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

提到Ritesh Agarwal這個名字肯定沒什麼人知道,但如果提到他的中文名字李泰熙和其一手創辦的企業OYO,知道的人一定不少。

最近,這位來自印度的創業者李泰熙又有了大動作,自掏腰包拿出20億美金投給了OYO。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讓創投界和媒體界議論紛紛。

"

提到Ritesh Agarwal這個名字肯定沒什麼人知道,但如果提到他的中文名字李泰熙和其一手創辦的企業OYO,知道的人一定不少。

最近,這位來自印度的創業者李泰熙又有了大動作,自掏腰包拿出20億美金投給了OYO。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讓創投界和媒體界議論紛紛。

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然而,出現的議論倒並非全部集中於這次大手筆的投資,而是其背後可能傳遞出的信號:創始人拿自有資金投給企業,是不是說明外部資金已經有所枯竭了呢?

聯繫到此前OYO被曝出的種種經營問題,這家房間數量在中國排名第三的印度初創企業,又一次來到了聚光燈下被眾人大量起來。

這筆投資的意義幾何,其中映射出的信息又是否像局外人推測的那樣?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對OYO的商業模式、運營狀況和其所處的行業環境有大致的瞭解。

2013年,時年19歲的李泰熙在印度成立了OYO。這位堪稱神童的90後最初的想法是對印度參差不齊的私人旅店進行品牌整合,通過加盟的方式讓這些沒有品牌的酒店掛上OYO的招牌。同時,為了確保住宿質量的統一,OYO還會對加盟酒店提供統一的裝修升級,並派遣專人對旅店業主進行經營方面的指導。

線下的整合之外,是對線上渠道的引入——加盟了OYO的酒店,便擁有了OYO 線上平臺的流量入口。理想中,此舉將可以增加入住人數,從而提高業主收入。

總結成一句話,OYO最初商業模式的整體思路就是要讓小旅店業主們報團取暖,再由互聯網賦能。

OYO的初期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在已經叩響了人口紅利時代大門的印度,對高性價比旅店的需求,讓OYO實現了快速擴展,併成為了紅杉、軟銀等國際資本的寵兒——單單軟銀一家,就先後給OYO注入了10億美元。

"

提到Ritesh Agarwal這個名字肯定沒什麼人知道,但如果提到他的中文名字李泰熙和其一手創辦的企業OYO,知道的人一定不少。

最近,這位來自印度的創業者李泰熙又有了大動作,自掏腰包拿出20億美金投給了OYO。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讓創投界和媒體界議論紛紛。

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然而,出現的議論倒並非全部集中於這次大手筆的投資,而是其背後可能傳遞出的信號:創始人拿自有資金投給企業,是不是說明外部資金已經有所枯竭了呢?

聯繫到此前OYO被曝出的種種經營問題,這家房間數量在中國排名第三的印度初創企業,又一次來到了聚光燈下被眾人大量起來。

這筆投資的意義幾何,其中映射出的信息又是否像局外人推測的那樣?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對OYO的商業模式、運營狀況和其所處的行業環境有大致的瞭解。

2013年,時年19歲的李泰熙在印度成立了OYO。這位堪稱神童的90後最初的想法是對印度參差不齊的私人旅店進行品牌整合,通過加盟的方式讓這些沒有品牌的酒店掛上OYO的招牌。同時,為了確保住宿質量的統一,OYO還會對加盟酒店提供統一的裝修升級,並派遣專人對旅店業主進行經營方面的指導。

線下的整合之外,是對線上渠道的引入——加盟了OYO的酒店,便擁有了OYO 線上平臺的流量入口。理想中,此舉將可以增加入住人數,從而提高業主收入。

總結成一句話,OYO最初商業模式的整體思路就是要讓小旅店業主們報團取暖,再由互聯網賦能。

OYO的初期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在已經叩響了人口紅利時代大門的印度,對高性價比旅店的需求,讓OYO實現了快速擴展,併成為了紅杉、軟銀等國際資本的寵兒——單單軟銀一家,就先後給OYO注入了10億美元。

