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

人終究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面對無情的時間。古往今來,類似的感慨有很多,我卻獨中意孔子的那句: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怎麼理解呢?

“時光你流逝的慢一些吧,我還不想就此老去”。

很顯然時光沒聽見聖人的感慨,但是朱熹聽到了。多年後,號稱最懂孔子的朱熹將其誤讀為孔子感慨時光,是為了督促我們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經過包裝,變成了一個嚴肅的聖人。朱熹不遺餘力的告訴我們,孔子的思想只是叫我們遵守規矩。實則不然。

孔子認為至高智慧是什麼?籠統的概括一共三層:

學道、守道、權變。這是人生三重境界。

"

人終究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面對無情的時間。古往今來,類似的感慨有很多,我卻獨中意孔子的那句: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怎麼理解呢?

“時光你流逝的慢一些吧,我還不想就此老去”。

很顯然時光沒聽見聖人的感慨,但是朱熹聽到了。多年後,號稱最懂孔子的朱熹將其誤讀為孔子感慨時光,是為了督促我們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經過包裝,變成了一個嚴肅的聖人。朱熹不遺餘力的告訴我們,孔子的思想只是叫我們遵守規矩。實則不然。

孔子認為至高智慧是什麼?籠統的概括一共三層:

學道、守道、權變。這是人生三重境界。

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一 、太守規矩,很容易吃虧

今天的這個故事,我們就以孔子為主角,共同探討一下,他的傳奇人生。

還沒成為聖人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極其動盪,道德與權謀割裂的時代。孔子之前,大家雖然相互看不順眼,但還是講規矩的。只可惜同時代的孫武提出:兵者,詭道也。徹底破壞了戰爭的禮法,講究成王敗寇,推崇勝者為王。

於是講規矩的,輸給了不講規矩的。在那個風雲跌宕的時代,彷彿講規矩是註定要吃虧的。

孔子對此痛心疾首:做人不能這麼不地道,也太沒規矩了。

公元前493年,孔子正處在人生的低谷,就如他自己說的“惶惶如喪家之犬。”

本來孔子在衛國朝中過的還不錯,結果衛靈公非要問他會不會帶兵。孔子很規矩的承認自己不懂軍事。實話實說的結局就是,孔子受到了冷遇。

衛國眼看就待不住了,孔子一行一路顛沛流離的來到了宋國地界卻又遭了大司馬桓魋的暗算。就在他領著門徒們在一棵大槐樹下講課治學時,險些被忽然斷裂的樹幹砸死。這又是為什麼呢?

職場上有個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一般的企業領導只會用比自己弱的員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桓魋就是那麼個狹隘的領導,他不想讓比自己強的孔子出現在宋國,對自己造成威脅。

遭到如此的苛待,難道不該氣定神閒的說了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怎麼理解呢?

“我自己就是很講道德的,老天爺都幫我,就他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但凡到了緊要關頭,在無法左右局面時,孔子總會把“天”抬出來安慰自己,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事實證明,這就是一種精神勝利法。最終他還是離開了宋國。自己明明被人算計了,孔子為什麼不找桓魋說理,給自己討個公道呢?

經歷了這麼多,仁厚如孔子也漸漸的明白,跟不講規矩的人講規矩沒用,活著才是硬道理。

走投無路的孔子又想重回衛國,雖然在那得不到重用,卻也能安身立命。可結果讓孔子更加失望:彼時的衛國真正內亂,他的靠山衛靈公和南子都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這種境遇之下,別說是各位讀者朋友,連孔子自己都不由得感慨著:“天下之大,何處是我家?”

正所謂峰迴路轉,正飢寒交迫之時,孔子突然收到了晉國趙簡子送來的聘書。身高八尺的孔子老淚縱橫,仰天長嘆:“這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

人終究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面對無情的時間。古往今來,類似的感慨有很多,我卻獨中意孔子的那句: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怎麼理解呢?

