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陸軍 坦克 二戰 軍事歷史 坦克大戰 軍史解密 2018-11-3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坦克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機械化戰爭,雙方坦克作戰的進程和結果對東線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最終確立了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的戰略理念、形態、模式和框架。

二戰的之後,許多德軍將士並不反省他們的戰爭罪行,反而推卸自己在戰場上打敗仗的責任。他們宣揚德軍的素質比對手優良,德軍的武器裝備也比對手先進,只是因為不懂軍事的希特勒擔任最高統帥,才導致德軍敗北。他們聲稱,德國的“虎”“虎王”和“豹”式坦克,性能比同期的蘇軍坦克先進,在火力和裝甲方面都超過蘇軍。

其實,就二戰坦克的綜合性能來說,蘇聯坦克顯然要超過德國坦克,T-34坦克更堪稱最優秀的戰車。二戰中,坦克之所以成為決定戰局的兵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備快速機動的能力,能用來實施新型的高速運動戰,如德軍的“閃電戰”和蘇軍的大縱深作戰。雙方將坦克集中編成裝甲部隊,向敵軍的縱深後方迅猛推進,摧毀敵人的整個縱深防禦體系,合圍殲滅敵方的重兵集團。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這種裝甲運動戰對坦克的要求是:首先要具備很高的速度,能夠快速突入敵陣後方;其次要擁有較強的火力和防護力,有效與敵坦克和步兵做鬥爭;再次要能大量進行生產,以組成強大的裝甲作戰兵團。當時,同時具備這3項條件的坦克,只有蘇聯的T-34坦克、德國的Ⅲ和Ⅳ型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坦克,其中以T-34坦克的性能最為卓越。

德國後期的“虎”和“虎王”坦克,具有厚重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在西線戰場,“虎”和“虎王”擊毀了大量盟軍坦克,尤其是“虎王”坦克更不可一世,使盟軍官兵患上了“虎王恐懼症”。“虎”和“虎王”在戰場上堪稱虎威凜凜,但是它們自身將近六七十噸的重量,導致其機動性能奇差無比,根本不合適實施高速機動戰。

這就使它們淪為戰場支援兵器,只能用於與敵方坦克做鬥爭,或者用來突破敵軍的防禦。德軍通常將它們編成重型坦克營,每營裝備30輛“虎”或“虎王”坦克,專門執行反坦克或突破防禦任務。德國國防軍有10個“虎”或“虎王”坦克營,番號為501~510重型坦克營;黨衛軍也有3個“虎”或“虎王”坦克營,番號為101~103重型坦克營。

德國“豹”式坦克的重量為45噸,機動性能比“虎”和“虎王”要好,火力和防護超過蘇聯的T-34坦克。但它也有戰爭後期德國坦克的通用毛病:首先是可靠性差,在行駛中常出現大批趴窩的現象;其次是結構複雜,工藝繁雜,難以大量生產製造。

在二戰期間,儘管德國工業開足馬力,但也只製造了5976輛“豹”式坦克。德軍無法用它來組建裝甲師或裝甲團,只能給裝甲師配備1個“豹”式坦克營。顯然,“豹”式坦克也不適合用來實施“閃擊”作戰。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戰後,以曼施泰因元帥為首的德軍將領們,紛紛指責希特勒在戰爭後期犯下的大錯,即放棄了德軍擅長的機動作戰,改而採取單純死守的防禦戰略。事實上,從德國工業轉而生產“虎”“豹”式坦克起,德軍已沒有能執行“閃擊戰”的坦克了。即使換裝長身管的火炮,德國Ⅲ和Ⅳ型坦克也難以戰勝蘇聯的T-34坦克。而“虎”“豹”式坦克用來實施遠距離進攻,一路上不是掉隊就是趴窩。相反,如果讓德軍轉入防禦作戰,這些坦克就能夠發揮較大作用。因此,希特勒決定德軍改為防禦作戰,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正確決定。

