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

1902年,21歲的魯迅前往日本公費留學、攻讀醫學,1906年,21歲的周作人也考取官費生,赴日本學習海軍技術。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

1902年,21歲的魯迅前往日本公費留學、攻讀醫學,1906年,21歲的周作人也考取官費生,赴日本學習海軍技術。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周作人

兄弟倆在日本重逢,很是高興,遂與許壽裳、朱謀宣、錢均夫五人合租了東京的一處豪宅,取名“伍舍”,由於“伍舍”的院子很大,他們又僱傭了一名18歲的貧女羽太信子為使女,以司清潔打掃等雜役。

羽太信子做事麻利、身材豐滿、姿色尚可,又有日本女人的恭謹,她看上週作人性格柔弱,對他頗為殷勤,二人不久正式交往。

當年寓居日本的華人,很多都曾與使女有過緋聞,如孫中山與大月薰,蔣介石、戴季陶與重鬆金子,但將使女娶回家的,卻只有周作人。

因為幼年家道中落、見過世態百相,魯迅對貧苦者天生有同情心,所以沒有阻攔弟弟與日本女傭結婚。

但他沒能想到的是,雖然出身勞動人民,羽太信子的價值觀和人生信條都與勤勞奮鬥毫無關係,她只想把這樁婚姻當成一塊命運跳板,儘快從貧困潦倒的底層脫身而出。

1909年,羽太信子與周作人結婚,擺脫了為人做傭的命運。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

1902年,21歲的魯迅前往日本公費留學、攻讀醫學,1906年,21歲的周作人也考取官費生,赴日本學習海軍技術。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周作人

兄弟倆在日本重逢,很是高興,遂與許壽裳、朱謀宣、錢均夫五人合租了東京的一處豪宅,取名“伍舍”,由於“伍舍”的院子很大,他們又僱傭了一名18歲的貧女羽太信子為使女,以司清潔打掃等雜役。

羽太信子做事麻利、身材豐滿、姿色尚可,又有日本女人的恭謹,她看上週作人性格柔弱,對他頗為殷勤,二人不久正式交往。

當年寓居日本的華人,很多都曾與使女有過緋聞,如孫中山與大月薰,蔣介石、戴季陶與重鬆金子,但將使女娶回家的,卻只有周作人。

因為幼年家道中落、見過世態百相,魯迅對貧苦者天生有同情心,所以沒有阻攔弟弟與日本女傭結婚。

但他沒能想到的是,雖然出身勞動人民,羽太信子的價值觀和人生信條都與勤勞奮鬥毫無關係,她只想把這樁婚姻當成一塊命運跳板,儘快從貧困潦倒的底層脫身而出。

1909年,羽太信子與周作人結婚,擺脫了為人做傭的命運。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羽太信子、周作人、羽太重久

但此時的周家兄弟也只是窮學生,勉強靠翻譯書稿的收入維持在東京的生活。周作人結婚後添了家累,身為長兄的魯迅便不得不停止文學研究,回浙江尋找教職,寄錢到日本去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二弟夫婦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

其時的周作人年紀也不小了,自從去日本後,他的生活和日常事務就由魯迅打理,他自己則醉心於讀書與日本文化,很少感受到經濟困境和生活壓力。

1909年至1911年,魯迅在中學裡當兩門課教員的同時,還兼任日語翻譯,以微薄的薪水維持一家生計,而他寄給周作人的費用,不少被羽太信子拿回了孃家,羽太家的生活,因為長女的婚事得到了改善。

1911年,身心疲憊的魯迅去日本督促周作人回國謀事,信子也跟著來到中國。

此時的羽太對魯迅還比較客氣,畢竟她與周作人在經濟和前途上都要仰仗魯迅提攜。直到1912年,魯迅還不時接濟羽太的孃家,1912年7月10日,他日記中曾寫:“午前赴東交民巷日本郵局寄東京羽太家信並日銀十元。”

如周氏兄弟的好友許壽裳所言:

“羽太信子對魯迅外貌恭順,內懷忮忌。”

但她潑悍的個性在婚後即已顯露,據周建人回憶:

