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康熙 孔尚任 孔子 清朝 詩歌 桃花扇 儒家 南明 歷史回憶室 2019-08-15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此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子,他也繼承了孔丘的儒家思想,無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孔尚任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二十歲時,便已經成為了縣府學生員。之後孔尚任參加歲考沒有被錄取,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通過捐資的方法納了一個國子生的位置。

後來他受邀請出山教習禮樂,為康熙帝南巡祭孔做準備,而孔尚任身為御前講經人員,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受到了皇帝的關注,被升為國子監博士。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此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子,他也繼承了孔丘的儒家思想,無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孔尚任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二十歲時,便已經成為了縣府學生員。之後孔尚任參加歲考沒有被錄取,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通過捐資的方法納了一個國子生的位置。

後來他受邀請出山教習禮樂,為康熙帝南巡祭孔做準備,而孔尚任身為御前講經人員,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受到了皇帝的關注,被升為國子監博士。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康熙二十四年他正式開始了仕途,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表現自己的能力,就被派往淮揚。這讓孔尚任很是失望,他本期望在朝中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誰知仕途剛剛開始便整日與漁人相伴。

在淮揚的四年,他看到了官吏的腐敗,人民的掙扎,而孔尚任自己只能通過詩詞來寄託自己。到二十九年時,孔尚任回京,他一邊在仕途上游走,一邊準備著《桃花扇》的創作。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此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子,他也繼承了孔丘的儒家思想,無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孔尚任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二十歲時,便已經成為了縣府學生員。之後孔尚任參加歲考沒有被錄取,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通過捐資的方法納了一個國子生的位置。

後來他受邀請出山教習禮樂,為康熙帝南巡祭孔做準備,而孔尚任身為御前講經人員,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受到了皇帝的關注,被升為國子監博士。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康熙二十四年他正式開始了仕途,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表現自己的能力,就被派往淮揚。這讓孔尚任很是失望,他本期望在朝中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誰知仕途剛剛開始便整日與漁人相伴。

在淮揚的四年,他看到了官吏的腐敗,人民的掙扎,而孔尚任自己只能通過詩詞來寄託自己。到二十九年時,孔尚任回京,他一邊在仕途上游走,一邊準備著《桃花扇》的創作。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桃花扇》當中寫了他對南明滅亡的思考,在淮楊幾年的生活讓他頗有所思,雖然這個作品當中有些部分並不正確,但是它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足以讓人深思。但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帝王想要看到的,因此在康熙帝看到這個作品之後,十分生氣,欲誅其九族。

但是看到了孔尚任的姓氏之後,當即嚇得不敢殺,於是他心想: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就這樣孔尚任雖逃一死,但是他的仕途之路也結束了,最終他鬱郁而亡。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此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子,他也繼承了孔丘的儒家思想,無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孔尚任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二十歲時,便已經成為了縣府學生員。之後孔尚任參加歲考沒有被錄取,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通過捐資的方法納了一個國子生的位置。

後來他受邀請出山教習禮樂,為康熙帝南巡祭孔做準備,而孔尚任身為御前講經人員,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受到了皇帝的關注,被升為國子監博士。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康熙二十四年他正式開始了仕途,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表現自己的能力,就被派往淮揚。這讓孔尚任很是失望,他本期望在朝中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誰知仕途剛剛開始便整日與漁人相伴。

在淮揚的四年,他看到了官吏的腐敗,人民的掙扎,而孔尚任自己只能通過詩詞來寄託自己。到二十九年時,孔尚任回京,他一邊在仕途上游走,一邊準備著《桃花扇》的創作。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桃花扇》當中寫了他對南明滅亡的思考,在淮楊幾年的生活讓他頗有所思,雖然這個作品當中有些部分並不正確,但是它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足以讓人深思。但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帝王想要看到的,因此在康熙帝看到這個作品之後,十分生氣,欲誅其九族。

但是看到了孔尚任的姓氏之後,當即嚇得不敢殺,於是他心想: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就這樣孔尚任雖逃一死,但是他的仕途之路也結束了,最終他鬱郁而亡。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孔尚任需要依附著權勢,他對帝王的提拔有感激之情,但是後來的不得志又讓他對朝廷的權力中心有所不滿。他希望能夠受到重用,所以他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官位的渴望,但是同時孔尚任也能夠保持自己的節操。

孔尚任的思想很矛盾,時而讚揚新朝,時而感念舊朝,種種矛盾讓他的思想很複雜,而這些全部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當中。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此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子,他也繼承了孔丘的儒家思想,無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孔尚任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二十歲時,便已經成為了縣府學生員。之後孔尚任參加歲考沒有被錄取,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通過捐資的方法納了一個國子生的位置。

後來他受邀請出山教習禮樂,為康熙帝南巡祭孔做準備,而孔尚任身為御前講經人員,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受到了皇帝的關注,被升為國子監博士。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康熙二十四年他正式開始了仕途,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表現自己的能力,就被派往淮揚。這讓孔尚任很是失望,他本期望在朝中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誰知仕途剛剛開始便整日與漁人相伴。

