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在鬼谷子看來,跟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對方的心思,進行合理的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餘地,採用變通的言辭,根據形勢靈活應對。顯然,只有善於變通的大臣才能審時度勢,得到君王的認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時候,也需要多看、多聽,做到心中有數。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術,他們徘徊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知道何時應藏身於山林,韜光養晦,仔細觀察,何時又應造福社會,建功立業。正是因為他們善於隱藏,所以表面看來“和光同塵”、毫無稜角,看似庸才,卻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絕非普通人能比,實為“潛龍”。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在鬼谷子看來,跟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對方的心思,進行合理的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餘地,採用變通的言辭,根據形勢靈活應對。顯然,只有善於變通的大臣才能審時度勢,得到君王的認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時候,也需要多看、多聽,做到心中有數。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術,他們徘徊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知道何時應藏身於山林,韜光養晦,仔細觀察,何時又應造福社會,建功立業。正是因為他們善於隱藏,所以表面看來“和光同塵”、毫無稜角,看似庸才,卻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絕非普通人能比,實為“潛龍”。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孔子曾對《易經》中“潛龍勿用”一語有過精闢的論述。“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不會追求功名利祿,世俗無法改變其節操;隱居於世間卻不會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被人承認也不會感到苦悶。如若能實現抱負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則會出世隱遁。而“勿用”,也並非毫無條件地勿用,只是條件不成熟,局勢不定,不易盲動。他們行動上隱藏自己,言語上撲朔迷離,看似胸無大志,卻對萬事深思熟慮,瞭然於胸。之所以“勿用”是因為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對手的意圖,只因時機還未成熟,所以只能多看以便了解對方更多的信息,更是保存了自己。

東晉時,謝安才華出眾,少年時就聲名在外。朝廷屢次徵聘他為官,都遭到了他的拒絕。喜歡遊弋于山水的謝安,終日約一干人等遊山玩水、釣魚打獵,樂不思蜀。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在鬼谷子看來,跟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對方的心思,進行合理的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餘地,採用變通的言辭,根據形勢靈活應對。顯然,只有善於變通的大臣才能審時度勢,得到君王的認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時候,也需要多看、多聽,做到心中有數。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術,他們徘徊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知道何時應藏身於山林,韜光養晦,仔細觀察,何時又應造福社會,建功立業。正是因為他們善於隱藏,所以表面看來“和光同塵”、毫無稜角,看似庸才,卻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絕非普通人能比,實為“潛龍”。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孔子曾對《易經》中“潛龍勿用”一語有過精闢的論述。“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不會追求功名利祿,世俗無法改變其節操;隱居於世間卻不會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被人承認也不會感到苦悶。如若能實現抱負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則會出世隱遁。而“勿用”,也並非毫無條件地勿用,只是條件不成熟,局勢不定,不易盲動。他們行動上隱藏自己,言語上撲朔迷離,看似胸無大志,卻對萬事深思熟慮,瞭然於胸。之所以“勿用”是因為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對手的意圖,只因時機還未成熟,所以只能多看以便了解對方更多的信息,更是保存了自己。

東晉時,謝安才華出眾,少年時就聲名在外。朝廷屢次徵聘他為官,都遭到了他的拒絕。喜歡遊弋于山水的謝安,終日約一干人等遊山玩水、釣魚打獵,樂不思蜀。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謝安的弟弟謝萬是朝廷重臣,在朝廷中任中郎將,監司、豫、並、冀四州的軍事,併兼任豫州刺史,雖手握重權卻不及身為平民的謝安名氣大。當時東晉內憂外患,處境很是危險,王導死後,朝野上下都希望再有一位王導這樣的賢相支撐搖搖欲墜的晉室小朝廷。謝安被公認為是宰相的最佳人選,但他卻似乎對世事無所掛懷,打定主意要老死於名山勝水之中了。朝廷中的士大夫們都互相哭喪著臉說:“謝安始終不肯出來做官,百姓可怎麼辦呢?”盼他出來做官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一次作戰中,身為指揮的謝萬不戰而逃,而被朝廷罷免官職,廢為庶人,謝氏家族的地位和聲望也一墜千丈。其後妻子和族人苦勸,謝安為挽救家族的命運,便應徵出山做官,在徵西大將軍桓溫府中任司馬。

