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知識|京劇表演中演員與樂隊如何配合的更好?

曾經在中央電視臺11頻道《跟我學》欄目,邀請到了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楊少彭、國家京劇院一級琴師趙建華、香港著名月琴演奏家雷群安、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國家一級鼓師馬勇,合作錄製了一期特別的節目——實力派演員與高水平樂隊親密合作,完美再現京劇藝的藝術魅力。

戲曲知識|京劇表演中演員與樂隊如何配合的更好?


在哪次節目中,琴師趙建華老師一再強調伴奏中的“節奏”與“旋律”,京胡所渲染不到的地方,用月琴彌補,加上鼓師的精彩配合,使得整體旋律與演員的演唱緊緊融在一起了。節目既能讓觀眾戲迷享受美妙動聽的音樂,又能使琴票、演唱者學到知識,讓大家在享受音樂的同時真切體驗、理解伴奏與唱腔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以及用其恰到好處來表達的美妙意境,這對於專業演員和票友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寓學於樂,其樂無窮。

本期節目的主唱是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演員楊少彭。楊少彭年輕但功底深厚,得其父楊乃彭先生傳授楊派唱腔,當今梨園界楊派繼承人最佳者唯“楊氏父子”。關於對“楊氏父子”的唱腔與演藝,我做過以下總結:梨園界眾所周知楊寶忠是楊寶森之堂哥,二人長期合作,相得益彰,楊寶忠先生的舞臺藝術修養幫助楊寶森先生成就了自身的舞臺藝術成就,二人珠圓玉潤配合默契,互託互罩的關係,在梨園界當之無愧兄弟一對好角,再加上杭子和先生的板鼓,三人被梨園界譽為三絕,成就楊派。而楊乃彭先生是楊寶忠先生的親傳弟子,又跟周嘯天等諸先生學戲,廣採博眾;楊寶忠先生是京胡聖手,這是沒人能比得了的,楊乃彭先生跟隨其師學琴,將京胡的伴奏與其唱腔微妙的結合在一起,這對於他的演唱技藝幫助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少彭師從其父楊乃彭先生,間接得到楊寶森先生藝術的真傳,一般演員除去聽錄音外,是沒有這個資本條件的。楊乃彭先生對於藝術極其講究,對於少彭的藝術更是嚴謹,少彭天資聰慧,靈性極好,對於唱腔的每個字反覆琢磨,演唱獨特。

筆者最近在聽好幾個版本、派別的《文昭關》,從中也發現了很多問題,現在好多演員對唱腔節奏的掌握不明確,或許也認為無限量的拖長節奏能贏得多一些的掌聲,以體現自己的藝術特徵與其他人不同,但是這樣做給琴師,鼓師及樂隊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樂隊伴奏必須要隨他的演唱尺寸去拖長節拍,其實結果往往是失去了人物,失去唱腔的美感,無思考性的譁眾取寵,是無藝術含金量的。將所謂“一板三眼”的節奏改為四眼、五眼,聽起來很彆扭。筆者認為凡是唱腔要美,要流暢,自然和諧統一這是不能改變的,創新並非是要破壞規矩,什麼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改變發展的前提是需要合理合情合意,在繼承中去不斷創新還是硬道理。

由此可見,自古英雄出少年,可師傅也是英雄引路人!“師傅”很重要,一流的師資才能帶出一流的徒弟,希望我們的國粹藝術沿著這樣的道路不斷往下延伸。(本文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09級碩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