\t“早在辛亥革命前後,他(周作人)攜帶家眷回國居住在紹興時,他們夫婦間有過一次爭吵,結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發作,周作人發愣,而他的郞舅、小姨指著他破口大罵,從此,他不敢再有絲毫‘得罪’。相反,他卻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到日本使館去講話。”

對此,周作人只淡淡地說:

“羽太患有臆想症,犯病如譫如囈。”

但妻子、大舅子、小姨子一起對他戟指大罵,讓周作人甘拜下風,這其實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惡果,周氏兄弟都是久居書齋的文人,而羽太一家人吃相惡、心機重,論到蠻不講理、撒潑打滾,周家一開始就不是羽太家的對手。

1912年,因小說嶄露頭角的魯迅應紹興同鄉、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任教育部僉事,周作人則在浙江當了四五年中學教員。

在此期間,信子安排自己的妹妹芳子嫁給了周建人,一次宴會後,她把喝醉酒的周建人與芳子關到一個房間裡,第二天早上起來,周建人已經說不清楚了,於是信子便幫兩人辦了婚事,遠在北京的魯迅得到消息,早就木已成舟,他也向來沒有門戶之見,並未介懷。

1917年,魯迅託蔡元培為周作人在北大謀得工作,周作人來到北京,與魯迅團聚。

2、八道灣裡的恩恩怨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的生活導致周氏三兄弟決裂

從15歲起,魯迅就擔起了“長兄如父”的角色,對母親、弟弟、弟媳、侄子侄女們極盡責任,到1917年周氏兄弟在北京團聚,已經足足21年時間。

21年間,魯迅到處奔波、自奉甚儉,一心拉扯兄弟,特別是對周作人寄以厚望,當作自己兒子一樣處處督促、提攜、資助,他不滿意母親給他包辦的妻子朱安,但也不願為了傷母親的心而離婚,只是把全副精力投入了大家庭建設中。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

1902年,21歲的魯迅前往日本公費留學、攻讀醫學,1906年,21歲的周作人也考取官費生,赴日本學習海軍技術。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周作人

兄弟倆在日本重逢,很是高興,遂與許壽裳、朱謀宣、錢均夫五人合租了東京的一處豪宅,取名“伍舍”,由於“伍舍”的院子很大,他們又僱傭了一名18歲的貧女羽太信子為使女,以司清潔打掃等雜役。

羽太信子做事麻利、身材豐滿、姿色尚可,又有日本女人的恭謹,她看上週作人性格柔弱,對他頗為殷勤,二人不久正式交往。

當年寓居日本的華人,很多都曾與使女有過緋聞,如孫中山與大月薰,蔣介石、戴季陶與重鬆金子,但將使女娶回家的,卻只有周作人。

因為幼年家道中落、見過世態百相,魯迅對貧苦者天生有同情心,所以沒有阻攔弟弟與日本女傭結婚。

但他沒能想到的是,雖然出身勞動人民,羽太信子的價值觀和人生信條都與勤勞奮鬥毫無關係,她只想把這樁婚姻當成一塊命運跳板,儘快從貧困潦倒的底層脫身而出。

1909年,羽太信子與周作人結婚,擺脫了為人做傭的命運。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羽太信子、周作人、羽太重久

但此時的周家兄弟也只是窮學生,勉強靠翻譯書稿的收入維持在東京的生活。周作人結婚後添了家累,身為長兄的魯迅便不得不停止文學研究,回浙江尋找教職,寄錢到日本去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二弟夫婦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

其時的周作人年紀也不小了,自從去日本後,他的生活和日常事務就由魯迅打理,他自己則醉心於讀書與日本文化,很少感受到經濟困境和生活壓力。

1909年至1911年,魯迅在中學裡當兩門課教員的同時,還兼任日語翻譯,以微薄的薪水維持一家生計,而他寄給周作人的費用,不少被羽太信子拿回了孃家,羽太家的生活,因為長女的婚事得到了改善。