桓溫因可以起用謝安為官,大喜過望,對他極為器重。到桓溫府中任職,只是謝安的一個跳板,他不久就到了朝中任侍中,掌管吏部,與尚書令王坦之同輔朝政。當時桓溫總攬兵權,威震內外,他總想廢除晉朝,自立為帝,卻又怕眾人不服,不敢倉促行事,朝廷上下也都知道他有此野心,卻也無法奈何於他。

本以為將死的簡文帝會把皇位識趣地讓給自己的桓溫,正在暗自竊喜的同時傳來令其輔政的消息,細細打聽卻是被王坦之攔住了。桓溫大怒,從鎮守地姑熟返回京城。自此京城謠言四起,都說桓溫此番是要殺盡王謝二族,然後廢帝自立。桓溫也認為一切都是王坦之和謝安搞的鬼,便在府中兩側安排了刀斧手,用帷幕遮住,想趁二人來見時下手除掉。

王坦之和謝安明知是鴻門宴,卻又不得不去,見到桓溫後,王坦之渾身流汗,手上的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卻是面不改色,神情依舊,與桓溫談笑風生,暢敘往日情分,桓溫倒一時硬不下心來殺掉二人了。談話之中,一陣風吹過,把帷幕吹起,露出埋伏於後的士兵,謝安笑道:“我聽說諸侯有道是在四面設兵防守,明公卻在兩廂幕後埋伏人,其意何為啊?”

被謝安點破的桓溫尷尬無比,敷衍道:“這也是軍府中的老規矩了,為防刺客而已。”桓溫對帝位垂涎已久,見一計不成便又生一計,派人向朝廷要求給自己加九錫,也就是在儀仗中增加九種法器。從王莽以後,奸臣篡奪帝位,加九錫既是一種徵兆,也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步驟,加九錫之後便是強行請皇帝禪位於己了。謝安明知如此,卻也無法不給,便叫袁宏起草給桓溫加九錫的制文。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在鬼谷子看來,跟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對方的心思,進行合理的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餘地,採用變通的言辭,根據形勢靈活應對。顯然,只有善於變通的大臣才能審時度勢,得到君王的認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時候,也需要多看、多聽,做到心中有數。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術,他們徘徊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知道何時應藏身於山林,韜光養晦,仔細觀察,何時又應造福社會,建功立業。正是因為他們善於隱藏,所以表面看來“和光同塵”、毫無稜角,看似庸才,卻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絕非普通人能比,實為“潛龍”。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孔子曾對《易經》中“潛龍勿用”一語有過精闢的論述。“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不會追求功名利祿,世俗無法改變其節操;隱居於世間卻不會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被人承認也不會感到苦悶。如若能實現抱負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則會出世隱遁。而“勿用”,也並非毫無條件地勿用,只是條件不成熟,局勢不定,不易盲動。他們行動上隱藏自己,言語上撲朔迷離,看似胸無大志,卻對萬事深思熟慮,瞭然於胸。之所以“勿用”是因為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對手的意圖,只因時機還未成熟,所以只能多看以便了解對方更多的信息,更是保存了自己。

東晉時,謝安才華出眾,少年時就聲名在外。朝廷屢次徵聘他為官,都遭到了他的拒絕。喜歡遊弋于山水的謝安,終日約一干人等遊山玩水、釣魚打獵,樂不思蜀。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謝安的弟弟謝萬是朝廷重臣,在朝廷中任中郎將,監司、豫、並、冀四州的軍事,併兼任豫州刺史,雖手握重權卻不及身為平民的謝安名氣大。當時東晉內憂外患,處境很是危險,王導死後,朝野上下都希望再有一位王導這樣的賢相支撐搖搖欲墜的晉室小朝廷。謝安被公認為是宰相的最佳人選,但他卻似乎對世事無所掛懷,打定主意要老死於名山勝水之中了。朝廷中的士大夫們都互相哭喪著臉說:“謝安始終不肯出來做官,百姓可怎麼辦呢?”盼他出來做官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一次作戰中,身為指揮的謝萬不戰而逃,而被朝廷罷免官職,廢為庶人,謝氏家族的地位和聲望也一墜千丈。其後妻子和族人苦勸,謝安為挽救家族的命運,便應徵出山做官,在徵西大將軍桓溫府中任司馬。

