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研究 不再被“卡脖子” 近百位院士委員談創新驅動發展

加強基礎研究 不再被“卡脖子” 近百位院士委員談創新驅動發展

5月14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 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中國網北京5月15日訊(記者盧佳靜)“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支撐我們民族振興的筋骨”“創新驅動發展是整個人類發展的基石”“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14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257位全國政協委員參加,79位院士委員分別作了大會發言和分組發言。

近百名院士委員參會成為本次專題協商會的一大亮點。委員們積極評價了我國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也指出當前我國在創新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紛紛拿出解決方案。其中,科技創新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引進以及創新技術“卡脖子”等方面受到委員們的關注。

創新驅動發展 基礎研究亟待加強

改革開放40餘年,我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而目前正值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創新是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的重要驅動力。委員們認為,我國科學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存在著投入不足、關鍵技術領域受制於人、對製造業創新能力提升貢獻有限等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佔研發經費支出的比例較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閻錫蘊表示,從投入規模看,我國一直在增加R&D投入。從投入增長率看,2007年以來,我國R&D投入增長率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是最快的。儘管我國R&D經費不斷增長,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少。“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閻錫蘊建議,合理協調、引導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上的投資規模,保證三類研發活動協同發展,才能提高研發活動的整體效率。

“營造良好的基礎研究環境和學術生態對基礎研究尤為重要。”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建議,營造良好基礎研究社會環境,在社會大眾中倡導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加強基礎研究穩定支持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逐步提高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的同時,還要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技術開發進行分類支持和分類評價。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認為,基礎研究是一切科學和技術的創新源頭,形成基礎研究和製造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是加強制造業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我國基礎研究對於製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的貢獻非常有限。一方面基礎研究要為製造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要轉變基礎研究只能服務於製造業的觀念。要尊重基礎研究的特點,鼓勵基礎研究做深、做透,由國家和機構推動下游企業參與轉化,對此國家要牽頭制定好相關的政策機制。

完善創新鏈條 讓“脖子”不再被卡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高的創新性產業不多,且主要以模式創新為主。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的新優勢。當前我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掌握在手裡的核心關鍵技術有限,在諸多領域面臨“卡脖子”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認為,“卡脖子”只是直接表現,根源是在創新環境和機制上被卡住了脖子。

由於科技金融體系的缺乏,使得我國企業對前沿研究和顛覆性技術,普遍投入熱情不足;對若干關鍵領域的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也存在不足。潘建偉建議,要建立促進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要從政策層面鼓勵企業直接投入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利用企業較靈活的資助方式,激發創新活力;為保證企業的積極性,制定相關各方在成果轉讓、股權分配等多種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利用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鏈條不完整,有些技術受制於人也是當前不斷出現“卡脖子”問題的原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舉例,比如,許多基礎研究止於論文;從2007年實施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大多是工程目標,這些工程有些建在他人的理論、方法、材料和器件之上。吳一戎認為,這需要在科技創新中加長創新鏈條,融合各個創新要素,既需要市場經濟又需要國家政府行為。

吳一戎建議,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加長科技創新研究鏈條,必須自主解決涉及的數學、科學、基礎材料和器件、核心關鍵技術、工程技術等各個研究鏈條中的問題,以達到最終目標的最優解決,解決卡脖子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建議,重視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原創性和純粹性;強調創新體系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前沿性。

激發人才潛力 支撐創新驅動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

近兩年,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的政策,強調以人為本,強化激勵機制等,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分配激勵及獎勵設置缺乏長遠導向,新老體制如何順利融合,如何更好激發青年學者潛力等。

“讓能幹事、幹成事成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靈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建議,要營造人才幹事創業的環境以及完善人才科學評價機制。一方面加快項目、經費、成果處置等創新管理制度的落地配套,探索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容錯機制,讓科技人員有尊嚴、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創造;另一方面加快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創新,建立以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讓不同崗位、不同創新鏈條的人才都能得到科學評價、獲得合理回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建新建議,營造有利於青年人才成長的環境,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和匯聚國內外優秀青年人才,切實解決青年人才創新發展的環境制約瓶頸,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創新最根本的驅動力來自於人才,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表示,一些具體人才政策還可以不斷完善和推進。無論是政府、學校、院系都應儘量創造寬鬆的環境讓年輕人更安心地做學問,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已經成名的資深學者應以身作則,以學問為重,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觀念,放手使用青年優秀人才;鼓勵年輕人獨立做研究,建設更加風清氣正、欣欣向榮的人才文化氛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