1911年,身心疲憊的魯迅去日本督促周作人回國謀事,信子也跟著來到中國。

此時的羽太對魯迅還比較客氣,畢竟她與周作人在經濟和前途上都要仰仗魯迅提攜。直到1912年,魯迅還不時接濟羽太的孃家,1912年7月10日,他日記中曾寫:“午前赴東交民巷日本郵局寄東京羽太家信並日銀十元。”

如周氏兄弟的好友許壽裳所言:

“羽太信子對魯迅外貌恭順,內懷忮忌。”

但她潑悍的個性在婚後即已顯露,據周建人回憶:

\t“早在辛亥革命前後,他(周作人)攜帶家眷回國居住在紹興時,他們夫婦間有過一次爭吵,結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發作,周作人發愣,而他的郞舅、小姨指著他破口大罵,從此,他不敢再有絲毫‘得罪’。相反,他卻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到日本使館去講話。”

對此,周作人只淡淡地說:

“羽太患有臆想症,犯病如譫如囈。”

但妻子、大舅子、小姨子一起對他戟指大罵,讓周作人甘拜下風,這其實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惡果,周氏兄弟都是久居書齋的文人,而羽太一家人吃相惡、心機重,論到蠻不講理、撒潑打滾,周家一開始就不是羽太家的對手。

1912年,因小說嶄露頭角的魯迅應紹興同鄉、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任教育部僉事,周作人則在浙江當了四五年中學教員。

在此期間,信子安排自己的妹妹芳子嫁給了周建人,一次宴會後,她把喝醉酒的周建人與芳子關到一個房間裡,第二天早上起來,周建人已經說不清楚了,於是信子便幫兩人辦了婚事,遠在北京的魯迅得到消息,早就木已成舟,他也向來沒有門戶之見,並未介懷。

1917年,魯迅託蔡元培為周作人在北大謀得工作,周作人來到北京,與魯迅團聚。

2、八道灣裡的恩恩怨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的生活導致周氏三兄弟決裂

從15歲起,魯迅就擔起了“長兄如父”的角色,對母親、弟弟、弟媳、侄子侄女們極盡責任,到1917年周氏兄弟在北京團聚,已經足足21年時間。

21年間,魯迅到處奔波、自奉甚儉,一心拉扯兄弟,特別是對周作人寄以厚望,當作自己兒子一樣處處督促、提攜、資助,他不滿意母親給他包辦的妻子朱安,但也不願為了傷母親的心而離婚,只是把全副精力投入了大家庭建設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從左到右:前排芳子、魯瑞、信子;後排周建人、魯迅、周作人

此時的魯迅,早已青春不再,他喜歡孩子,特別是周作人、周建人新生的兒女們,是周家的第三代,被他視若珍寶,因此他願意自我犧牲,去成全弟弟們的家庭。

1918年,魯迅任《新青年》編委,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從此一舉成名,而同年,周作人也在北大任文學院教授,並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兄弟倆的文章,都以博學深知著稱,一個銳利有批判性,一個散淡雋永,很快成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且二人當時的薪水都不少,足以在北京安家立業。

於是魯迅決定買一所大宅子,把母親和三弟周建人都接到北京團圓,讓因為父亡子幼而傾頹過的大家庭重新興旺振作,讓母親頤養天年,讓兄弟子侄成為新的讀書世家。

這夢想,本來就極具封建宗祠家族的色彩,把大家族和家族傳承看得比自己的小家庭更重要,但身為新文化啟蒙者的魯迅,畢竟是在儒家文化的教育里長大,孝悌二字,他雖然多次在文章中質疑,卻至死都是他的行為準則。

1919年夏天,魯迅看中八道灣11號的羅姓屋,談好的價格是3500多元銀洋,裝修需300多大洋,共4千元。

魯迅在京單身七載,租住會館,花費很少,已積蓄了2千多元,周作人由於要寄錢養妻小,拿不出錢來,魯迅便將紹興的祖宅賣了1千多元,再借債5百元,買下八道灣前後三進的大宅院。這棟房子,魯迅個人出資的成份在八成以上,他之所以耗盡全部資產,甚至不惜舉債,買下這套共有28間房子的豪宅,是看中後院的空地寬大,適合兒童遊玩,適合周作人、周建人以後安家樂業,亦可以實行他“兒童本位”的教育。