桓溫因可以起用謝安為官,大喜過望,對他極為器重。到桓溫府中任職,只是謝安的一個跳板,他不久就到了朝中任侍中,掌管吏部,與尚書令王坦之同輔朝政。當時桓溫總攬兵權,威震內外,他總想廢除晉朝,自立為帝,卻又怕眾人不服,不敢倉促行事,朝廷上下也都知道他有此野心,卻也無法奈何於他。

本以為將死的簡文帝會把皇位識趣地讓給自己的桓溫,正在暗自竊喜的同時傳來令其輔政的消息,細細打聽卻是被王坦之攔住了。桓溫大怒,從鎮守地姑熟返回京城。自此京城謠言四起,都說桓溫此番是要殺盡王謝二族,然後廢帝自立。桓溫也認為一切都是王坦之和謝安搞的鬼,便在府中兩側安排了刀斧手,用帷幕遮住,想趁二人來見時下手除掉。

王坦之和謝安明知是鴻門宴,卻又不得不去,見到桓溫後,王坦之渾身流汗,手上的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卻是面不改色,神情依舊,與桓溫談笑風生,暢敘往日情分,桓溫倒一時硬不下心來殺掉二人了。談話之中,一陣風吹過,把帷幕吹起,露出埋伏於後的士兵,謝安笑道:“我聽說諸侯有道是在四面設兵防守,明公卻在兩廂幕後埋伏人,其意何為啊?”

被謝安點破的桓溫尷尬無比,敷衍道:“這也是軍府中的老規矩了,為防刺客而已。”桓溫對帝位垂涎已久,見一計不成便又生一計,派人向朝廷要求給自己加九錫,也就是在儀仗中增加九種法器。從王莽以後,奸臣篡奪帝位,加九錫既是一種徵兆,也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步驟,加九錫之後便是強行請皇帝禪位於己了。謝安明知如此,卻也無法不給,便叫袁宏起草給桓溫加九錫的制文。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袁宏堪稱當時最會寫文章之人。他曾隨桓溫出征,需要趕寫一篇檄文,他倚在馬上,文不加點,頃刻間便寫了萬餘言,極富文采,所以當時朝廷的詔旨制冊大多出自他的手筆。他盡心竭力地寫好後,謝安卻在上面一通亂改,然後扔還給他,讓他重寫。反覆幾次,均遭同一命運。袁宏不解,又不敢問謝安,便私下裡問王坦之。“以你的大手筆,哪裡還用修改,桓溫年老病重,活不了多少時間了,謝安這是在想辦法拖延。”王坦之笑道。

果不其然,還沒等到加九錫,桓溫便一命嗚呼,晉室朝廷總算逃過一劫。桓溫死後,謝安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內憂已解,外患難除。前秦苻堅滅掉燕國,已和東晉隔江相望,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不斷吞併周圍的小國,統一天下,勢在必得。

為安軍心,謝安安撫大將謝玄:“少安毋躁,朝廷已有旨意。”說完又出門登山遊玩,到夜裡才回來,然後招集眾將,指揮部署,派謝玄、謝石率精兵八萬抵禦入侵的秦軍。兩軍對戰淝水,謝玄派使者前去要求苻堅讓秦軍向後退一些,空出些地方,讓晉軍渡河,然後展開決戰。苻堅想趁晉軍渡河到一半時發起攻擊,便答應了這個要求,下令全軍後退。沒想到軍隊向後退了不遠,便有人大喊:“秦軍敗了。”只這一聲喊,前秦的百萬大軍竟然頃刻間土崩瓦解,紛紛逃起命來,謝玄率軍渡過河後,從後追擊,秦軍狼奔豕突,自相踐踏,死者遍地,大傷元氣。謝安便又立大功於東晉。

謝安目標直接瞄向宰相一職,雖最初不想為官,是在觀察局勢,等待時機。他堅持忍耐二十餘年,終解救東晉於水火之中。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在鬼谷子看來,跟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對方的心思,進行合理的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餘地,採用變通的言辭,根據形勢靈活應對。顯然,只有善於變通的大臣才能審時度勢,得到君王的認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時候,也需要多看、多聽,做到心中有數。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術,他們徘徊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知道何時應藏身於山林,韜光養晦,仔細觀察,何時又應造福社會,建功立業。正是因為他們善於隱藏,所以表面看來“和光同塵”、毫無稜角,看似庸才,卻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絕非普通人能比,實為“潛龍”。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孔子曾對《易經》中“潛龍勿用”一語有過精闢的論述。“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不會追求功名利祿,世俗無法改變其節操;隱居於世間卻不會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被人承認也不會感到苦悶。如若能實現抱負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則會出世隱遁。而“勿用”,也並非毫無條件地勿用,只是條件不成熟,局勢不定,不易盲動。他們行動上隱藏自己,言語上撲朔迷離,看似胸無大志,卻對萬事深思熟慮,瞭然於胸。之所以“勿用”是因為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對手的意圖,只因時機還未成熟,所以只能多看以便了解對方更多的信息,更是保存了自己。