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資本的助推加快了OYO跑馬圈地的步伐。在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際市場試水後,OYO於2017年來到了中國。

很快,中國成為了OYO的最大市場,加盟酒店數超過1萬家,前途似乎一片大好……不過此時,被快速發展掩蓋起來的各種問題,又或者說,正是由快速發展造成的各種弊病,也“雷爆”式地集體出現。

在中國市場的運營狀況方面,OYO被曝出了管理混亂、數據摻水、資金壓力這三大問題。

OYO的中國管理團隊曾自曝沒有實權,甚至於財務審批的權限只有區區5萬人民幣,企業決策權都由印度管理團隊把控。這造成了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政策朝令夕改、企業文化無法建立等問題。

至於OYO光鮮亮麗的市場數據,也被媒體打上了問號。刷單、殭屍店(沒有從OYO接到過一單但系統卻顯示出很多訂單的加盟店)、業主續簽率虛高等可能存在的問題,讓人不禁懷疑起OYO在中國市場的真實運營狀況。

在資金壓力方面,有報道稱,OYO每年付給攜程和美團的通道費就高達6億人民幣。此外,OYO今年中旬推出的為加盟旅店提供收益保底的2.0模式,也讓分析人士認為會給該公司造成每月上億元的成本。

在此之上,鈦媒體還曾於今年6月底報道稱,有消息人士爆料OYO正在試圖用股權抵押的方式爭取8億美元的資金入駐,以用於實現對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擴張。該消息人士稱:“如果找不到資方輸血,OYO的資金鍊或許只能撐2到3個月”。

與之對比,OYO的盈利能力則十分不明朗。創始人還曾在今年的內部信中明確表示:“……我們明年的目標不是賺錢……”。

運營和資金方面的可能問題,如果有時間慢慢調節還好,但偏偏行業環境卻似乎沒打算給OYO這個機會:隨著攜程等在這一領域推出同類品牌,競爭勢必加劇。

由此可見,在各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OYO明年的目標就算是賺錢,可能也很難實現。

"

提到Ritesh Agarwal這個名字肯定沒什麼人知道,但如果提到他的中文名字李泰熙和其一手創辦的企業OYO,知道的人一定不少。

最近,這位來自印度的創業者李泰熙又有了大動作,自掏腰包拿出20億美金投給了OYO。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讓創投界和媒體界議論紛紛。

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然而,出現的議論倒並非全部集中於這次大手筆的投資,而是其背後可能傳遞出的信號:創始人拿自有資金投給企業,是不是說明外部資金已經有所枯竭了呢?

聯繫到此前OYO被曝出的種種經營問題,這家房間數量在中國排名第三的印度初創企業,又一次來到了聚光燈下被眾人大量起來。

這筆投資的意義幾何,其中映射出的信息又是否像局外人推測的那樣?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對OYO的商業模式、運營狀況和其所處的行業環境有大致的瞭解。

2013年,時年19歲的李泰熙在印度成立了OYO。這位堪稱神童的90後最初的想法是對印度參差不齊的私人旅店進行品牌整合,通過加盟的方式讓這些沒有品牌的酒店掛上OYO的招牌。同時,為了確保住宿質量的統一,OYO還會對加盟酒店提供統一的裝修升級,並派遣專人對旅店業主進行經營方面的指導。

線下的整合之外,是對線上渠道的引入——加盟了OYO的酒店,便擁有了OYO 線上平臺的流量入口。理想中,此舉將可以增加入住人數,從而提高業主收入。

總結成一句話,OYO最初商業模式的整體思路就是要讓小旅店業主們報團取暖,再由互聯網賦能。

OYO的初期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在已經叩響了人口紅利時代大門的印度,對高性價比旅店的需求,讓OYO實現了快速擴展,併成為了紅杉、軟銀等國際資本的寵兒——單單軟銀一家,就先後給OYO注入了10億美元。

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資本的助推加快了OYO跑馬圈地的步伐。在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際市場試水後,OYO於2017年來到了中國。

