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維持流動性不鬆不緊是穩健的表現

經濟 逆回購 金融 中國人民銀行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6-15

臨近二季度末,市場流動性形勢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央行近期通過運用逆回購、MLF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在5月下旬召開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座談會上,央行表示,已關注到市場對半年末資金面存在擔憂情緒,考慮到6月份影響流動性的因素較多,擬在6月上旬開展MLF操作,並擇機啟動28天逆回購操作,搭配好跨季資金供給,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穩定市場預期。上週,央行兌現承諾,開展了4980億元1年期MLF操作、2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本週前兩日,央行又開展了7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央行連續投放跨季資金,大大緩解了市場對跨季流動性的擔憂。目前,市場普遍預期,央行將使流動性維持“不鬆不緊”的狀況,平穩度過二季度末。

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要求。實現這個目標殊為不易,因為影響流動性的因素越來越多。例如,逆回購、MLF等操作的規模越來越大,當它們大量到期時,就可能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季度MPA考核也使一些金融機構對資金的需求增加。另外,在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博弈中,流動性形勢也變得複雜,金融工具的創新會使金融機構更便利地獲得流動性,從而使市場流動性變得充裕甚至氾濫,而金融監管的加強則可能對一些融資渠道起到遏制作用,從而使市場流動性趨緊。同業存單從幾年前的爆發式增長到今年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儘管市場流動性形勢複雜,但央行對於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得心應手。現在,央行有逆回購、MLF、SLF、TLF(臨時流動性便利)、PSL等多種工具,可以在市場有需求時迅速投放流動性,不會使市場陷入流動性過度緊張的局面。

相比之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另一個要求——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實現的難度更大。什麼是中性?如何維持中性?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做出回答。顯然,貨幣政策中性並不等於流動性基本穩定或者說不鬆不緊,這個目標的實現可能也不是單純通過維持流動性基本穩定就能夠實現的。

中性貨幣政策的表述以前比較少見,比較常見的是穩健、從緊、適度寬鬆。中性應該是從緊和寬鬆之間的狀態。從理論上說,貨幣政策中性是指對經濟運行既不產生刺激作用也不產生抑制作用。從緊是在經濟過熱時要抑制,寬鬆是在經濟不振時要刺激。人們以為穩健就是從緊和寬鬆之間的中間狀態,但過去幾年的實際情況表明,在穩健的基調下,貨幣政策有時在效果上走向了寬鬆。央行維持流動性不鬆不緊、基本穩定,是穩健的重要表現。而流動性基本穩定則要用市場利率基本穩定去衡量。去年10月之前,央行通過多種工具使市場利率維持了基本穩定,但房價快速上漲、金融業加槓桿表明,貨幣政策是實質偏寬鬆的。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穩健”之後加上了“中性”,顯示今年的貨幣政策應該與去年有所不同。

在新的貨幣政策基調下,市場流動性不再是不鬆不緊、利率基本穩定,而是出現了流動性收緊、資金價格上漲。但這就能使貨幣政策變得中性嗎?拭目以待。金融市場上資金價格上漲,會導致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相應上升,那就可能出現從緊的結果。貨幣政策中性應該使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與投資回報率基本相等,在投資回報率下降的情況下融資成本卻上升,應該是與中性相悖的。但是,維持市場利率基本穩定也不能實現中性的結果,使市場利率下降更是與中性相悖,這已經被前幾年的實際情況所證明。

應該說,如何維持中性是我國貨幣政策要面對的大挑戰,正像如何實現正常化(normalization)是美聯儲面臨的大挑戰一樣。為什麼貨幣政策難以中性?原因可能是傳導渠道出現了阻隔,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之間,隔著一個越來越龐大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自身有需求,並不是真實地反映實體經濟的需求,這可能對貨幣政策的效果產生各種影響。那麼,貨幣政策要實現中性的目標,可能需要與實體經濟建立更為直接的聯繫,這牽涉到貨幣政策框架的改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