號稱“德國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曾統率裝甲大軍橫掃歐洲大陸。他並不滿意“虎”“虎王”“豹”,而非常欣賞蘇軍的T-34坦克,曾主張德國兵工廠仿製。但德國軍火商不願生產“劣等民族”的武器,而是推出“虎”“豹”來對付T-34。古德里安對“虎”“豹”嗤之以鼻,認為這些新型坦克徒有“猛獸”之名,行動遲緩且可靠性差,無法實施德軍克敵制勝的“閃擊戰”。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作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蘇軍的T-34坦克是實施裝甲“閃擊戰”的最理想兵器。它比德軍坦克更能適應複雜地形,能夠履泥濘如平地,越雪野如等閒。T-34坦克的履帶較寬,而且車體重心位於中央,在雪野泥地裡都能行駛自如。相形之下,德軍坦克的履帶狹窄,越野能力大大遜色,而且重心位於車體前部,在泥地行駛時容易陷入泥淖。莫斯科戰役初期,德軍坦克部隊曾經取得重大勝利,但隨即在秋季的泥濘裡寸步難行,喪失了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戰機。

1944年春天,蘇軍在南線發動聲勢浩大的春季攻勢。當時蘇聯南方正值解凍季節,雪水使廣大原野形成一片泥海。但是,蘇軍憑藉越野性能優異的T-34坦克,仍然能發動排山倒海的強大攻勢。在蘇軍雷霆萬鈞的進攻面前,德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只好丟棄陷在泥海里的坦克和汽車,騎著搶來的牛馬或者全憑兩條腿,“赤條條地”狼狽逃出了烏克蘭。

面對這一事實,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泰因說:“蘇聯坦克的越野性能優於我國坦克。”T-34坦克的特別優異之處,還在於它高速度遠距離的機動能力。T-34坦克的越野速度達到40千米/小時,對於當時的其他坦克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例如,德軍的Ⅱ型坦克以快速聞名,曾在德軍的“閃擊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最大越野速度只有18千米/小時。後來的Ⅳ坦克最大越野速度也只有20千米/小時。T-34坦克的最大公路行程為540千米,更令當時的所有坦克都望塵莫及。

T-34坦克出色的機動能力,為蘇軍進行大縱深進攻創造了條件。戰爭後期蘇軍發動的許多重大戰役,都表現出排山倒海和摧枯拉朽之勢。這與蘇軍擁有優秀的T-34坦克是分不開的。例如,在1945年初的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中,朱可夫和科涅夫元帥的220萬雄師銳不可當,6500輛坦克勢如破竹地橫掃波德平原,將整個中央戰線的德軍打得潰不成軍。在這場有史以來最壯觀的攻勢中,作為蘇軍前鋒的4個坦克集團軍,在20天內挺進了500~700千米,如此速度連德軍也自嘆弗如。在殲滅日本關東軍的戰役中,蘇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翻越大興安嶺,向日本關東軍的防線後方迅猛突擊,前鋒的最大日挺進距離達160千米,創造了二戰時期“閃擊”速度的最高紀錄。

對於T-34坦克的優越性能,戰時與它打過交道的德軍將領們,尤其是裝甲部隊指揮官最心中有數。德軍第1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元帥說,T-34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德軍第56坦克軍參謀長默爾勒辛稱:“我們沒有任何比得上的(坦克)。”蘇軍將帥們也一致稱讚T-34坦克,認為它是二戰中的最佳坦克。科涅夫元帥對T-34坦克做了高度評價:“T-34坦克自始至終走過了整個戰爭里程,無論哪支軍隊裡都沒有這種優秀的戰車。

無論哪一種坦克,美國的也好,英國的也好,德國的也好,都無法同它相比。T-34坦克的優點是:機動性強,結構緊湊,車體小,車身矮,從而提高了防護力,同時便於利用地形,進行隱蔽。這裡還應補充幾點,即通行力強,發動機好,裝甲適中……在戰爭臨結束前,T-34坦克仍然是再好不過的坦克。”

作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T-34的最卓越之處是:體現了火力、防護性、機動性、可靠性和便利性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容易在戰時大量製造和進行維修。這是德國坦克無法比擬的。