全家人搬進來後,魯迅把後進帶院子的大房讓給周作人和周建人兩個弟弟家,中間一進留給母親魯瑞和朱安,自己住在最外面一進,外進除去會客廳外,只有幾個淺陋的房間,而魯迅卻甘之如飴,他在門外栽上丁香與青楊,有種推己讓人、功德圓滿的成就感。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

1902年,21歲的魯迅前往日本公費留學、攻讀醫學,1906年,21歲的周作人也考取官費生,赴日本學習海軍技術。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周作人

兄弟倆在日本重逢,很是高興,遂與許壽裳、朱謀宣、錢均夫五人合租了東京的一處豪宅,取名“伍舍”,由於“伍舍”的院子很大,他們又僱傭了一名18歲的貧女羽太信子為使女,以司清潔打掃等雜役。

羽太信子做事麻利、身材豐滿、姿色尚可,又有日本女人的恭謹,她看上週作人性格柔弱,對他頗為殷勤,二人不久正式交往。

當年寓居日本的華人,很多都曾與使女有過緋聞,如孫中山與大月薰,蔣介石、戴季陶與重鬆金子,但將使女娶回家的,卻只有周作人。

因為幼年家道中落、見過世態百相,魯迅對貧苦者天生有同情心,所以沒有阻攔弟弟與日本女傭結婚。

但他沒能想到的是,雖然出身勞動人民,羽太信子的價值觀和人生信條都與勤勞奮鬥毫無關係,她只想把這樁婚姻當成一塊命運跳板,儘快從貧困潦倒的底層脫身而出。

1909年,羽太信子與周作人結婚,擺脫了為人做傭的命運。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羽太信子、周作人、羽太重久

但此時的周家兄弟也只是窮學生,勉強靠翻譯書稿的收入維持在東京的生活。周作人結婚後添了家累,身為長兄的魯迅便不得不停止文學研究,回浙江尋找教職,寄錢到日本去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二弟夫婦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

其時的周作人年紀也不小了,自從去日本後,他的生活和日常事務就由魯迅打理,他自己則醉心於讀書與日本文化,很少感受到經濟困境和生活壓力。

1909年至1911年,魯迅在中學裡當兩門課教員的同時,還兼任日語翻譯,以微薄的薪水維持一家生計,而他寄給周作人的費用,不少被羽太信子拿回了孃家,羽太家的生活,因為長女的婚事得到了改善。

1911年,身心疲憊的魯迅去日本督促周作人回國謀事,信子也跟著來到中國。

此時的羽太對魯迅還比較客氣,畢竟她與周作人在經濟和前途上都要仰仗魯迅提攜。直到1912年,魯迅還不時接濟羽太的孃家,1912年7月10日,他日記中曾寫:“午前赴東交民巷日本郵局寄東京羽太家信並日銀十元。”

如周氏兄弟的好友許壽裳所言:

“羽太信子對魯迅外貌恭順,內懷忮忌。”

但她潑悍的個性在婚後即已顯露,據周建人回憶:

\t“早在辛亥革命前後,他(周作人)攜帶家眷回國居住在紹興時,他們夫婦間有過一次爭吵,結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發作,周作人發愣,而他的郞舅、小姨指著他破口大罵,從此,他不敢再有絲毫‘得罪’。相反,他卻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到日本使館去講話。”

對此,周作人只淡淡地說:

“羽太患有臆想症,犯病如譫如囈。”

但妻子、大舅子、小姨子一起對他戟指大罵,讓周作人甘拜下風,這其實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惡果,周氏兄弟都是久居書齋的文人,而羽太一家人吃相惡、心機重,論到蠻不講理、撒潑打滾,周家一開始就不是羽太家的對手。

1912年,因小說嶄露頭角的魯迅應紹興同鄉、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任教育部僉事,周作人則在浙江當了四五年中學教員。