在淮揚的四年,他看到了官吏的腐敗,人民的掙扎,而孔尚任自己只能通過詩詞來寄託自己。到二十九年時,孔尚任回京,他一邊在仕途上游走,一邊準備著《桃花扇》的創作。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桃花扇》當中寫了他對南明滅亡的思考,在淮楊幾年的生活讓他頗有所思,雖然這個作品當中有些部分並不正確,但是它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足以讓人深思。但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帝王想要看到的,因此在康熙帝看到這個作品之後,十分生氣,欲誅其九族。

但是看到了孔尚任的姓氏之後,當即嚇得不敢殺,於是他心想: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就這樣孔尚任雖逃一死,但是他的仕途之路也結束了,最終他鬱郁而亡。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孔尚任需要依附著權勢,他對帝王的提拔有感激之情,但是後來的不得志又讓他對朝廷的權力中心有所不滿。他希望能夠受到重用,所以他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官位的渴望,但是同時孔尚任也能夠保持自己的節操。

孔尚任的思想很矛盾,時而讚揚新朝,時而感念舊朝,種種矛盾讓他的思想很複雜,而這些全部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當中。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那麼為何面對這樣一個文人,康熙不敢殺他呢?身為一名君主,康熙帝有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若文章是他人寫的,必定逃不了誅殺九族的下場,但是此人姓孔。雖然孔尚任並不是孔丘,但是即便過了這麼多年,孔丘在文人甚至是在世人的心中依舊佔著很大的位置。

在世人眼中,孔家子弟依舊是典範,因此若一名帝王連孔家子弟都敢誅殺的話,那麼必定會失去一定的威信,而這是身為一位帝王無法接受的。

"

古時候,社會的等級制度很是森嚴,而皇帝處於社會等級的最高層,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社會當中的眾人有著主宰生命的權力。康熙帝是清代的第四位皇帝,自然也掌握著眾臣的生死。

他八歲便登上了皇位,六年之後開始自己處理政事,康熙在位之時為了保護國家做出了不少的事情,不僅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主,卻拿一個人沒有辦法,就連殺都不敢殺,而這個人便是孔尚任。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此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子,他也繼承了孔丘的儒家思想,無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孔尚任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他二十歲時,便已經成為了縣府學生員。之後孔尚任參加歲考沒有被錄取,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通過捐資的方法納了一個國子生的位置。

後來他受邀請出山教習禮樂,為康熙帝南巡祭孔做準備,而孔尚任身為御前講經人員,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受到了皇帝的關注,被升為國子監博士。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康熙二十四年他正式開始了仕途,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表現自己的能力,就被派往淮揚。這讓孔尚任很是失望,他本期望在朝中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誰知仕途剛剛開始便整日與漁人相伴。

在淮揚的四年,他看到了官吏的腐敗,人民的掙扎,而孔尚任自己只能通過詩詞來寄託自己。到二十九年時,孔尚任回京,他一邊在仕途上游走,一邊準備著《桃花扇》的創作。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桃花扇》當中寫了他對南明滅亡的思考,在淮楊幾年的生活讓他頗有所思,雖然這個作品當中有些部分並不正確,但是它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足以讓人深思。但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帝王想要看到的,因此在康熙帝看到這個作品之後,十分生氣,欲誅其九族。

但是看到了孔尚任的姓氏之後,當即嚇得不敢殺,於是他心想: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就這樣孔尚任雖逃一死,但是他的仕途之路也結束了,最終他鬱郁而亡。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孔尚任需要依附著權勢,他對帝王的提拔有感激之情,但是後來的不得志又讓他對朝廷的權力中心有所不滿。他希望能夠受到重用,所以他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官位的渴望,但是同時孔尚任也能夠保持自己的節操。

孔尚任的思想很矛盾,時而讚揚新朝,時而感念舊朝,種種矛盾讓他的思想很複雜,而這些全部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當中。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那麼為何面對這樣一個文人,康熙不敢殺他呢?身為一名君主,康熙帝有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若文章是他人寫的,必定逃不了誅殺九族的下場,但是此人姓孔。雖然孔尚任並不是孔丘,但是即便過了這麼多年,孔丘在文人甚至是在世人的心中依舊佔著很大的位置。

在世人眼中,孔家子弟依舊是典範,因此若一名帝王連孔家子弟都敢誅殺的話,那麼必定會失去一定的威信,而這是身為一位帝王無法接受的。

康熙欲將此人誅九族,看到他姓氏後卻說:不能殺,殺了會有大麻煩

古時像孔尚任這般糾結矛盾之人有很多,但是他們無法奈何世事,即便有再多不滿也只能通過詩詞來抒發感想,這也就造成了孔尚任的悲哀。但是他比常人幸運的是他生在一個名門之家,因此才逃過一死,可即便如此,孔尚任到死依舊無法釋懷。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歷史回憶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