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除了冰棍冷飲外,還有自然空調房,“涼屋”,其實就是水房。“涼屋”一般徬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動,將水中涼氣緩緩送進屋中,或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頂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中。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除了冰棍冷飲外,還有自然空調房,“涼屋”,其實就是水房。“涼屋”一般徬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動,將水中涼氣緩緩送進屋中,或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頂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含涼殿,建成之後,特意讓高力士去把陳知節召喚了過來,讓他也來體驗一下涼殿的清爽,時值盛夏,不要說是行走在陽光下,就是坐在房間內什麼事情也不幹,也是汗流浹背。跟隨高力士來到涼殿之後,陳知節發現唐玄宗正在殿內辦公。只見在唐玄宗的身後,正有一輛水車在不停地運轉,清涼的河水流動到房頂,再從另外一個方向流下來,殿內頓時涼爽了許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除此之外,一旁樹林邊的微風,正通過窗戶流動進宮殿之中。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除了冰棍冷飲外,還有自然空調房,“涼屋”,其實就是水房。“涼屋”一般徬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動,將水中涼氣緩緩送進屋中,或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頂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含涼殿,建成之後,特意讓高力士去把陳知節召喚了過來,讓他也來體驗一下涼殿的清爽,時值盛夏,不要說是行走在陽光下,就是坐在房間內什麼事情也不幹,也是汗流浹背。跟隨高力士來到涼殿之後,陳知節發現唐玄宗正在殿內辦公。只見在唐玄宗的身後,正有一輛水車在不停地運轉,清涼的河水流動到房頂,再從另外一個方向流下來,殿內頓時涼爽了許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除此之外,一旁樹林邊的微風,正通過窗戶流動進宮殿之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古代人還會在冬天將河裡的冰塊鑿下來,運到冰窖裡儲存。等到了夏天再取出來用。古代有一種冰鑑專門就是用來放冰的,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俗稱:古代的冰箱)。冰鑑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甚至還有玉床玉枕等等。

當然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沒有錢來建造空調房的。老百姓都是在自己院子裡搭個架子種上葫蘆藤或者爬山虎一類的藤類植物,等植物爬滿了架子後可以起到阻擋陽光的效果。或者種上幾棵樹,在樹蔭下乘涼。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除了冰棍冷飲外,還有自然空調房,“涼屋”,其實就是水房。“涼屋”一般徬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動,將水中涼氣緩緩送進屋中,或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頂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含涼殿,建成之後,特意讓高力士去把陳知節召喚了過來,讓他也來體驗一下涼殿的清爽,時值盛夏,不要說是行走在陽光下,就是坐在房間內什麼事情也不幹,也是汗流浹背。跟隨高力士來到涼殿之後,陳知節發現唐玄宗正在殿內辦公。只見在唐玄宗的身後,正有一輛水車在不停地運轉,清涼的河水流動到房頂,再從另外一個方向流下來,殿內頓時涼爽了許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除此之外,一旁樹林邊的微風,正通過窗戶流動進宮殿之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古代人還會在冬天將河裡的冰塊鑿下來,運到冰窖裡儲存。等到了夏天再取出來用。古代有一種冰鑑專門就是用來放冰的,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俗稱:古代的冰箱)。冰鑑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甚至還有玉床玉枕等等。

當然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沒有錢來建造空調房的。老百姓都是在自己院子裡搭個架子種上葫蘆藤或者爬山虎一類的藤類植物,等植物爬滿了架子後可以起到阻擋陽光的效果。或者種上幾棵樹,在樹蔭下乘涼。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古代人一直在研究降溫設施。據漢書記載,在漢代時,已經研製出“葉輪拔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在衣服上,古人也是想盡了辦法來讓自己涼快涼快。古代人一般穿絲和麻葛製品,比現在的棉和化纖製品涼爽。而且古代夏天穿的衣服都很輕。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念dan)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兩。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除了冰棍冷飲外,還有自然空調房,“涼屋”,其實就是水房。“涼屋”一般徬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動,將水中涼氣緩緩送進屋中,或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頂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含涼殿,建成之後,特意讓高力士去把陳知節召喚了過來,讓他也來體驗一下涼殿的清爽,時值盛夏,不要說是行走在陽光下,就是坐在房間內什麼事情也不幹,也是汗流浹背。跟隨高力士來到涼殿之後,陳知節發現唐玄宗正在殿內辦公。只見在唐玄宗的身後,正有一輛水車在不停地運轉,清涼的河水流動到房頂,再從另外一個方向流下來,殿內頓時涼爽了許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除此之外,一旁樹林邊的微風,正通過窗戶流動進宮殿之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古代人還會在冬天將河裡的冰塊鑿下來,運到冰窖裡儲存。等到了夏天再取出來用。古代有一種冰鑑專門就是用來放冰的,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俗稱:古代的冰箱)。冰鑑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甚至還有玉床玉枕等等。