在此期間,信子安排自己的妹妹芳子嫁給了周建人,一次宴會後,她把喝醉酒的周建人與芳子關到一個房間裡,第二天早上起來,周建人已經說不清楚了,於是信子便幫兩人辦了婚事,遠在北京的魯迅得到消息,早就木已成舟,他也向來沒有門戶之見,並未介懷。

1917年,魯迅託蔡元培為周作人在北大謀得工作,周作人來到北京,與魯迅團聚。

2、八道灣裡的恩恩怨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的生活導致周氏三兄弟決裂

從15歲起,魯迅就擔起了“長兄如父”的角色,對母親、弟弟、弟媳、侄子侄女們極盡責任,到1917年周氏兄弟在北京團聚,已經足足21年時間。

21年間,魯迅到處奔波、自奉甚儉,一心拉扯兄弟,特別是對周作人寄以厚望,當作自己兒子一樣處處督促、提攜、資助,他不滿意母親給他包辦的妻子朱安,但也不願為了傷母親的心而離婚,只是把全副精力投入了大家庭建設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從左到右:前排芳子、魯瑞、信子;後排周建人、魯迅、周作人

此時的魯迅,早已青春不再,他喜歡孩子,特別是周作人、周建人新生的兒女們,是周家的第三代,被他視若珍寶,因此他願意自我犧牲,去成全弟弟們的家庭。

1918年,魯迅任《新青年》編委,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從此一舉成名,而同年,周作人也在北大任文學院教授,並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兄弟倆的文章,都以博學深知著稱,一個銳利有批判性,一個散淡雋永,很快成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且二人當時的薪水都不少,足以在北京安家立業。

於是魯迅決定買一所大宅子,把母親和三弟周建人都接到北京團圓,讓因為父亡子幼而傾頹過的大家庭重新興旺振作,讓母親頤養天年,讓兄弟子侄成為新的讀書世家。

這夢想,本來就極具封建宗祠家族的色彩,把大家族和家族傳承看得比自己的小家庭更重要,但身為新文化啟蒙者的魯迅,畢竟是在儒家文化的教育里長大,孝悌二字,他雖然多次在文章中質疑,卻至死都是他的行為準則。

1919年夏天,魯迅看中八道灣11號的羅姓屋,談好的價格是3500多元銀洋,裝修需300多大洋,共4千元。

魯迅在京單身七載,租住會館,花費很少,已積蓄了2千多元,周作人由於要寄錢養妻小,拿不出錢來,魯迅便將紹興的祖宅賣了1千多元,再借債5百元,買下八道灣前後三進的大宅院。這棟房子,魯迅個人出資的成份在八成以上,他之所以耗盡全部資產,甚至不惜舉債,買下這套共有28間房子的豪宅,是看中後院的空地寬大,適合兒童遊玩,適合周作人、周建人以後安家樂業,亦可以實行他“兒童本位”的教育。

全家人搬進來後,魯迅把後進帶院子的大房讓給周作人和周建人兩個弟弟家,中間一進留給母親魯瑞和朱安,自己住在最外面一進,外進除去會客廳外,只有幾個淺陋的房間,而魯迅卻甘之如飴,他在門外栽上丁香與青楊,有種推己讓人、功德圓滿的成就感。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紀念館裡的八道灣11號模型

由於朱安懦弱自卑,魯迅也不大理她,八道灣便由強勢麻利的羽太信子當家。

從1919年底到1923年中,魯迅在八道灣住了三年多時間,此時他心滿意足、佳作頻出,寫下了《阿Q正傳》、《風波》、《故鄉》、《社戲》等小說和譯作一百多篇,名揚全國,家中高朋滿座,蔡元培、胡適、郁達夫、錢玄同等人都頻頻過訪他的“豪宅”。這個時期的魯迅作品,不再像從前那樣以筆為刀、尖銳犀利,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

而周作人在北大任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不斷髮表白話散文和新文化啟蒙思想文章,獲得很高讚譽。

"