“時光你流逝的慢一些吧,我還不想就此老去”。

很顯然時光沒聽見聖人的感慨,但是朱熹聽到了。多年後,號稱最懂孔子的朱熹將其誤讀為孔子感慨時光,是為了督促我們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經過包裝,變成了一個嚴肅的聖人。朱熹不遺餘力的告訴我們,孔子的思想只是叫我們遵守規矩。實則不然。

孔子認為至高智慧是什麼?籠統的概括一共三層:

學道、守道、權變。這是人生三重境界。

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一 、太守規矩,很容易吃虧

今天的這個故事,我們就以孔子為主角,共同探討一下,他的傳奇人生。

還沒成為聖人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極其動盪,道德與權謀割裂的時代。孔子之前,大家雖然相互看不順眼,但還是講規矩的。只可惜同時代的孫武提出:兵者,詭道也。徹底破壞了戰爭的禮法,講究成王敗寇,推崇勝者為王。

於是講規矩的,輸給了不講規矩的。在那個風雲跌宕的時代,彷彿講規矩是註定要吃虧的。

孔子對此痛心疾首:做人不能這麼不地道,也太沒規矩了。

公元前493年,孔子正處在人生的低谷,就如他自己說的“惶惶如喪家之犬。”

本來孔子在衛國朝中過的還不錯,結果衛靈公非要問他會不會帶兵。孔子很規矩的承認自己不懂軍事。實話實說的結局就是,孔子受到了冷遇。

衛國眼看就待不住了,孔子一行一路顛沛流離的來到了宋國地界卻又遭了大司馬桓魋的暗算。就在他領著門徒們在一棵大槐樹下講課治學時,險些被忽然斷裂的樹幹砸死。這又是為什麼呢?

職場上有個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一般的企業領導只會用比自己弱的員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桓魋就是那麼個狹隘的領導,他不想讓比自己強的孔子出現在宋國,對自己造成威脅。

遭到如此的苛待,難道不該氣定神閒的說了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怎麼理解呢?

“我自己就是很講道德的,老天爺都幫我,就他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但凡到了緊要關頭,在無法左右局面時,孔子總會把“天”抬出來安慰自己,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事實證明,這就是一種精神勝利法。最終他還是離開了宋國。自己明明被人算計了,孔子為什麼不找桓魋說理,給自己討個公道呢?

經歷了這麼多,仁厚如孔子也漸漸的明白,跟不講規矩的人講規矩沒用,活著才是硬道理。

走投無路的孔子又想重回衛國,雖然在那得不到重用,卻也能安身立命。可結果讓孔子更加失望:彼時的衛國真正內亂,他的靠山衛靈公和南子都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這種境遇之下,別說是各位讀者朋友,連孔子自己都不由得感慨著:“天下之大,何處是我家?”

正所謂峰迴路轉,正飢寒交迫之時,孔子突然收到了晉國趙簡子送來的聘書。身高八尺的孔子老淚縱橫,仰天長嘆:“這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二、 與其守規矩,不如擁有智慧

趙簡子會對孔子真誠嗎?都是在混亂無序的先秦生存,誰都有自己的無奈,又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情能講呢?和這種人講情,那是不可靠的。

趙簡子您或許陌生,他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孫子,是趙國真正意義上的奠基人。

趙簡子的夢想,無疑是稱霸天下。但是他面前有三座大山,孔子就是其中之一。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其實孔子的能力比我們想的要強很多,他此生最大的束縛就是:做人太講規矩,不擅長變通之道。

孔子雖然一直沒得到重用,但是他的能力有口皆碑。趙簡子覺得留著孔子無異於養虎為患,竟然決心刺殺他。

受到趙簡子的邀請,孔子師徒一行欣然來到黃河邊,不遠處就可以看見趙簡子派出的迎接隊伍已經等在河對岸了,危險就在眼前,只是時機未到。

也許聖人命不該絕。原來,這次誘殺的對象共有三人,另外兩人,正是晉國的兩個能人:犢犨和鐸鳴。心急的趙簡子,已經對他們二人下手了。

剛欲登船的孔子恰巧得知犢犨、鐸鳴二人的死訊,隨即仰天長嘆:“多美的河水啊,浩浩蕩蕩。而我阿丘今天卻不能渡此河水,這就是命啊!”

子貢不明就裡的問:“您就這樣爽約,不是失信於趙簡子嗎?”

