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聚焦金融科技 陸金所計葵生暢談大數據價值挖掘

金融 陸金所 P2P理財 大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4

日前,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召開,金融科技再度成熱門議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中國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等作為論壇嘉賓,共同圍繞“科技,還是金融?”這一主題展開觀點交流和思維碰撞。

未來五年科技改變金融大數據將改變科技金融經營模式

就金融科技的定義和價值進行討論時,李東榮認為,金融科技的本質還是金融,有別於傳統金融之處在於,其是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發揮金融科技的積極作用以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他同時指出,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通過充分運用數字創新技術,能使金融服務觸及到過往難以企及的偏遠角落,即所謂的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從而真正使得金融普惠成為可能。

計葵生表示,金融科技這個行業經過過去五年的發展,在中國才算剛剛起步。而理財科技是金融科技的內容之一,其在未來五年發展的驅動力將從過去依賴渠道優勢轉向運用大數據和數據的分析處理、深度運算能力。“所以,如果過去五年講的是金融科技,那麼今後五年更多將是科技金融的概念,換言之,科技會改變金融,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基本思路。”

馬蔚華也認為,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並不是互聯網對於傳統銀行的顛覆,相反對於傳統金融有很多啟發的地方,比如開放的平臺化商業模式。而未來的金融科技從本質上有助於提高金融效率,應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應用,給傳統金融帶來質的改變。

正如計葵生的觀點,“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等在未來與科技公司或金融科技企業會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並給彼此帶來雙贏的機會”。作為國內領先的線上綜合財富管理和金融服務平臺,陸金所現在的業務模式正是通過打造開放平臺,一方面與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業務合作,另一方面“運用各種科技手段,讓客戶能夠有一個更好、更符合他的一個投資機會”。

大數據預測有賴歷史數據價值挖掘可分三個階段

談及科技金融發展中的數據化應用,計葵生認為,科技金融在運用大數據時一定要基於歷史數據來做決策。這是因為新的數據不像歷史數據一樣經過時間的延伸,預測能力較差。

因此,不論是金融科技抑或科技金融,一定要保持金融原有的數據等優勢,用科技手段把大數據的價值慢慢發掘出來。計葵生把這一過程總結為三個階段,一是在徵信或者融資審批階段;二是對投資者或資金方的理解及風險偏好分類;三是資產端和資金端匹配的邏輯,讓合適的產品找到適合的投資者。

計葵生強調,“決策數據的累積,至少要三年的時間才可以確定你的假設是對的。”

事實上,自2015起實施平臺化轉型以來,陸金所始終在思考如何用互聯網大數據並深度挖掘其應用價值。比如,藉助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技術,陸金所在去年上線的kyc2.0系統中,根據用戶的風險偏好和客觀實力來對投資者進行“精準畫像”,將其按照風險承受能力由低到高分為5個等級;並在行業內率先將“合格投資人”概念引入線上理財投資中,實現資產端與資金端互相匹配,從而充分滿足不同用戶的投資需求,陸金所也因此在2016年裡實現了市場份額成倍的增長。

中國平安2016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陸金所平臺註冊用戶數已經超過2800萬人次,較2015年增55%,其中,活躍用戶數740萬人,較去年增103.9%。2016年新增投資用戶數445萬,同比增長33.3%。通過陸金所平臺交易的資產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零售端交易量15351.63億元,同比增長137.5%,期末零售端資產管理規模達4383.79億元,較2015年底增長74.7%,繼續保持全球同業領先水平。 市場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