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熱愛的》熱播,得女性觀眾得天下,看高甜劇為何上頭?'

文化 電視劇 戀愛 親愛的熱愛的 傳媒觀察knowledge 2019-07-30
"

文/韓秀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本週以絕對優勢穩居全網關注度第一的位置。男主角飾演者李現大火。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李現的微博粉絲從四百萬漲到了一千多萬。眾多劇迷也造出了“現女友”、“七月男友”、“涼心發現”等新詞(網友認為,“涼心發現”指的是“絕望的少女在看到李現之後重燃對愛情的期待”)。

熱播背後,本期傳媒觀察knowledge想聊聊,觀眾為什麼喜歡看《親愛的熱愛的》這類高甜劇?

儘管劇情拖沓,多處穿幫,但是這樣一部槽點多多的甜寵電視劇,還是再次給大批觀眾炮製了一個完全超越現實的童話世界:忠貞不二、有理想有抱負的男主角跟高智商軟萌妹子上演一幕幕甜蜜浪漫的愛情故事。在一場撫慰受眾靈魂的夢幻情境中,在受眾可以從中找到“自我”的現實原型的烏托邦中,《親愛的,熱愛的》這部“功能性”的電視劇,以最直接的方式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從網絡中參與《親愛的,熱愛的》話題互動的留言內容來看,大部分劇迷是女性。由於女性現階段已經成為文化工業最大的消費群體,掌握著日常消費與娛樂的絕大部分購買權和控制權。這樣一部以迎合女性的情感體驗、心理訴求為主的文化產品,滿足了女性觀眾對浪漫關係的想象。

從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角度來看,美國傳播學研究者赫塔·赫佐格(Herta Herzog)關於婦女收聽肥皂劇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鑑:聽眾能從廣播劇中獲得三種滿足:情感釋放、願望想象與尋找建議。高甜劇正是通過講述“完美愛情神話”故事,折射並替代性滿足女性渴望被寵愛、被仰慕的內在欲求,給女性觀眾帶來心醉神迷的觀劇體驗。比如,《親愛的、熱愛的》劇中經常出現採用“代入式”的表現方式,以內心獨白或旁白輔助敘事,抒發體驗和感受,內在的情感與情緒性更強。作為文化消費品,讓不同接受程度的觀眾能準確無誤地按創作者預設的方向和效果理解作品。這樣的快感機制讓觀眾沉浸在影片營造的戲謔、甜蜜、唯美、純真、共鳴等愉悅性的審美情緒中獲得內在的滿足。這類劇中,男主人公往往是一個幾乎完美的男性,兼具外表、才華、地位、金錢,人品,最關鍵的是,儘管弱水三千,他卻偏偏對你死心塌地。高甜劇依靠對女性心目中“完美愛人”的塑造來俘獲女性觀眾“芳心”,憑藉對女性觀眾對“完美男性”渴望的滿足來贏取收視率。

當代學界著名的大眾文化理論家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觀點:“社會的經濟結構要求女性結婚生育,盡職地履行家庭責任。而浪漫故事使她們懂得不要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而是從個人的、情感的角度來體驗這種需要。因此,‘浪漫的婚姻’的概念是作為女性的情感需求而建構的,而不是父權制資本主義的經濟需求。”

個人認為,“高甜”影視劇流行,有其積極作用,也應該看到流行背後可能存在的社會現實因素。

“高甜”影視劇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消費品。一部製作精良的高甜劇,也可以給觀眾提供一種美好健康的想象。在觀看《親愛的、熱愛的》這類“高甜劇”時,觀劇主體不需要做過於複雜而深入的思考和思辨,往往是群體心理或“集體無意識”的顯現。在當代青年網民面臨種種生存焦慮之時,這種“純愛烏托邦”的高甜劇可以暫時性、替代性地滿足觀眾被壓抑、不能實現的內心欲求,高甜劇提供給文化消費者一個私密領域的幻想時空,分享“完美”故事的方式來短暫地消弧、撫慰觀眾在現代社會的心靈痛苦與情感無助,觀眾隨著劇情暫時逃離現實生活,能夠起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的作用。

需要警醒的是,“愛情力量的無限膨脹實際上是其他價值普遍失效的後果,看似無往而不利的愛情背後,有的只是價值的虛無。”高甜劇熱播的背後是什麼?可能是消費主義,可能是隱藏於資本權力結構下的父權陰影,可能是就業、購房、擇偶壓力,激烈的社會竟爭,年齡焦慮等現實困頓,也可能是觀劇者生活中的情感匱乏與無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