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新文化事業上都有重大建樹,是民國文壇上有名的周氏三傑。

魯迅之母魯瑞中年守寡,含辛茹苦養大三個兒子,又個個成材,本應能安度晚年才是。1919年底,魯迅拿出自己的多年積蓄,並賣掉周家的紹興祖屋,買下了北京八道灣大宅,將母親從紹興接來養老,三兄弟帶著家眷同住,過上了大家庭的生活。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成為北京35中圖書館的八道灣魯迅故居

好景不長,1921年,三弟周建人為謀職去了上海,1923年,在羽太信子挑唆下,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激烈爭執、正式決裂,魯瑞、朱安跟著魯迅搬出了八道灣,把剛經營好的新宅騰給了羽太信子孃家的一家人。

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不久去上海,與周建人重逢。1936年,魯迅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

1937年春天,為安慰傷心的老母,定居上海多年的周建人攜王蘊如赴京參加母親八十壽宴,卻在宴席上與周作人爭吵翻臉,受羽太姐妹持刀恫嚇,不歡而散。

不久,盧溝橋事變後,身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拒絕跟隨西南聯大遷往內地,最終變節,投身汪偽政權、成為漢奸。1941年,周建人之子周豐三在八道灣家中拿警衛手槍,當著周作人的面自殺身亡。

1943年,陸續遭逢三子失和、長子早逝、孫兒自殺等慘劇的魯瑞,在北京去世,由次子周作人安葬,死後,她的牌位終於能由西三條衚衕21號搬回由周家出資購買的八道灣11號的大宅門。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瑞

羽太信子出身貧苦,是魯迅、周作人兄弟留學日本期間所聘請的女傭,後與周作人產生感情並私訂終身。

魯迅並未因羽太信子家世寒窘而排斥她成為周作人妻子,可這個日本“鳳凰女”剛在周家站穩腳跟,拿捏住膽小怕事的周作人,便把她母親、哥哥妹妹和親戚們全都接到北京,帶著羽太一家日本貧民登上了命運翻身的階梯。

為人單純的魯瑞後來不解地說道:

\t“這樣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裡住下去,這真出於我意料之外。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我只記得:你們大先生對二太太當家,是有意見的,因為她排場太大,用錢沒有計劃,常常弄得家裡入不敷出,要向別人去借,是不好的。”

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羽太家親戚雞犬升天的同時,周家卻兄弟鬩牆、魯迅早逝、周作人變節、周建人婚姻不幸,家庭危機重重。

她利用了與周作人的婚姻,讓周家為羽太家的貧苦命運買單,讓周家三代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古人說,娶妻娶德,一個正直善良、有才有識的妻子,可以持家三世不衰,而一個自私虛榮、刻薄無情的妻子,只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借鑑和警醒的婚姻標本。

1、為養活弟弟一家人,魯迅回國工作

魯迅十五歲那年,父親周伯宜病故,他是長子,雖然長得矮小單薄,但面對一家婦孺,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庭重擔。

父亡第二年,周家父輩們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一家人的既差且小,魯迅據理力爭、拒絕簽字,卻被叔父們厲聲訓斥,從此心底對大家族的幻想破滅。

但他又是善良的、重孝悌的,面對無助的母親、幼弱的弟弟,魯迅決心一生克己愛人,為他們重建一個有情有義的溫暖家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

1902年,21歲的魯迅前往日本公費留學、攻讀醫學,1906年,21歲的周作人也考取官費生,赴日本學習海軍技術。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周作人

兄弟倆在日本重逢,很是高興,遂與許壽裳、朱謀宣、錢均夫五人合租了東京的一處豪宅,取名“伍舍”,由於“伍舍”的院子很大,他們又僱傭了一名18歲的貧女羽太信子為使女,以司清潔打掃等雜役。

