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車隊由50噸的巨型自卸卡車組成,車上滿載著從太行山上挖下的岩石。汽車很快升到了5000米以上,下面的大地已看不清細節,只能看到地球發動機反射的一片青光。小星老師讓我們戴上氧氣面罩。隨著我們距噴口越來越近,光度和溫度都在劇增,面罩的顏色漸漸變深,冷卻服中的微型壓縮機也大功率地忙碌起來。在6000米處,我們見到了進料口,一車車的大石塊倒進那閃著幽幽紅光的大洞中,一點聲音都沒傳出來。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但在廣汽傳祺設計師張恆(Johnny)眼中,它還是太慢、太笨重了,這種運載車不該屬於2079年。CN171-11在“運輸”環節耗費了過多精力,犧牲掉了本不該犧牲的生命,並且體積並不大的“火石”,應該由更安全、更便捷的運載器來完成。於是張恆僅用了一週的時間,便親手設計了一臺火石集中運載器,幫助運輸工作效率呈幾何倍上升。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張恆介紹:運載器的外形來源於電影中強調的一個關鍵詞”希望”, 這種被末世時代視為珍寶的情感體現在一種向上的、延伸的、對新家園的期盼,就像古代神話中修高塔是對神的崇敬。豎狀的造型讓其在冰川斷層的縫隙中自如穿梭。

2075年無人駕駛功能早已成熟,人類可以隨車保駕護航,但全程無需插手。相比影片《流浪地球》中以陸地行駛為主,張恆設計的火石運集中載器,為保證在複雜多變的惡劣環境中抵達目的地,不止擁有陸地行駛模式。內部採用核聚變雙推進,遇到地形限制時加大功率推進飛行,而遇到長距離運輸或引力波動大氣稀薄時才採取陸地行駛。

致敬流浪地球系列之四:運送火石沒有那麼難

一是為了緩解飛行時的結構負擔 (如圖,起飛時採取”弓形”姿態);另一方面,遭遇車輛故障或自然災害,未受損的車頭可以攜帶剩餘火石完成任務。

其實,當我們把地球推離軌道的那一瞬間,我們推離的不是一塊物理石頭,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是我們所有的情感載體。這個思想不來源於西方,是特別中國的。原來它酷的來源是我們文化所賦予的,因此,在外國人眼中《流浪地球》是奇特的、從未見過的。

汽車設計亦是如此,與《流浪地球》中設計相同的核心是,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價值觀,中國人不應該總是被動的接受別人的文化和價值觀輸出,輿論陣地,我們應該去爭取。這一點,也在張恆設計的“火石集中運載器”上得以體現。

文/徐再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