東晉時,謝安才華出眾,少年時就聲名在外。朝廷屢次徵聘他為官,都遭到了他的拒絕。喜歡遊弋于山水的謝安,終日約一干人等遊山玩水、釣魚打獵,樂不思蜀。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謝安的弟弟謝萬是朝廷重臣,在朝廷中任中郎將,監司、豫、並、冀四州的軍事,併兼任豫州刺史,雖手握重權卻不及身為平民的謝安名氣大。當時東晉內憂外患,處境很是危險,王導死後,朝野上下都希望再有一位王導這樣的賢相支撐搖搖欲墜的晉室小朝廷。謝安被公認為是宰相的最佳人選,但他卻似乎對世事無所掛懷,打定主意要老死於名山勝水之中了。朝廷中的士大夫們都互相哭喪著臉說:“謝安始終不肯出來做官,百姓可怎麼辦呢?”盼他出來做官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一次作戰中,身為指揮的謝萬不戰而逃,而被朝廷罷免官職,廢為庶人,謝氏家族的地位和聲望也一墜千丈。其後妻子和族人苦勸,謝安為挽救家族的命運,便應徵出山做官,在徵西大將軍桓溫府中任司馬。

桓溫因可以起用謝安為官,大喜過望,對他極為器重。到桓溫府中任職,只是謝安的一個跳板,他不久就到了朝中任侍中,掌管吏部,與尚書令王坦之同輔朝政。當時桓溫總攬兵權,威震內外,他總想廢除晉朝,自立為帝,卻又怕眾人不服,不敢倉促行事,朝廷上下也都知道他有此野心,卻也無法奈何於他。

本以為將死的簡文帝會把皇位識趣地讓給自己的桓溫,正在暗自竊喜的同時傳來令其輔政的消息,細細打聽卻是被王坦之攔住了。桓溫大怒,從鎮守地姑熟返回京城。自此京城謠言四起,都說桓溫此番是要殺盡王謝二族,然後廢帝自立。桓溫也認為一切都是王坦之和謝安搞的鬼,便在府中兩側安排了刀斧手,用帷幕遮住,想趁二人來見時下手除掉。

王坦之和謝安明知是鴻門宴,卻又不得不去,見到桓溫後,王坦之渾身流汗,手上的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卻是面不改色,神情依舊,與桓溫談笑風生,暢敘往日情分,桓溫倒一時硬不下心來殺掉二人了。談話之中,一陣風吹過,把帷幕吹起,露出埋伏於後的士兵,謝安笑道:“我聽說諸侯有道是在四面設兵防守,明公卻在兩廂幕後埋伏人,其意何為啊?”

被謝安點破的桓溫尷尬無比,敷衍道:“這也是軍府中的老規矩了,為防刺客而已。”桓溫對帝位垂涎已久,見一計不成便又生一計,派人向朝廷要求給自己加九錫,也就是在儀仗中增加九種法器。從王莽以後,奸臣篡奪帝位,加九錫既是一種徵兆,也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步驟,加九錫之後便是強行請皇帝禪位於己了。謝安明知如此,卻也無法不給,便叫袁宏起草給桓溫加九錫的制文。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袁宏堪稱當時最會寫文章之人。他曾隨桓溫出征,需要趕寫一篇檄文,他倚在馬上,文不加點,頃刻間便寫了萬餘言,極富文采,所以當時朝廷的詔旨制冊大多出自他的手筆。他盡心竭力地寫好後,謝安卻在上面一通亂改,然後扔還給他,讓他重寫。反覆幾次,均遭同一命運。袁宏不解,又不敢問謝安,便私下裡問王坦之。“以你的大手筆,哪裡還用修改,桓溫年老病重,活不了多少時間了,謝安這是在想辦法拖延。”王坦之笑道。