羽太信子做事麻利、身材豐滿、姿色尚可,又有日本女人的恭謹,她看上週作人性格柔弱,對他頗為殷勤,二人不久正式交往。

當年寓居日本的華人,很多都曾與使女有過緋聞,如孫中山與大月薰,蔣介石、戴季陶與重鬆金子,但將使女娶回家的,卻只有周作人。

因為幼年家道中落、見過世態百相,魯迅對貧苦者天生有同情心,所以沒有阻攔弟弟與日本女傭結婚。

但他沒能想到的是,雖然出身勞動人民,羽太信子的價值觀和人生信條都與勤勞奮鬥毫無關係,她只想把這樁婚姻當成一塊命運跳板,儘快從貧困潦倒的底層脫身而出。

1909年,羽太信子與周作人結婚,擺脫了為人做傭的命運。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羽太信子、周作人、羽太重久

但此時的周家兄弟也只是窮學生,勉強靠翻譯書稿的收入維持在東京的生活。周作人結婚後添了家累,身為長兄的魯迅便不得不停止文學研究,回浙江尋找教職,寄錢到日本去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二弟夫婦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

其時的周作人年紀也不小了,自從去日本後,他的生活和日常事務就由魯迅打理,他自己則醉心於讀書與日本文化,很少感受到經濟困境和生活壓力。

1909年至1911年,魯迅在中學裡當兩門課教員的同時,還兼任日語翻譯,以微薄的薪水維持一家生計,而他寄給周作人的費用,不少被羽太信子拿回了孃家,羽太家的生活,因為長女的婚事得到了改善。

1911年,身心疲憊的魯迅去日本督促周作人回國謀事,信子也跟著來到中國。

此時的羽太對魯迅還比較客氣,畢竟她與周作人在經濟和前途上都要仰仗魯迅提攜。直到1912年,魯迅還不時接濟羽太的孃家,1912年7月10日,他日記中曾寫:“午前赴東交民巷日本郵局寄東京羽太家信並日銀十元。”

如周氏兄弟的好友許壽裳所言:

“羽太信子對魯迅外貌恭順,內懷忮忌。”

但她潑悍的個性在婚後即已顯露,據周建人回憶:

\t“早在辛亥革命前後,他(周作人)攜帶家眷回國居住在紹興時,他們夫婦間有過一次爭吵,結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發作,周作人發愣,而他的郞舅、小姨指著他破口大罵,從此,他不敢再有絲毫‘得罪’。相反,他卻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到日本使館去講話。”

對此,周作人只淡淡地說:

“羽太患有臆想症,犯病如譫如囈。”

但妻子、大舅子、小姨子一起對他戟指大罵,讓周作人甘拜下風,這其實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惡果,周氏兄弟都是久居書齋的文人,而羽太一家人吃相惡、心機重,論到蠻不講理、撒潑打滾,周家一開始就不是羽太家的對手。

1912年,因小說嶄露頭角的魯迅應紹興同鄉、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任教育部僉事,周作人則在浙江當了四五年中學教員。

在此期間,信子安排自己的妹妹芳子嫁給了周建人,一次宴會後,她把喝醉酒的周建人與芳子關到一個房間裡,第二天早上起來,周建人已經說不清楚了,於是信子便幫兩人辦了婚事,遠在北京的魯迅得到消息,早就木已成舟,他也向來沒有門戶之見,並未介懷。

1917年,魯迅託蔡元培為周作人在北大謀得工作,周作人來到北京,與魯迅團聚。

2、八道灣裡的恩恩怨怨,羽太信子揮金如土的生活導致周氏三兄弟決裂

從15歲起,魯迅就擔起了“長兄如父”的角色,對母親、弟弟、弟媳、侄子侄女們極盡責任,到1917年周氏兄弟在北京團聚,已經足足21年時間。

21年間,魯迅到處奔波、自奉甚儉,一心拉扯兄弟,特別是對周作人寄以厚望,當作自己兒子一樣處處督促、提攜、資助,他不滿意母親給他包辦的妻子朱安,但也不願為了傷母親的心而離婚,只是把全副精力投入了大家庭建設中。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從左到右:前排芳子、魯瑞、信子;後排周建人、魯迅、周作人

此時的魯迅,早已青春不再,他喜歡孩子,特別是周作人、周建人新生的兒女們,是周家的第三代,被他視若珍寶,因此他願意自我犧牲,去成全弟弟們的家庭。

1918年,魯迅任《新青年》編委,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從此一舉成名,而同年,周作人也在北大任文學院教授,並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兄弟倆的文章,都以博學深知著稱,一個銳利有批判性,一個散淡雋永,很快成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且二人當時的薪水都不少,足以在北京安家立業。

