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洋

1.4%、1.2%,這是當前在播的兩部教育題材影視劇《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的全網收視。相比起市場中一向不慍不火的主旋律、年代題材,教育題材一直是大眾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創當年“一劇兩星”收視新記錄的同時,也成功帶熱學區房、中國式父母等熱門話題;2016年,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則直接將矛頭對準了留學、階級等問題,不僅位列當年熱播劇top10,還一舉拿下第25屆“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項。去年,梅婷、許亞軍主演的《陪讀媽媽》同樣掀起話題熱議,留學、陪讀等教育話題再成焦點。

可以看出,教育題材在國產影視劇市場中一直處於重要地位。一方面,它們觸及到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留學話題,以及當下正處於話題中心的二胎政策、原生家庭,直擊社會痛點;另一方面,從影視劇創作角度出發,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的社會話題,更易引發大眾共鳴,從而達到爆款效應。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近期,正在湖南、東方和浙江衛視熱播的兩部教育題材《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正處話題風暴中心。從播出時期的引發關注,到中期的人設引爭議,再到近期的口碑滑坡,國產教育劇正處於“冰與火”的交替時期。

熱度與口碑成反比,教育題材的“懸浮”病


國產教育題材在內地市場中的發展也不過30年的光景。但與其他題材創作不同,這類題材創作往往需要編劇大量的生活經驗和對現實社會的冷靜思考,因此國內有關教育題材的相關作品並不多見。如果是從上世紀90年代的《我愛我家》算起,能夠被觀眾記住、並引發市場熱議的教育劇,加上當前在播的《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也不超過10部。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教育題材的特有辨識度。一方面,它們具有與社會話題強烈共鳴的共情心理;另一方面,在“全民皆教育”的互聯網時代,老一輩的“棍棒教育”、“知識即命運”的價值觀,極易與當代人形成觀念衝突,從而達到話題共鳴。因此,教育題材從不缺乏熱度。

以當下在播的《少年派》和《帶爸留學》為例,兩部劇在播出期間,平均收視基本維持在1.2左右,《少年派》最高收視更是達到1.8,創湖南衛視上半年收視高潮;全網熱度領域,播出期間《少年派》領跑全網,播映指數達到87(藝恩數據),《帶爸留學》則緊隨其後,播映指數為76.9。目前,兩部劇的微博閱讀量分別為14.1億和12.4億,是當前全網在播劇中的冠亞軍。《少年派》更是有望成為今年第二部《都挺好》。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話題的熱度卻並未作用於口碑層面,豆瓣評分顯示,《少年派》當前的評分為6.7,且可能持續下滑;《帶爸留學》評分則已經下降至4.0,刷新孫紅雷個人演藝事業新低。不少網友表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尤其是集齊孫紅雷、辛芷蕾、劉敏濤、塗鬆巖等一眾“老戲骨”的《帶爸留學》,被網友評價為大型“懸浮劇”現場。

《少年派》的口碑下滑則主要凸顯在後期劇情中的“人設”問題,不少網友指出以林妙妙(趙今麥飾)為首的高三學生,所呈現出來的高考前夕,不具有寫實意義,反而走起了日韓劇中的偶像風:小短裙搭配領帶襯衫、文體活動佔比幅度超過學生學業,都與日常高考生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相悖。此外,劇中的慈父嚴母搭配,從《虎媽貓爸》時期就沿用至今,被網友吐槽為:一個梗可以沿用十年。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其實,從《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兩部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當下的教育題材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方面,它們往往會以現實之名,行“懸浮”之實,諸如《帶爸留學》中的“不講留學問題,關注戀愛問題”,《少年派》中的高中生活不接地氣等等;另一方面,人物設定同質化也極為典型,如學渣一定會在學霸的帶動下完成逆襲、調皮搗蛋的孩子一定有著“富二代”背景、考不上大學的同學退路一定是出國留學等。

懸浮不接地氣等問題,正在成為阻礙教育題材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但邏輯悖論是,問題越多、爭議越大的教育劇,卻反而易成爆款。

國產教育題材:越“吵”越火?


“學區房的問題真的是get到痛點了”、“朵朵和媽媽發火那段我看哭了”、“母子之間的相處方式是我本人了”.......從《虎媽貓爸》開始,國內的教育題材便開始處於“爭吵不斷”的漩渦當中。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開播初期,教育題材清一色形成四星或五星好評,但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與推進,狗血、模式化,乃至於懸浮質感,都被一一揭露,成為“棄之可惜,食之乏味”的下飯劇,豆瓣評分也開始逐漸下滑。目前國內評分最高的教育劇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初的《我愛我家》,其次則是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豆瓣3.1萬人打出7.8分,其餘教育劇皆處於“及格”邊緣。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教育劇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越吵越火”的趨勢。依舊以《少年派》為例,前期該劇備受好評,主要原因則在於以張嘉譯、閆妮為主線的四組家庭戲份,過於真實。尤其是王勝男(閆妮飾)與女兒林妙妙相處模式、高考前斷絕一切娛樂方式,都令觀眾感同身受。

其次,劇中傳遞出的大量價值觀,諸如該不該在朋友落難時拋棄對方、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時長、50歲該不該要二胎、白事從業者該不該被區別對待等等,都被大眾搬上臺面,成為話題熱議中心。儘管有不少網友認為後期林妙妙、王勝男等人的三觀崩壞,但依舊躲不開話題的高度發酵。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類似的還有之前《虎媽貓爸》中探討的學區房到底重不重要、孩子該不該從小就報諸多補習班、父母應不應該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等等,也都引發眾人熱議。儘管意見分歧,但最終匯至而成的流量效應,卻不可估量——《虎媽貓爸》播出期間,平均每天兩個話題登陸微博熱搜;《小別離》則帶熱了張子楓、胡先煦等一眾小演員。

教育部最新發布的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教育行業一級市場融資案例達到579起,較17年同比增長40.53%,融資金額達到523.9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9%。龐大的數據增長,也從側面印證出教育題材的一片紅火。

只是,這背後依舊充斥著諸多問題:教育題材的邊界在哪?如何拓寬教育題材的維度?以及如何打造深入人心的教育題材?都在困擾著每一位行業從業者。

《帶著爸爸去留學》等熱播背後:國產教育劇為何頻陷口碑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作品在這方面率先做出了表率。無論是其早期上映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是去年引入國內的《起跑線》,都對印度教育制度做出深入探討。這背後,既有創作者們的視角創新,亦充斥著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而國產教育題材,目前只做到了介入社會熱點,卻未能在題材、視角上做出進一步探索,從而形成越“吵”越火的“不對稱”現狀。

不過,該類題材依舊存在探討價值,尤其是在當下以弘揚主旋律、關照現實題材為市場主流的風口時期,教育題材所探討的兩代人溝通方式、育兒觀,以及出國留學、二胎政策等社會熱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寫實意義。

可以預見,未來市場中還將會陸續創作出更多的現實題材。傳聞《小別離》的姊妹篇《小歡喜》即將登陸暑期檔,該劇能否一改以往教育題材的固有套路,還有待討論;但從市場趨勢來看,這類題材話題熱度、播出收視自不會太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