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團化學區化辦學覆蓋過半,優質教育資源明顯增加

金融 足球 購房 鄭小燕 澎湃新聞 2017-03-30

上海正推行學區化集團化辦學。

在學區化集團化的辦學背景下,校校之間打破壁壘,分享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課程教學、教師團隊,形成優質資源跨校流動,但不是千校一面,而是百花齊放;校社之間打破隔離,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等資源的統整。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教委基教處獲悉,至2017年2月,上海建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學區和集團142個,覆蓋學校777所,約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50%,優質教育資源明顯增加。

上海市教委表示,義務教育發展走向均衡,“家門口的好學校”讓越來越多孩子和家長的教育夢想變得觸手可及。

集團內學校各有特色,共享資源

楊浦區的平三小學教育集團覆蓋了平三小學、建設小學、杭一小學、平四小學四所小學。四所小學各有特色。

其中,平三小學以科技課程見長,近十年間,有數百名學生申請到了專利證書;金融課程也是一大亮點,學校專門建設有一個“金融室”,老師從水電煤繳費、壓歲錢管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行為開始,為孩子們介紹金融知識。

足球是平四小學的強項。這所學校曾培養出申思、虞偉亮等多位足球名將,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足球節和親子運動會。

杭一小學擅長詩歌教育,“小橘燈”是其品牌詩教活動。而建設小學的親子閱讀校本課程也即將出版。

成立教育集團之後,四所小學的優質教育資源開始共享。“孩子們走出了一個學校的天空,而進入了一個大的學習社區。”平三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鄭小燕說。

集團內的師資力量可以共享。比如核心校平三小學的骨幹教師會在集團內率先開課,進行跨校主題教研活動;平四小學的足球教練會培訓集團內的體育教師,著名教練吳金貴也受邀來指導過。

集團內的教育設施與活動也可以共享。比如平三小學的“金融室”對集團內學校開放參觀;平三小學的“兒童金融大賽”、平四小學的足球節和親子運動會、杭一小學的童話節等,都在集團內開放。

在一定程度上,這實現了上海市教育集團化發展的最初願景: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倡導百花齊放、各具特色;不是簡單掛牌,而是學校、師資、課程、家校的深度合作;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聯合體內每一所學校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教委基教處獲悉,第三方調查結果顯示,在上海建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142個學區和集團,80%以上的校長表示教師進行了跨校帶教、學術活動、跨校集體備課或跨校教研,80%以上的校長表示已進行課程共享。

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

2014年,上海一次性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督導認定,標誌著上海義務教育步入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

其中,形成學校抱團發展、優質共享的機制,是縮小學校辦學差距的關鍵。2014年起,上海開始在試點基礎上全面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分享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課程教學、教師團隊,打破校校壁壘,實現優質資源跨校流動;打破校社隔離,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等資源的統整;打破學段分割,實現學段貫通培養;打破體制障礙,實現公民辦學校互助協調發展。

鄭小燕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集團之所以成立,是因為這四所學校地域相近、文化相似,並且在教育方面有著共同追求——在傳統意義上來講,四所小學都沒有很好的生源,然而同樣有著辦“家門口的好學校”的意願。

在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學校也會碰到一些具體問題。比如,面對適齡入學兒童數量的增長,教師資源明顯緊張。在這樣的情形下,骨幹教師在集團內的流動會直接導致教師缺口的產生。

針對這樣的問題,楊浦區教育局特別為集團核心校開放了教師招聘名額,讓核心校發揮蓄水池作用,當集團內出現教師缺口時,“蓄水池”可以隨時補上。此外,在集團內部,學校之間編制可以互用和支援。

在做大優質教育圈的同時,上海也在著力打造“新優質教育品牌”,至2017年2月,市、區兩級新優質學校集群覆蓋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80所,約佔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25%。

上海市教委表示,“家門口的好學校”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學校,不挑選生源,而是不斷提升師資品質;不依賴特殊政策,而是主動尋找發展空間;不唯分數指標,而是培育學生綜合素養;不封閉辦學,而是實施家校社合作聯動;不千校一面,而是要努力形成鮮明辦學特色,不斷提升市民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