很快,中國成為了OYO的最大市場,加盟酒店數超過1萬家,前途似乎一片大好……不過此時,被快速發展掩蓋起來的各種問題,又或者說,正是由快速發展造成的各種弊病,也“雷爆”式地集體出現。

在中國市場的運營狀況方面,OYO被曝出了管理混亂、數據摻水、資金壓力這三大問題。

OYO的中國管理團隊曾自曝沒有實權,甚至於財務審批的權限只有區區5萬人民幣,企業決策權都由印度管理團隊把控。這造成了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政策朝令夕改、企業文化無法建立等問題。

至於OYO光鮮亮麗的市場數據,也被媒體打上了問號。刷單、殭屍店(沒有從OYO接到過一單但系統卻顯示出很多訂單的加盟店)、業主續簽率虛高等可能存在的問題,讓人不禁懷疑起OYO在中國市場的真實運營狀況。

在資金壓力方面,有報道稱,OYO每年付給攜程和美團的通道費就高達6億人民幣。此外,OYO今年中旬推出的為加盟旅店提供收益保底的2.0模式,也讓分析人士認為會給該公司造成每月上億元的成本。

在此之上,鈦媒體還曾於今年6月底報道稱,有消息人士爆料OYO正在試圖用股權抵押的方式爭取8億美元的資金入駐,以用於實現對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擴張。該消息人士稱:“如果找不到資方輸血,OYO的資金鍊或許只能撐2到3個月”。

與之對比,OYO的盈利能力則十分不明朗。創始人還曾在今年的內部信中明確表示:“……我們明年的目標不是賺錢……”。

運營和資金方面的可能問題,如果有時間慢慢調節還好,但偏偏行業環境卻似乎沒打算給OYO這個機會:隨著攜程等在這一領域推出同類品牌,競爭勢必加劇。

由此可見,在各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OYO明年的目標就算是賺錢,可能也很難實現。

印度人來中國開連鎖酒店,一砸就是20億美金!OYO,汝何秀?

但是,OYO會因此倒下的機率卻並不大。

因為上文所描述的業務,只是OYO眾多佈局中的一部分。除了低端酒店連鎖業務外,OYO在創業的6年中,還在中高端自營酒店、長租公寓、共享辦公等眾多領域都有投資。

OYO存在的問題雖然不是致命的,但卻足以讓我們對需求驅動和資本驅動產生一些思考。

按照傳統的商業模式,任何一家企業的成功都應該主要是由需求驅動的——通過市場檢驗的產品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企業開始盈利,並最終通過資本累計實現擴大經營。

但是,風投的興起卻給我們呈現出了不一樣的創業路徑——資本作為催化劑,加速了原本可能需要十幾年才能完成的原始累計,讓創業企業通過燒錢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形成對市場的把控和佔有,從而倒逼消費者養成使用特定產品或服務的習慣。

顯然,這種資本驅動的商業模式也必然首先是基於真實需求的。但是,確實存在的市場需求是否真的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支撐起一家這麼大的企業呢?

因此,資本驅動的商業模式似乎有揠苗助長、殺雞取卵的嫌疑。原本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才能走完的創業之路,現在被無限加速了——1年完成上市的瑞辛咖啡,似乎就是資本驅動型企業的最佳寫照。

資本驅動本身是個中性詞,因為資本的作用有好有壞,對企業生長週期的加速也並不違背任何法律或者倫理道德。但問題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由資本驅動而來的大企業,卻存在著各種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的問題,如滴滴、美團等,大都有讓人詬病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看,資本驅動的結果,在最先期釋放的紅利和補貼之後,似乎還有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對消費者和企業的傷害,以及成功加速了的資本方和企業主利益收割的節奏。

OYO的快速擴張,是否已經和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脫節了?資本驅動下的OYO,還能走多遠?企業的發展,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步步為營,還是應該藉助資本一步登天?

這些問題,恐怕是李泰熙那筆20億美元的大手筆注資所無法回答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