在生與死之間,孔子頓悟了:這時候我還講規矩講誠信,不死才怪。世人都認為我傻,其實:

“我不是傻,我只是善良。”

您知道嗎?一個善良的人如果擺脫規矩的束縛,他將發揮出被長期壓制的強大潛能。

每個善良的人,都是潛在的謀略高手。他們之所以被算計,不是笨,而是被規矩和道德所束縛。

孔子終於開始了反攻。已經和趙家商議好了待遇,孔子卻突然變卦了,學生們不明就裡。

孔子道出了實情,他說:“犢犨、鐸鳴兩人都晉國的賢大夫,趙鞅未得意之時,謙恭地向他們諮詢國政,及其得意之後,卻立即殺死了二人。

這二人與我可謂是同類,同類之間能夠相互感應,精神能夠相感,如同響之應聲,影之象形。所以,君子一定要遠離那些傷害自己同類的人。

現在趙簡子已經殺死了我的同類,我還跑過去幹什麼呢?對這種不講規矩的人,講什麼規矩?做人要懂得隨機應變。”

這次,他直掉轉車轅,絕塵而去。當趙簡子等不到孔子時,他驚訝的發現,他眼中的那個迂腐的孔子似乎變了,居然學會了放鴿子。

終於,孔子不再寄希望於用規矩和道德感化趙簡子。

誠信和小命,哪個更重要?孔子告訴我們,小命更重要。孔子用“類知”的智慧,為自己算準了吉凶禍福,這就是聖人的智慧。

就如鬼谷子說的: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迴響一樣相符。明瞭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相合。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

正所謂:聖人者,以類知之。

類知的智慧,值得你我悟一輩子。

"

人終究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面對無情的時間。古往今來,類似的感慨有很多,我卻獨中意孔子的那句: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怎麼理解呢?

“時光你流逝的慢一些吧,我還不想就此老去”。

很顯然時光沒聽見聖人的感慨,但是朱熹聽到了。多年後,號稱最懂孔子的朱熹將其誤讀為孔子感慨時光,是為了督促我們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經過包裝,變成了一個嚴肅的聖人。朱熹不遺餘力的告訴我們,孔子的思想只是叫我們遵守規矩。實則不然。

孔子認為至高智慧是什麼?籠統的概括一共三層:

學道、守道、權變。這是人生三重境界。

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一 、太守規矩,很容易吃虧

今天的這個故事,我們就以孔子為主角,共同探討一下,他的傳奇人生。

還沒成為聖人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極其動盪,道德與權謀割裂的時代。孔子之前,大家雖然相互看不順眼,但還是講規矩的。只可惜同時代的孫武提出:兵者,詭道也。徹底破壞了戰爭的禮法,講究成王敗寇,推崇勝者為王。

於是講規矩的,輸給了不講規矩的。在那個風雲跌宕的時代,彷彿講規矩是註定要吃虧的。

孔子對此痛心疾首:做人不能這麼不地道,也太沒規矩了。

公元前493年,孔子正處在人生的低谷,就如他自己說的“惶惶如喪家之犬。”

本來孔子在衛國朝中過的還不錯,結果衛靈公非要問他會不會帶兵。孔子很規矩的承認自己不懂軍事。實話實說的結局就是,孔子受到了冷遇。

衛國眼看就待不住了,孔子一行一路顛沛流離的來到了宋國地界卻又遭了大司馬桓魋的暗算。就在他領著門徒們在一棵大槐樹下講課治學時,險些被忽然斷裂的樹幹砸死。這又是為什麼呢?

職場上有個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一般的企業領導只會用比自己弱的員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桓魋就是那麼個狹隘的領導,他不想讓比自己強的孔子出現在宋國,對自己造成威脅。

遭到如此的苛待,難道不該氣定神閒的說了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怎麼理解呢?

“我自己就是很講道德的,老天爺都幫我,就他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但凡到了緊要關頭,在無法左右局面時,孔子總會把“天”抬出來安慰自己,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事實證明,這就是一種精神勝利法。最終他還是離開了宋國。自己明明被人算計了,孔子為什麼不找桓魋說理,給自己討個公道呢?

經歷了這麼多,仁厚如孔子也漸漸的明白,跟不講規矩的人講規矩沒用,活著才是硬道理。

走投無路的孔子又想重回衛國,雖然在那得不到重用,卻也能安身立命。可結果讓孔子更加失望:彼時的衛國真正內亂,他的靠山衛靈公和南子都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這種境遇之下,別說是各位讀者朋友,連孔子自己都不由得感慨著:“天下之大,何處是我家?”