果不其然,還沒等到加九錫,桓溫便一命嗚呼,晉室朝廷總算逃過一劫。桓溫死後,謝安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內憂已解,外患難除。前秦苻堅滅掉燕國,已和東晉隔江相望,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不斷吞併周圍的小國,統一天下,勢在必得。

為安軍心,謝安安撫大將謝玄:“少安毋躁,朝廷已有旨意。”說完又出門登山遊玩,到夜裡才回來,然後招集眾將,指揮部署,派謝玄、謝石率精兵八萬抵禦入侵的秦軍。兩軍對戰淝水,謝玄派使者前去要求苻堅讓秦軍向後退一些,空出些地方,讓晉軍渡河,然後展開決戰。苻堅想趁晉軍渡河到一半時發起攻擊,便答應了這個要求,下令全軍後退。沒想到軍隊向後退了不遠,便有人大喊:“秦軍敗了。”只這一聲喊,前秦的百萬大軍竟然頃刻間土崩瓦解,紛紛逃起命來,謝玄率軍渡過河後,從後追擊,秦軍狼奔豕突,自相踐踏,死者遍地,大傷元氣。謝安便又立大功於東晉。

謝安目標直接瞄向宰相一職,雖最初不想為官,是在觀察局勢,等待時機。他堅持忍耐二十餘年,終解救東晉於水火之中。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孟子》中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歷史上如謝安一般的姜子牙、百里奚、張良、諸葛亮、王猛、劉伯溫等大智慧者,均是被中國人公認的大英雄。他們都是生在亂世之中,但他們都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同流合汙,而是隱居民間,靜觀時局變化,謀劃扭轉乾坤的大計,然後擇明君而侍之,從而成就千秋偉業。

"

歡迎關注【商悟方程式】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在鬼谷子看來,跟君王談論過去的歷史,應該順著對方的心思,進行合理的解釋;與君王談論未來的趨勢,則要留有餘地,採用變通的言辭,根據形勢靈活應對。顯然,只有善於變通的大臣才能審時度勢,得到君王的認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時候,也需要多看、多聽,做到心中有數。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術,他們徘徊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知道何時應藏身於山林,韜光養晦,仔細觀察,何時又應造福社會,建功立業。正是因為他們善於隱藏,所以表面看來“和光同塵”、毫無稜角,看似庸才,卻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絕非普通人能比,實為“潛龍”。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孔子曾對《易經》中“潛龍勿用”一語有過精闢的論述。“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不會追求功名利祿,世俗無法改變其節操;隱居於世間卻不會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被人承認也不會感到苦悶。如若能實現抱負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則會出世隱遁。而“勿用”,也並非毫無條件地勿用,只是條件不成熟,局勢不定,不易盲動。他們行動上隱藏自己,言語上撲朔迷離,看似胸無大志,卻對萬事深思熟慮,瞭然於胸。之所以“勿用”是因為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對手的意圖,只因時機還未成熟,所以只能多看以便了解對方更多的信息,更是保存了自己。

東晉時,謝安才華出眾,少年時就聲名在外。朝廷屢次徵聘他為官,都遭到了他的拒絕。喜歡遊弋于山水的謝安,終日約一干人等遊山玩水、釣魚打獵,樂不思蜀。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謝安的弟弟謝萬是朝廷重臣,在朝廷中任中郎將,監司、豫、並、冀四州的軍事,併兼任豫州刺史,雖手握重權卻不及身為平民的謝安名氣大。當時東晉內憂外患,處境很是危險,王導死後,朝野上下都希望再有一位王導這樣的賢相支撐搖搖欲墜的晉室小朝廷。謝安被公認為是宰相的最佳人選,但他卻似乎對世事無所掛懷,打定主意要老死於名山勝水之中了。朝廷中的士大夫們都互相哭喪著臉說:“謝安始終不肯出來做官,百姓可怎麼辦呢?”盼他出來做官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一次作戰中,身為指揮的謝萬不戰而逃,而被朝廷罷免官職,廢為庶人,謝氏家族的地位和聲望也一墜千丈。其後妻子和族人苦勸,謝安為挽救家族的命運,便應徵出山做官,在徵西大將軍桓溫府中任司馬。

桓溫因可以起用謝安為官,大喜過望,對他極為器重。到桓溫府中任職,只是謝安的一個跳板,他不久就到了朝中任侍中,掌管吏部,與尚書令王坦之同輔朝政。當時桓溫總攬兵權,威震內外,他總想廢除晉朝,自立為帝,卻又怕眾人不服,不敢倉促行事,朝廷上下也都知道他有此野心,卻也無法奈何於他。

