梗整整齊齊插在機器上的孔裡,隨著傳送帶的運轉,火柴頭被塗上紅紅綠綠的由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磺等混合成的黏稠的藥水。等把藥水烘乾,再進行裝盒、封盒、刷磷片、包裝、貼標籤等一系列步驟,一盒火柴就誕生了。

常德火柴廠生產的火柴主要銷往兩類區域:一是經濟發達的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在當地,祭祖、燒香、拜佛都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機,因“柴”與“財”諧音,圖個吉利;二是較為貧困的四川、貴州、雲南等西部農村,那裡物質貧乏,尚在使用火柴生火。

湖南本地反倒對火柴需求甚少。隨著上世紀90年代氣體打火機的出現,火柴再也不像從前那樣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2

火柴在中國一度被稱為“洋火”。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克發明並出售了他生產的第一盒火柴。之後,這種比火鐮要更加方便的取火器在全世界流傳開來。

清朝時,火柴曾被西方國家當作高檔禮品進獻給道光皇帝,受到權貴們的青睞。不久,火柴開始成為商品大量進入中國,“洋火”之名由此而生。

直到民國後,中國民族工業復興,有了自己的火柴廠,“洋火”這一稱謂才逐漸淡出人們記憶。

53歲的機修師賀曉鍾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柴廠在中國最輝煌的時期,130家國營火柴廠養活了背後上萬個家庭,成立於1984年的常德火柴場是其中之一。像很多國有企業一樣,工人們可以在廠內享受學校、醫院、商店一條龍服務,賀曉鍾還享受了那個年代特有的福利分房。賀曉鍾以廠為家,工廠給他帶來安定、尊嚴甚至榮耀。賀曉鍾記得,當時他們幹勁十足,工友們三班倒地忙碌,進貨的車就停在廠裡等候,火柴常一賣而空。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50歲的上藥工李正芳坐在老舊的機器旁。

一切隨著打火技術的進步以及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改革而結束,火柴市場低迷,火柴廠陸續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常德火柴廠也和這些無力轉身的國營廠一樣,消失在改革大潮中。凌顯海接管常德火柴廠後,購買了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一些火柴商標,並通過幫一些小品牌代工存活至今。

50歲的工人丁為紅一邊幹活一邊告訴李龍,希望火柴廠能一直辦下去,如果廠子垮了,自己不知道該幹什麼。

對於一些輾轉而來、工作了很多年的老人來說,火柴廠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本。

李龍試圖抓住這些“火柴人”的面孔。讓他感受很深的是,和其他一些怨言比較多的國有企業工人不同,常德火柴廠的工人們很樂觀,喜歡跟他聊天、開玩笑,有時會主動拽著他說:“你給他拍一張,給我也拍一張。”

3

由於業務萎縮,常德火柴廠近年來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境地。

常德火柴廠最好的時光在2003年至2005年,最多時一年生產20萬箱(一箱1000小盒),工人有兩三百。現在,產量和銷量不及10年前的三分之一,工人不到一百,合夥人也從原來的3人變為凌顯海一人。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工人站在車間門口,黑板上寫著明天發工資準備零錢。

利潤也很薄,凌顯海告訴《博客天下》“100包裡35000根能賺5毛錢就不錯了”。凌顯海曾和兒子提起過自己的火柴廠,兒子告訴他:“這個廠你能搞多少年你就繼續稿,反正我是不要。”

廠裡的機器已經“老態龍鍾”,最近一次更新機器還是在十多年前。不是凌顯海不想,而是國內已經不再生產製作火柴的機器,即便是十多年前的這次更新,也是買的老國營廠的舊機器。

需求少、利潤低、生產設備陳舊,是整個火柴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目前,全國僅存的火柴廠不足10家。

凌顯海想過改革和轉型,他試圖開發一些新產品,比如生日火柴、廣告火柴等,還打算把火柴年會搞到常德來辦,也有人建議他把火柴加工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一切都抵不過行業式微。

“賣火柴的小女孩”快要失業了,因為火柴即將消失

廠長凌顯海在黑暗中劃亮了一根自己生產的火柴。目前,全國僅存的火柴廠不足十家

凌顯海自己還在堅持使用火柴。他站在昏暗的角落,手裡劃燃一根火柴,四周黢黑,只有火柴和他的臉是亮的。李龍舉起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刻。


李龍

出生於1987年,常德晚報攝影記者。

曾獲全國晚報優秀攝影作品金獎、中國地市報年度圖片獎等獎項。

攝影代表作有《新來的體操娃》等。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博客天下”:bktx2012。放心地把你每天十分鐘的閱讀時間交給我們,你選擇的是一群很酷的傢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