蘇聯能夠戰勝強大的法西斯德國,與其武器設計的指導思想有重要關係。蘇聯的武器設計強調實用性和簡單性,使武器容易做到生產和維修。蘇聯坦克結構簡單,戰時能夠大量製造,戰損時也容易修復。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修復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將近5萬輛,超過德國戰時的坦克和強擊火炮總產量。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而德國一味追求武器的性能指標,忽視其實用性和簡單性,設計出來的武器雖然性能優越,但結構複雜而難於大量生產。以德國坦克為例:德國設計師一味追求火力和防護,拚命加大火炮口徑和加厚裝甲,使坦克重量大增而喪失了機動性;複雜的設計和繁雜的工藝,使坦克根本無法做到大量生產。“虎”“虎王”和“豹”僅生產了8000輛,其數量無法編組裝甲兵團的基本單位—師。而蘇聯坦克結構簡單,易於大量生產,使蘇軍組建起浩浩蕩蕩的坦克兵團,演出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壯觀的裝甲“閃擊戰”。

戰爭初期,由於德軍快速推進,蘇聯大片國土淪於敵人鐵蹄之下,許多工廠和礦山遭受破壞或陷敵,造成蘇聯在戰時物資方面十分緊缺,連兒童都被髮動來拾取廢銅爛鐵。為適應戰時的困難局面,蘇聯設計師竭盡努力修改T-34坦克,使之在戰時環境下更容易生產:用鑄鐵件代替銅部件、用焊接代替鉚釘,將坦克零部件減少了765個,大大簡化了生產程序,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整個戰爭期間,T-34共生產了53000輛。

有一位德軍將領曾經說過:我們的“虎”和“豹”式坦克是被潮水般的T-34淹沒的。T-34坦克在做到大量生產的同時,作戰性能卻絲毫沒有降低。同德國最優良的“豹”式坦克相比,T-34坦克只在火力和裝甲方面稍有遜色,可以說雙方只在伯仲之間。但是T-34出色的機動性和較低的故障率,使它能夠在戰場上發揮迅猛突擊的作用;而構造的簡單也使其受傷後容易修復,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重返戰場。這些都是“豹”式坦克無法比擬的。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二戰後期,蘇軍另一款著名戰車——IS-2坦克(俗稱,“斯大林”-2型坦克),與德國“猛獸”相比也具有顯著優勢。它的戰鬥全重與“豹”式坦克相當,威力卻強於“豹”甚至更重的“虎”,與超重型的“虎王”旗鼓相當。德軍統帥部曾經專門發佈命令,要求避免與IS-2坦克進行遭遇戰鬥,只能從設伏和掩體內對其實施射擊。由此可見,IS-2坦克是何等令德軍聞風喪膽。

IS-2坦克裝備有122毫米的大口徑火炮,彈藥採用分裝式,使火炮的發射速度比較低。重型坦克的作戰用途與中型坦克不同,後者主要擔負實施快速突擊的任務,前者除用來與敵軍坦克做鬥爭之外,還承擔突破敵軍防禦的任務。IS-2坦克的重炮在突防時威力巨大。相比德軍重型坦克的75~88毫米火炮,IS-2坦克的大口徑炮彈對工事的破壞力更大,對敵方人員的殺傷力也更強。IS-2坦克的側面裝甲比“虎王”更堅厚,使其在突破時不易被側面火力所擊毀。在可靠性方面,也超過“虎”“豹”尤其是“虎王”,行駛中的故障發生率相對較低。

在具備這些優勢的同時,IS-2坦克製造的簡易性卻超過上述德國坦克。德國製造1輛“豹”式要花費15萬工時,相當於3輛IS-2坦克;製造1輛“虎”式需要25萬工時,製造1輛“虎王”需要50萬工時,分別相當於5輛和10輛IS-2坦克。戰時生產最強調的是工時,只有儘快製造出大量的武器,才能確保前線獲得壓倒敵人的兵器數量。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戰後的西方國家,總是強調德國“猛獸”的單車戰鬥力。德國人曾將“豹”與蘇聯的T-34/85比較,聲稱“豹”式坦克在正面對抗時佔有優勢,能在800米距離擊穿後者的正面裝甲,後者在500米距離才能擊穿“豹”的前裝甲。他們還大肆宣傳德國坦克的戰績,說某輛坦克擊毀過多少輛蘇軍戰車,以此證明蘇聯坦克在性能方面的落後。