本以為將死的簡文帝會把皇位識趣地讓給自己的桓溫,正在暗自竊喜的同時傳來令其輔政的消息,細細打聽卻是被王坦之攔住了。桓溫大怒,從鎮守地姑熟返回京城。自此京城謠言四起,都說桓溫此番是要殺盡王謝二族,然後廢帝自立。桓溫也認為一切都是王坦之和謝安搞的鬼,便在府中兩側安排了刀斧手,用帷幕遮住,想趁二人來見時下手除掉。

王坦之和謝安明知是鴻門宴,卻又不得不去,見到桓溫後,王坦之渾身流汗,手上的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卻是面不改色,神情依舊,與桓溫談笑風生,暢敘往日情分,桓溫倒一時硬不下心來殺掉二人了。談話之中,一陣風吹過,把帷幕吹起,露出埋伏於後的士兵,謝安笑道:“我聽說諸侯有道是在四面設兵防守,明公卻在兩廂幕後埋伏人,其意何為啊?”

被謝安點破的桓溫尷尬無比,敷衍道:“這也是軍府中的老規矩了,為防刺客而已。”桓溫對帝位垂涎已久,見一計不成便又生一計,派人向朝廷要求給自己加九錫,也就是在儀仗中增加九種法器。從王莽以後,奸臣篡奪帝位,加九錫既是一種徵兆,也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步驟,加九錫之後便是強行請皇帝禪位於己了。謝安明知如此,卻也無法不給,便叫袁宏起草給桓溫加九錫的制文。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袁宏堪稱當時最會寫文章之人。他曾隨桓溫出征,需要趕寫一篇檄文,他倚在馬上,文不加點,頃刻間便寫了萬餘言,極富文采,所以當時朝廷的詔旨制冊大多出自他的手筆。他盡心竭力地寫好後,謝安卻在上面一通亂改,然後扔還給他,讓他重寫。反覆幾次,均遭同一命運。袁宏不解,又不敢問謝安,便私下裡問王坦之。“以你的大手筆,哪裡還用修改,桓溫年老病重,活不了多少時間了,謝安這是在想辦法拖延。”王坦之笑道。

果不其然,還沒等到加九錫,桓溫便一命嗚呼,晉室朝廷總算逃過一劫。桓溫死後,謝安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內憂已解,外患難除。前秦苻堅滅掉燕國,已和東晉隔江相望,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不斷吞併周圍的小國,統一天下,勢在必得。

為安軍心,謝安安撫大將謝玄:“少安毋躁,朝廷已有旨意。”說完又出門登山遊玩,到夜裡才回來,然後招集眾將,指揮部署,派謝玄、謝石率精兵八萬抵禦入侵的秦軍。兩軍對戰淝水,謝玄派使者前去要求苻堅讓秦軍向後退一些,空出些地方,讓晉軍渡河,然後展開決戰。苻堅想趁晉軍渡河到一半時發起攻擊,便答應了這個要求,下令全軍後退。沒想到軍隊向後退了不遠,便有人大喊:“秦軍敗了。”只這一聲喊,前秦的百萬大軍竟然頃刻間土崩瓦解,紛紛逃起命來,謝玄率軍渡過河後,從後追擊,秦軍狼奔豕突,自相踐踏,死者遍地,大傷元氣。謝安便又立大功於東晉。

謝安目標直接瞄向宰相一職,雖最初不想為官,是在觀察局勢,等待時機。他堅持忍耐二十餘年,終解救東晉於水火之中。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孟子》中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歷史上如謝安一般的姜子牙、百里奚、張良、諸葛亮、王猛、劉伯溫等大智慧者,均是被中國人公認的大英雄。他們都是生在亂世之中,但他們都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同流合汙,而是隱居民間,靜觀時局變化,謀劃扭轉乾坤的大計,然後擇明君而侍之,從而成就千秋偉業。

鬼谷子智慧:局勢不定,莫多言多觀望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形勢未定或沒有看清形勢便做出應對之策就會影響大局,使之身陷不復之地。鬼谷子說:“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換而言之就是做事不但要看環境好壞,看問題的大小,還要懂得看準時機,在沒有完全掌握或時機不成熟時切莫多動多言,以導致“小不忍”而“亂大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