當然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沒有錢來建造空調房的。老百姓都是在自己院子裡搭個架子種上葫蘆藤或者爬山虎一類的藤類植物,等植物爬滿了架子後可以起到阻擋陽光的效果。或者種上幾棵樹,在樹蔭下乘涼。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古代人一直在研究降溫設施。據漢書記載,在漢代時,已經研製出“葉輪拔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在衣服上,古人也是想盡了辦法來讓自己涼快涼快。古代人一般穿絲和麻葛製品,比現在的棉和化纖製品涼爽。而且古代夏天穿的衣服都很輕。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念dan)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兩。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

炎炎的夏天到了,不管是商場還是辦公樓都是把空調開的足足,和外面的酷暑組成了冰火兩重天。咱們現代人除了開空調外,避暑的方法就是吃冰棍喝冷飲,再不然就是去游泳。而古代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不少。甚至有些方法非常的有意思。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冰棍並不是現代才有,古代就有。在唐代就是商人開始賣冰棍。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唐代還有一種冰飲叫酥山,這是一種類似於牛奶冰沙的冷飲,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畫當中發現了很多。元代的《飲膳正要》記載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覆煮,撈取上層固態物經過加工即為酥,有點類似於奶油,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至於酥山,則是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到了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滷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等。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這實際上就是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因為滿族來自於比較清涼的東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將烏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這一方子從宮廷當中流傳出去之後,則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飲食地標,酸梅湯。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除了冰棍冷飲外,還有自然空調房,“涼屋”,其實就是水房。“涼屋”一般徬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動,將水中涼氣緩緩送進屋中,或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屋頂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含涼殿,建成之後,特意讓高力士去把陳知節召喚了過來,讓他也來體驗一下涼殿的清爽,時值盛夏,不要說是行走在陽光下,就是坐在房間內什麼事情也不幹,也是汗流浹背。跟隨高力士來到涼殿之後,陳知節發現唐玄宗正在殿內辦公。只見在唐玄宗的身後,正有一輛水車在不停地運轉,清涼的河水流動到房頂,再從另外一個方向流下來,殿內頓時涼爽了許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除此之外,一旁樹林邊的微風,正通過窗戶流動進宮殿之中。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古代人還會在冬天將河裡的冰塊鑿下來,運到冰窖裡儲存。等到了夏天再取出來用。古代有一種冰鑑專門就是用來放冰的,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俗稱:古代的冰箱)。冰鑑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甚至還有玉床玉枕等等。

當然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沒有錢來建造空調房的。老百姓都是在自己院子裡搭個架子種上葫蘆藤或者爬山虎一類的藤類植物,等植物爬滿了架子後可以起到阻擋陽光的效果。或者種上幾棵樹,在樹蔭下乘涼。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其實,古代人一直在研究降溫設施。據漢書記載,在漢代時,已經研製出“葉輪拔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在衣服上,古人也是想盡了辦法來讓自己涼快涼快。古代人一般穿絲和麻葛製品,比現在的棉和化纖製品涼爽。而且古代夏天穿的衣服都很輕。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念dan)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兩。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避暑,古人比咱們現代人會玩

古人利用自然條件製造出的各種避暑的辦法真的可以說是天人合一了。想像一下,坐在含涼殿裡,穿著這麼輕的衣服,手中拿著摺扇輕輕地扇著,從冰鑑裡拿出冷飲美美的喝上一碗,聽著流水從房頂流下來的聲音。這是多麼的愜意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