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要吃薑 山西晉城有門非遺老手藝——伏姜'

"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由於夏季天氣炎熱,大家會過度吹空調和食用冷飲,貪涼飲冷反而會導致體內的寒氣更多,因此應當吃一些姜,能有效驅除寒氣,對身體有益。山西是伏姜的發源地,晉城的“宋氏道安伏姜”被列入省級非遺,但這一傳承了千年的製作伏姜工藝,也面臨著衰落。

"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由於夏季天氣炎熱,大家會過度吹空調和食用冷飲,貪涼飲冷反而會導致體內的寒氣更多,因此應當吃一些姜,能有效驅除寒氣,對身體有益。山西是伏姜的發源地,晉城的“宋氏道安伏姜”被列入省級非遺,但這一傳承了千年的製作伏姜工藝,也面臨著衰落。

大暑要吃薑 山西晉城有門非遺老手藝——伏姜

大暑適合飲伏姜。圖片源自網絡

山西非遺伏姜工序複雜

在我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再和紅糖攪拌在一起,讓兩者融合後食用,驅除體內的寒氣,這種食物被稱為“伏姜”。

伏姜源自太行山東南部,以山西晉城為中心,主要分佈在晉城城區,澤州、陽城、高平、沁水等地區。晉城百姓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性,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留存下伏姜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伏姜製作技藝歷經千年演變傳承至今,在晉城地區有著廣泛的分佈,其中最有名的“宋氏道安伏姜”,於2017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宋氏道安伏姜”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選姜、洗姜、削皮、晾乾、切姜、搗碎、拌入黑糖、攪拌等十幾道工序。據介紹,製作伏姜的生薑一般選用晉城本地比較辛辣的姜,因為當地氣候、土壤和水質的原因,當地的姜都比較辛辣,選用窖藏的老薑,更適宜伏姜的製作和加工。

搗碎薑片取薑汁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要將切好的薑片放到碓臼中,搗成姜泥,用銅勺舀出。將紗布四角固定吊起,舀入薑汁,再用雙木棍壓榨用力擠出薑汁。

隨後,將黑糖稱重後,按比例放置於大缸中,緩緩倒入適量的薑汁,放置片刻,等薑汁充分滲入後,用成年花椒棍按順時針方向攪拌,直到黑糖充分溶解。

之後就是最重要的晾晒環節,由於晾晒時間過長會蒸發過量,晒時間太短又會不夠火候,因此需要憑藉多年的經驗,確保每天將伏姜攪拌到最佳狀態。進入三伏天后,薑汁會變得濃稠起來,還會有糖分的沉澱,因此需要增加攪拌的次數。

待伏天結束,伏姜就製作好了,存放的時間越長,驅寒效果也相對更好。

伏姜是四季驅寒神器

據說,在山西晉城一帶,很多人家裡都常備伏姜,伏姜如“萬金油”,不管是腹瀉、嘔吐、胃酸等疾病,都可以飲用伏姜來緩解。

據介紹,伏姜性溫,經過晾晒後,不會上火或導致寒涼,大人孩子都可以食用。同時,姜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胃,促進消化,還有抗菌作用。但單吃薑還是比較刺激,伏姜中加入了黑糖。中醫認為,黑糖性溫味甘,入脾,具有補中益氣、緩中、化食、健脾暖胃等功效,還有止疼、活血散寒的效用,伏姜加入了黑糖,兩者相得益彰。

夏季在淋雨或久坐空調房後,可以食用一些伏姜,能補充身體能量、活絡關節、加快血液循環,消除體寒帶來的各種不適。

不過,像大多數非物質遺產一樣,晉城的伏姜工藝,也面臨著嚴重衝擊,手藝的傳承也是一大問題。伏姜製作工藝複雜,伏天氣候多變,純手工晒制伏姜,勞動強度大,但為了追求工藝的精細和質量,伏姜製作很難變成產業化的模式,還是需要人力去操作。但是,手工藝難度高、強度大、收益相對低,年輕人不願從事,這門傳統工藝也面臨著衰落。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