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才強魯”進行到底 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側記

將“人才強魯”進行到底 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側記

116名兩院院士聚首泉城,是山東史無前例的大事件。山東將招才引智的目光瞄向金字塔塔尖,借用眾多重量級科技大咖撬動創新驅動的槓桿,推動山東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儘管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會期只有一天,卻收穫頗豐:成立院士聯合會、院士之家,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奠定基礎;簽署幾個研究院、科學中心共建協議,實現科研共享和人才共育;一系列項目簽約落地,帶動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兩院院士可謂是山東創新發展最為倚重的力量,如今蓄勢待發。

近幾年,山東招才引智不遺餘力,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據統計,山東引智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共實施引智項目3703項,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成果6128項,解決各類技術難題8492項。

2009年,我省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啟動了院士工作站建設工作,在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如濟南聖泉集團的院士工作站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帶領下,不僅破解了一系列科研難題,更引進了一批行業內的知名專家;山東如意科技集團依靠院士工作站,以項目的形式積極展開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截至今年4月份,全省共備案院士工作站621家,引進院士331人、院士團隊1426餘人,開展合作項目785項。在懇談會上作主題發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就在去年3月與濟寧醫學院合作成立了院士工作站。

這與山東很早就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開展合作有關。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在懇談會上表示,中國工程院與山東早在2000年就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展開強強聯合。十幾位院士被山東省政府聘為顧問。“山東是最早和中國科學院開展全面合作的省份之一,1999年建立正式合作關係。”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介紹,近5年來,山東與中國科學院共建各類創新平臺157個,合作實施項目893個,累計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500多億元,實現利稅173億元。4月初,山東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近日,世界單體最重、直徑最大的奧氏體不鏽鋼巨型環鍛件在山東伊萊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軋製,這是雙方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另一方面,對標全國先進省市,我省人才資源還有一些短板。現有在魯兩院院士48人,僅佔全國院士總量的3%,不到江蘇的一半;現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0人,佔全國2.9%,僅為浙江省的三分之一。每年來魯工作的外國人約4萬人次,高端人才比例不足10%。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大與頂尖科技人才、領軍團隊的合作,尤為迫切。這裡面更涉及到人才思路的微調——不求“為魯所有”,但求“為魯所用”。如果說5月底的第三屆海外院士青島行暨青島國際院士論壇是小試牛刀,這次的懇談會可謂大張旗鼓,將“人才強魯”進行到底。

當選山東院士專家聯合會名譽會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是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這次大會匯聚了海內外眾多頂尖專家學者,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營造了‘智匯齊魯 科創未來’的良好氛圍。”管華詩認為,山東院士專家聯合會的成立,讓院士們在山東“有了家”,為以後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有效平臺和載體。

懇談會上的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分論壇,一舉簽下9個海洋領域的重點項目。其中的海洋食品副產物高值化綠色循環利用項目,簽約方正是山東美佳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管華詩院士團隊。該項目將建立年產蛋白肽200噸的生產線,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利稅2000萬元。

另一邊的醫養健康產業創新發展分論壇,則有6個項目簽約。包括由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勞爾思·博倫德作為戰略科學家的人源化細胞工程產業平臺的構建及其重組蛋白質新藥、通用型CAR-T 細胞產品新藥研發項目。“自主研發的人源細胞系(HEK293)重組蛋白生產平臺屬於國內首創。”來自簽約方之一深圳華賽醫學的美籍科學家張萬明表示,要通過生物工程藥的升級換代,推動高端藥物平民化,“用三到五年臨床推廣”。“我們與華賽戰略合作,推動這個項目,就是要讓大學研究與項目研發結合起來。”青島大學教授王斌補充道。

合作的種子已在齊魯大地孕育。“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才。這次盛邀院士,誠意滿滿、務實高效,開啟了創新發展的新篇章。”參會的省政協委員、省自主創新促進中心主任李新峰說,山東對高層次人才十分渴求,希望接助這次活動,讓山東“求賢若渴”的形象傳遍天南海北,同時在成果轉化與產業對接、“雙招雙引”常態化推進和本土院士培養等方面更進一步,努力把山東打造成為招才引智新高地。

(嶽遠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