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知人識人,孔子才是最好的HR

孔子 朱熹 論語 大眾汽車 古爾浪窪的方寸江湖 2019-04-12
三步知人識人,孔子才是最好的HR



在“學而篇”裡,孔子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我們不瞭解別人。所以,知人非常重要。

但是,到底如何才能“知人”呢?孔子在“為政篇”的第10條中,終於提出了詳細的方法和技巧。

孔子的原話,是這樣說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在這裡,孔子他從視、觀、察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識人之法。而且這個識人順序,由表及裡,一步比一步深入。下面讓我們看看,他具體是怎樣說的,又該怎樣解讀?


識人第一步:看當下

朱熹在《集註》裡說,“以,為”。“所以”可以理解為“所為”,也就是行事方法和途徑。“視其所以”,可以理解為,他乾的是什麼?是為善還是為惡?

朱熹說,“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也就是說,從一個人的所為裡,就能知道他是君子,還是小人。

這是觀人之第一步,也就是指,觀察一個人,先要看他現在具體行為,通過看他現在的具體情況,來判斷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三步知人識人,孔子才是最好的HR



識人第二步:觀過去

“觀其所由”,觀,就是反覆看的意思。也就是說,觀比視看得更加詳細,更加細緻。“由”,當從字講,也就是從哪來的意思。

朱熹說,“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從具體的事情著手分析,搞清楚,弄明白,他為善的念頭,是從哪來?是真正為了大家,還是為了自己?是為公還是為私?

善要真善,不能被表現所騙。何為真善?公者為真,私者為假;顧大家為真,顧自己為假。如果他的所作所為,出發點是為了自私自利,即便做了善事,也不是善。

以不善的存心、意念做出來的善,雖然有利於大眾,此時,只能說這個事情是善,但不能說他這個人善,他仍“不得為君子”。換句話說,他不過是個偽君子而已。

而要了解到如此深入的程度,只看表面是不夠的,必須更加深入去觀察,仔細去分析。在《了凡四訓》中,就將善分為真假、大小、偏圓等十類。


識人第三步:察心意

“察其所安”,“察”是比觀更詳細的觀察。朱熹說,“察,則又加詳矣。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是,則亦偽耳,豈能久而不變哉?”

這是更深入了,看他的所安,安當樂講,他樂於做什麼事情。有時候我們所做的,並不是我們喜歡做的,可能是迫於無奈,看到別人行善,自己不行善不好意思,勉強而為之,這就不一樣。

這一念雖善,確實也真為大眾,沒有私心,可是也只是這一次,不是他的內心真正喜歡為善,那麼他這一次所做所為,也不能代表他的為人,他還是虛假的,偽就是虛假。

做一次可以,但他的心不樂於此,因此不會長久。只有內心樂於為善,他才能做得恆久;只有一個人喜歡做,他才會一直無怨無悔做下去。


三步知人識人,孔子才是最好的HR



識人之要,見其存心


讀《論語》,從《集解》到《集註》,都從為人善惡入手,也都從識人的善惡展開。但其實,拓展開來看,不僅僅人的善惡可以用這三種方法,或者三部曲來辨識,觀察一個人其它的方面,乃至包括自己,也可可以完全用這三個方面去衡量。

皇侃在《註疏》裡說,“視,直視也。觀,廣瞻也。察,沉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見,故云視。而從來經歷處,此即為難,故言觀。情性所安,最為深隱,故云察也”。

看人看事,分析問題,看到表面,比較容易,但不夠。拉開視野,拉開維度,從單點的看,拉開成縱橫向看,從平面的看,拉開成立體的看,看他現在,他過去,看他的所作所為,還要看他的出發點是什麼,就能瞭解的比較深入了;如果進而能細細地揣摩,用心地思考這個人的存心是什麼,就能徹底地瞭解這個人、這件事了。

結束時,孔子連講了兩句,“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朱熹解釋說,焉當何字講,廋當匿字講,也就是藏匿的意思。“重言以深明之”,重複地講,就是強調,加重語氣,為了讓我們深刻地明瞭。

明瞭什麼?知人是一件難事,但如果能從視、觀、察三個方面,從這個人的種種事蹟、表相、存心去觀察他是什麼樣的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真善還是假善;看事情,是做表面文章,還是身體力行去做,自然就顯而易見了,所以他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