但事實上,個別坦克在戰鬥中創造的出色戰績,與戰場地形和坦克兵的素質有關。蘇軍也不缺乏單輛坦克消滅大量敵軍戰車的戰例。例如1944年7月,蘇軍近衛軍中尉奧什金以他的T-34型坦克,創造了一天之內擊毀3輛“虎王”的奇蹟,因此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群毆”決定勝負。由於蘇軍坦克在數量方面的壓倒性優勢,即使遠距離單車作戰不敵“虎”“豹”,但在大規模的集群近戰時總能壓倒它們。德軍“猛獸”比蘇軍坦克更甲堅炮利,從理論上說能在更遠距離擊毀對手,但在實戰中完全是另一回事。由於戰場上硝煙瀰漫,能見度不良,加之火炮遠射時精確度較差,很難在遠距離大量殺傷對方坦克。蘇軍T-34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能在短時間內衝到德軍坦克面前,使德軍坦克的火力和裝甲優勢無法發揮。在庫爾斯克戰役的普羅霍羅夫卡之戰中,蘇軍坦克兵團就是這樣重創德軍裝甲部隊的。一位德國坦克兵曾這樣描寫這場大戰:“敵人無數坦克向我們猛衝。我對俄國坦克壓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從來沒有那天深刻。”

戰爭後期蘇軍發動的大規模戰役,都先以步兵在炮兵的掩護下突破敵防線,然後再將坦克兵團投入縱深進攻。儘管德軍緊急調動坦克部隊去堵突破口,卻很少能擋住排山倒海的蘇軍坦克洪流。

這就說明,蘇聯T-34的單車戰鬥力雖不如德國“猛獸”,但蘇軍坦克集群完全壓倒了德國裝甲部隊。例如在柏林會戰中,蘇聯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以兩個坦克集團軍為前鋒迅猛向柏林沖擊,德軍曾出動裝甲部隊對蘇軍實施反擊,卻在交戰中被蘇軍坦克部隊打得一敗塗地。

畢竟戰爭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由“群毆”決定勝負的。德國在戰後曾宣傳說,由於德軍“豹”式坦克的優異性能,蘇軍總是將繳獲的“豹”式裝備於近衛軍。德國企圖以此來證明:德軍的“豹”式坦克優於蘇軍坦克。事實上,蘇軍總是將重型坦克配備給近衛軍部隊。“豹”式的噸位與蘇軍的IS-2坦克相當,蘇軍當然將它作為重型坦克交給近衛軍,但應當指出:德軍自己也將繳獲的T-34坦克當成寶貝。例如,德軍的機械化悍旅大德意志師,直至戰爭結束時還在使用T-34坦克。

二戰蘇德坦克終極對決:德國“猛獸”VS蘇聯“鐵騎”,誰更勝一籌

T-34坦克以其無與倫比的完美,是當時進行大縱深作戰的最好坦克,它速度快、行程遠、故障少、能適合種種複雜的地形和氣候,而德國坦克都無法同時具備這些優點。

二戰時期蘇德裝甲部隊之間的對比,就像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兵之比。蒙古騎兵所騎乘的蒙古馬,論個頭和衝擊力都不及歐洲騎兵的高頭大馬,但它能適應各種惡劣的地形和環境,嚴寒酷暑和高山沙漠都視若等閒,其長距離奔跑的本領更令人驚歎。這種身軀低矮的馬造就了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

T-34坦克幾乎具有蒙古馬的一切優點。相形之下,德國“猛獸”正像歐洲騎兵騎乘的高頭大馬,雖然外表高大雄壯、威風凜凜,但戰場適應能力根本無法與對手匹敵。1942年秋季,T-34坦克開始成為蘇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從這時起德軍就開始走下坡路。在蘇軍發動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中,德軍精銳的第4坦克集團軍遭受重創。而隨後的庫爾斯克大戰,成為“德國坦克兵這隻天鵝臨終時的美妙歌聲”。可以說,正是由於擁有整個戰爭期間最好的坦克,蘇軍坦克兵能夠自戰爭中期起所向披靡,從伏爾加河畔長驅打到易北河畔,最終戰勝了猖獗一時的法西斯德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