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編者按:

2019年是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美元與歐元之後名列第三,這是最具標誌性的里程碑事件。

10年過去了,成績斐然。然而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人民幣要想成長為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的全球儲備貨幣,依然任重道遠。

過去10年,人民幣國際化實現從無到有的重大變化,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功能穩步提升。目前,人民幣已穩定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SDR權重排名第三的重要貨幣,並不斷向國際貿易、跨境投資、國際信貸、儲備貨幣等方向拓展,與我國發生人民幣跨境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42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對此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在初期走得既快又穩,依靠的是中國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貿易地位、幣值基本穩定以及持續推進的金融改革與開放。”

去年一度“趕英超日”

"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編者按:

2019年是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美元與歐元之後名列第三,這是最具標誌性的里程碑事件。

10年過去了,成績斐然。然而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人民幣要想成長為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的全球儲備貨幣,依然任重道遠。

過去10年,人民幣國際化實現從無到有的重大變化,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功能穩步提升。目前,人民幣已穩定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SDR權重排名第三的重要貨幣,並不斷向國際貿易、跨境投資、國際信貸、儲備貨幣等方向拓展,與我國發生人民幣跨境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42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對此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在初期走得既快又穩,依靠的是中國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貿易地位、幣值基本穩定以及持續推進的金融改革與開放。”

去年一度“趕英超日”

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2010年起,境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ODI)、境外直接投資(FDI)人民幣結算陸續開始試點;從2013年起,境外人民幣放款、跨國企業人民幣資金池、全口徑跨境融資等相關融資業務也根據市場需要陸續放開。考慮到個人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旅遊、留學等正常需求,從2012年起,個人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陸續啟動,並於2018年最終擴展到全國。

10年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內地對接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繫人”,中國香港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樞紐,為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未來亦將繼續發揮“試驗田”和“安全墊”的作用。

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里程碑。人民幣成為了在SDR貨幣籃子中權重第三的貨幣,作為第五種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與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共同承擔儲備貨幣職責。

王芳表示,人民幣加入SDR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的結果,不僅有利於提高世界各國對人民幣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並且有助於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使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更加完善。“今年是下一輪SDR貨幣籃子評估的關鍵一年。站在新起點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將面臨轉變,在平衡中走向成熟。”王芳表示,下次評估將於2021年9月30日進行,這是人民幣正式入籃後迎來的第一次SDR評估。

2019國際貨幣論壇發佈的2019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歷史新高4.91%,一度超過英鎊和日元,短暫位列全球第三大國際貨幣。在2018年下半年該指數快速回落,但仍處於歷史較高區間。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反彈,2019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初步匡算值為3.20%,也就是說,在全球範圍內國際貨幣的使用份額中,3.20%使用的是人民幣。

相比2009年我國開始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0.02%的數值,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經上漲了150倍。

反觀美元,IMF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比降至61.69%,連續第3個季度下降。而且,部分國家已開始醞釀打造包含人民幣作為危機時的融通貨幣的協議,擺脫過度依賴美元的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客觀地描述了人民幣在貿易、金融交易、外匯儲備各個方面實際的國際使用程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在解讀2019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時表示。

王芳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有助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反過來也要求與之適配的金融體系,決定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高質量發展要求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下一步我國還要深化改革並大力發展金融市場,以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的深化改革,是高水平金融開放的工作重點。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認為,在貿易投資格局發生變化的形勢下,在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需求更加強烈、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防範金融風險的各項工作更加緊迫的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應該走得更快一些。

去年,雖然人民幣只短暫位列美元、歐元之後成為“世界第三”,但諸多專家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將再度挑戰英鎊、日元,真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

應對挑戰

當前全球化遇挫、單邊主義興起、貿易增長受抑、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國際大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也面臨諸多挑戰。

王芳認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挑戰包括,能否順利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能否經得住以貿易摩擦為開端的極限外部壓力考驗,以及能否堅定地走好對外開放之路。

外界熱切關注的中美貿易摩擦對人民幣國際化有沒有影響?王芳對《中國報道》記者指出,中國和美國的貿易中本身不用人民幣,所以就貿易本身來說,對人民幣國際化沒有影響。但是,如果貿易摩擦進一步擴大到其他領域,就會對人民幣國際化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美國貿易單邊主義走向極端,相反對人民幣國際化有推動作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以前往往都依賴美元,如用雙邊貨幣來結算,那麼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反而更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則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去年上升後來卻突然降下來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但是這一指數還在不斷回升,說明影響逐漸減弱,這是因為中國貿易對美國的依賴正在逐步減小。”

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霍穎勵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人民幣跨境使用當中經常項目使用佔比比較低,人民幣國際支付比例較低,人民幣在海外市場可獲得性不高,境外機構持有股票和債券的比例仍然較低。她認為,金融市場的開放應該遵循富有效率、穩健有序、包容共享三大原則。