於是魯迅決定買一所大宅子,把母親和三弟周建人都接到北京團圓,讓因為父亡子幼而傾頹過的大家庭重新興旺振作,讓母親頤養天年,讓兄弟子侄成為新的讀書世家。

這夢想,本來就極具封建宗祠家族的色彩,把大家族和家族傳承看得比自己的小家庭更重要,但身為新文化啟蒙者的魯迅,畢竟是在儒家文化的教育里長大,孝悌二字,他雖然多次在文章中質疑,卻至死都是他的行為準則。

1919年夏天,魯迅看中八道灣11號的羅姓屋,談好的價格是3500多元銀洋,裝修需300多大洋,共4千元。

魯迅在京單身七載,租住會館,花費很少,已積蓄了2千多元,周作人由於要寄錢養妻小,拿不出錢來,魯迅便將紹興的祖宅賣了1千多元,再借債5百元,買下八道灣前後三進的大宅院。這棟房子,魯迅個人出資的成份在八成以上,他之所以耗盡全部資產,甚至不惜舉債,買下這套共有28間房子的豪宅,是看中後院的空地寬大,適合兒童遊玩,適合周作人、周建人以後安家樂業,亦可以實行他“兒童本位”的教育。

全家人搬進來後,魯迅把後進帶院子的大房讓給周作人和周建人兩個弟弟家,中間一進留給母親魯瑞和朱安,自己住在最外面一進,外進除去會客廳外,只有幾個淺陋的房間,而魯迅卻甘之如飴,他在門外栽上丁香與青楊,有種推己讓人、功德圓滿的成就感。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魯迅紀念館裡的八道灣11號模型

由於朱安懦弱自卑,魯迅也不大理她,八道灣便由強勢麻利的羽太信子當家。

從1919年底到1923年中,魯迅在八道灣住了三年多時間,此時他心滿意足、佳作頻出,寫下了《阿Q正傳》、《風波》、《故鄉》、《社戲》等小說和譯作一百多篇,名揚全國,家中高朋滿座,蔡元培、胡適、郁達夫、錢玄同等人都頻頻過訪他的“豪宅”。這個時期的魯迅作品,不再像從前那樣以筆為刀、尖銳犀利,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

而周作人在北大任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不斷髮表白話散文和新文化啟蒙思想文章,獲得很高讚譽。

八道灣宅鬥劇(上):日本貧民羽太一家的翻身路,讓魯迅三兄弟鬩牆

隨著周作人的地位上升,羽太信子聲氣漸漸不同往日,她不讓孩子們接近這座宅子名義上的大家長魯迅,讓他們把大伯買的糖全都丟掉,還囑咐他們不許去魯迅居所,要“冷清煞”沒孩子的魯迅。

但首先被逼離開八道灣的人是三弟周建人,自1919年底陪母親來北京後,十幾歲就當小學教員養家的周建人成為北大旁聽生,一心投入學習研究,想在事業上追趕兩位兄長,平時只做臨時工作,收入微薄,三弟媳芳子很是不滿。

芳子雖是信子的胞妹,但常常向姐姐討錢、看人臉色的感覺肯定不舒服,因此遷怒於周建人。

一次,周作人帶著羽太姐妹坐車出去遊玩,周建人也想去,芳子冷冷地說:“你沒有錢,也想出去玩嗎?”而周建人深感尷尬的同時,坐在車裡的二哥夫婦卻一言不發、置若罔聞,令周建人心冷。

1921年,在胡適的幫助下,周建人在上海謀得商務印書館編輯一職,芳子拒絕跟隨他南下,周建人多次寫信來勸說均無效。

在周建人離家前,魯迅對他叮囑道:

“你這次出去,不要想家,不要想那麼容易再進這個家門,你在外謀生,自己存些錢,不必寄錢回來。”

他似是對後來發生的事情已有預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