正所謂峰迴路轉,正飢寒交迫之時,孔子突然收到了晉國趙簡子送來的聘書。身高八尺的孔子老淚縱橫,仰天長嘆:“這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二、 與其守規矩,不如擁有智慧

趙簡子會對孔子真誠嗎?都是在混亂無序的先秦生存,誰都有自己的無奈,又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情能講呢?和這種人講情,那是不可靠的。

趙簡子您或許陌生,他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孫子,是趙國真正意義上的奠基人。

趙簡子的夢想,無疑是稱霸天下。但是他面前有三座大山,孔子就是其中之一。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其實孔子的能力比我們想的要強很多,他此生最大的束縛就是:做人太講規矩,不擅長變通之道。

孔子雖然一直沒得到重用,但是他的能力有口皆碑。趙簡子覺得留著孔子無異於養虎為患,竟然決心刺殺他。

受到趙簡子的邀請,孔子師徒一行欣然來到黃河邊,不遠處就可以看見趙簡子派出的迎接隊伍已經等在河對岸了,危險就在眼前,只是時機未到。

也許聖人命不該絕。原來,這次誘殺的對象共有三人,另外兩人,正是晉國的兩個能人:犢犨和鐸鳴。心急的趙簡子,已經對他們二人下手了。

剛欲登船的孔子恰巧得知犢犨、鐸鳴二人的死訊,隨即仰天長嘆:“多美的河水啊,浩浩蕩蕩。而我阿丘今天卻不能渡此河水,這就是命啊!”

子貢不明就裡的問:“您就這樣爽約,不是失信於趙簡子嗎?”

在生與死之間,孔子頓悟了:這時候我還講規矩講誠信,不死才怪。世人都認為我傻,其實:

“我不是傻,我只是善良。”

您知道嗎?一個善良的人如果擺脫規矩的束縛,他將發揮出被長期壓制的強大潛能。

每個善良的人,都是潛在的謀略高手。他們之所以被算計,不是笨,而是被規矩和道德所束縛。

孔子終於開始了反攻。已經和趙家商議好了待遇,孔子卻突然變卦了,學生們不明就裡。

孔子道出了實情,他說:“犢犨、鐸鳴兩人都晉國的賢大夫,趙鞅未得意之時,謙恭地向他們諮詢國政,及其得意之後,卻立即殺死了二人。

這二人與我可謂是同類,同類之間能夠相互感應,精神能夠相感,如同響之應聲,影之象形。所以,君子一定要遠離那些傷害自己同類的人。

現在趙簡子已經殺死了我的同類,我還跑過去幹什麼呢?對這種不講規矩的人,講什麼規矩?做人要懂得隨機應變。”

這次,他直掉轉車轅,絕塵而去。當趙簡子等不到孔子時,他驚訝的發現,他眼中的那個迂腐的孔子似乎變了,居然學會了放鴿子。

終於,孔子不再寄希望於用規矩和道德感化趙簡子。

誠信和小命,哪個更重要?孔子告訴我們,小命更重要。孔子用“類知”的智慧,為自己算準了吉凶禍福,這就是聖人的智慧。

就如鬼谷子說的: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迴響一樣相符。明瞭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相合。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

正所謂:聖人者,以類知之。

類知的智慧,值得你我悟一輩子。

鬼谷子:做人,不能太守規矩


三 、規矩是人定的,也是用來打破的

讀者朋友們看到這裡,您可能會有疑問,做人難道不應該講道德、守規矩嗎?孔子能夠逢凶化吉,難道不是運氣好嗎?

孔夫子會告訴你,當然不是。比如他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學道,未必能悟道。悟道,未必能守道。守道,未必能隨機應變。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有這樣的誤解:老祖宗定下的規矩永遠都是真理。殊不知時代在變化,規矩也不會一成不變。

道,本就變化無窮,瞬息萬變。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最終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固執,越來越迂腐。

最頂級的智慧,永遠是隨機應變。就如像鬼谷子所說: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

鬼谷子告訴我們,當事物出現危機之初,只有聖人才能保全自己,他們懂得順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懂得觀察對手的細微舉動而謀劃。

一闢一闔謂之變。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規矩,本就是前人定下的。規矩,本就是用來打破的。

有詩云:

放情規矩外,寢臥任逍遙。

非圖保天年,不材甘寂寥。

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