“當前我國金融業(金融機構)大而不強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軟肋,人民幣國際化必須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胡曉煉表示,全球經濟擴張放緩,主要貨幣競爭更加激烈,人民幣面臨的責任和阻礙也進一步增多;人民幣面臨政策推動為主到市場驅動力為主的動能轉換階段;人民幣國際使用結構由貿易為主體向資本金融為主體轉變,隨著人民幣投融資成為跨境人民幣收支的主體部分,人民幣跨境使用及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和波動性也會由此上升,未來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政策還需要繼續完善。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9年第8期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責編:蕾西亞

"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編者按:

2019年是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美元與歐元之後名列第三,這是最具標誌性的里程碑事件。

10年過去了,成績斐然。然而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人民幣要想成長為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的全球儲備貨幣,依然任重道遠。

過去10年,人民幣國際化實現從無到有的重大變化,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功能穩步提升。目前,人民幣已穩定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SDR權重排名第三的重要貨幣,並不斷向國際貿易、跨境投資、國際信貸、儲備貨幣等方向拓展,與我國發生人民幣跨境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42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對此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在初期走得既快又穩,依靠的是中國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貿易地位、幣值基本穩定以及持續推進的金融改革與開放。”

去年一度“趕英超日”

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2010年起,境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ODI)、境外直接投資(FDI)人民幣結算陸續開始試點;從2013年起,境外人民幣放款、跨國企業人民幣資金池、全口徑跨境融資等相關融資業務也根據市場需要陸續放開。考慮到個人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旅遊、留學等正常需求,從2012年起,個人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陸續啟動,並於2018年最終擴展到全國。

10年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內地對接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繫人”,中國香港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樞紐,為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未來亦將繼續發揮“試驗田”和“安全墊”的作用。

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里程碑。人民幣成為了在SDR貨幣籃子中權重第三的貨幣,作為第五種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與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共同承擔儲備貨幣職責。

王芳表示,人民幣加入SDR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的結果,不僅有利於提高世界各國對人民幣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並且有助於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使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更加完善。“今年是下一輪SDR貨幣籃子評估的關鍵一年。站在新起點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將面臨轉變,在平衡中走向成熟。”王芳表示,下次評估將於2021年9月30日進行,這是人民幣正式入籃後迎來的第一次SDR評估。

2019國際貨幣論壇發佈的2019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歷史新高4.91%,一度超過英鎊和日元,短暫位列全球第三大國際貨幣。在2018年下半年該指數快速回落,但仍處於歷史較高區間。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反彈,2019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初步匡算值為3.20%,也就是說,在全球範圍內國際貨幣的使用份額中,3.20%使用的是人民幣。

相比2009年我國開始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0.02%的數值,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經上漲了150倍。

反觀美元,IMF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比降至61.69%,連續第3個季度下降。而且,部分國家已開始醞釀打造包含人民幣作為危機時的融通貨幣的協議,擺脫過度依賴美元的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客觀地描述了人民幣在貿易、金融交易、外匯儲備各個方面實際的國際使用程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在解讀2019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時表示。

王芳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有助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反過來也要求與之適配的金融體系,決定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高質量發展要求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下一步我國還要深化改革並大力發展金融市場,以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的深化改革,是高水平金融開放的工作重點。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認為,在貿易投資格局發生變化的形勢下,在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需求更加強烈、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防範金融風險的各項工作更加緊迫的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應該走得更快一些。

去年,雖然人民幣只短暫位列美元、歐元之後成為“世界第三”,但諸多專家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將再度挑戰英鎊、日元,真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

應對挑戰

當前全球化遇挫、單邊主義興起、貿易增長受抑、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國際大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也面臨諸多挑戰。

王芳認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挑戰包括,能否順利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能否經得住以貿易摩擦為開端的極限外部壓力考驗,以及能否堅定地走好對外開放之路。

外界熱切關注的中美貿易摩擦對人民幣國際化有沒有影響?王芳對《中國報道》記者指出,中國和美國的貿易中本身不用人民幣,所以就貿易本身來說,對人民幣國際化沒有影響。但是,如果貿易摩擦進一步擴大到其他領域,就會對人民幣國際化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美國貿易單邊主義走向極端,相反對人民幣國際化有推動作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以前往往都依賴美元,如用雙邊貨幣來結算,那麼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反而更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則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去年上升後來卻突然降下來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但是這一指數還在不斷回升,說明影響逐漸減弱,這是因為中國貿易對美國的依賴正在逐步減小。”

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霍穎勵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人民幣跨境使用當中經常項目使用佔比比較低,人民幣國際支付比例較低,人民幣在海外市場可獲得性不高,境外機構持有股票和債券的比例仍然較低。她認為,金融市場的開放應該遵循富有效率、穩健有序、包容共享三大原則。

“當前我國金融業(金融機構)大而不強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軟肋,人民幣國際化必須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胡曉煉表示,全球經濟擴張放緩,主要貨幣競爭更加激烈,人民幣面臨的責任和阻礙也進一步增多;人民幣面臨政策推動為主到市場驅動力為主的動能轉換階段;人民幣國際使用結構由貿易為主體向資本金融為主體轉變,隨著人民幣投融資成為跨境人民幣收支的主體部分,人民幣跨境使用及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和波動性也會由此上升,未來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政策還需要繼續完善。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9年第8期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責編:蕾西亞

人民幣國際化10週年,如何向全球“第三”貨幣穩步邁進?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