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即墨諸多族譜中,有一部特殊的譜書,名為《白梅安樑四氏合譜》。為什麼會有四個不同姓氏合修一部譜書呢?這其中的緣由值得探尋。據該《譜序》稱:始祖兄弟四人世居漠北之地,久仰文明之邦。幸明英宗北巡,伯顏以五百騎送還京師,兄若弟樂勤王事,並敦友于,遂相偕俱從軍焉。天順再元,賞護駕之功,賜姓曰白、曰梅、曰安、曰樑。賜名白曰京世、梅曰克貞、安曰志全、樑曰頻禮。同封世襲達官於鰲山衛。在這篇《譜序》中有三個問題要作一說明,方能弄清事情的原委。

其一是“世居漠北”之“漠北”在哪裡?漠北即大漠以北。大漠在古代係指蒙古高原的大沙漠。它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天山以西,綿延4000餘公里,總面積達一百餘萬平方公里。自《後漢書》起,許多文獻中均記有“大漠”之名稱。“漠北”即“大漠”以北的地域。明朝初年,在蒙古大沙漠西部有一個部族名叫“瓦剌”,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科布多省、中國新疆自治區的天山南北麓和哈薩克斯坦的東部。這裡的土著居民為蒙古部族,他們對中原而言稱自己的居住地為“漠北”。由此可知即墨的“白、梅、安、樑”四姓均為蒙古族人。

其二是《譜序》中所稱“明英宗北巡,伯顏以五百騎送還京師”,是有意為明英宗朱祁鎮掩飾一段不光彩的經歷。明正統四年(1439年),“瓦剌”部族首領也先繼承其父位,自稱太師淮王,以武力兼併漠北蒙古各部族,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部進攻明王朝統治下的山西大同,守將吳浩戰死。這時,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率50萬大軍親征。兵至大同,聞前方小敗,慌亂撤退,駐紮於宣府(今河北省懷來縣)之土木堡。農曆八月十五日,也先率部追及,諸將戰死,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則被仇恨他的明軍殺死。此一事件史稱“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京師後,兵部尚書于謙等人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穩定朝野,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帝,年號為“景泰”,並尊英宗為太上皇。同年冬,也先挾持英宗由山西大同向北京進發,當“瓦剌”軍隊逼近北京城時,于謙督石亨、孫鏜等將率部與瓦剌軍戰於城下,城中居民皆投磚石以助戰,也先見攻城不下,不敢久戰,遂率部挾英宗退回漠北。翌年八月,瓦剌與明王朝明裡為了修好,其實為了引發明王朝的內部爭鬥,將英宗送還北京,並遣頭目70人、軍士500一路 護送。英宗回京後,多數軍士遣回,而這70名頭目是英宗在漠北的貼身護衛,故將他們留在京城。《譜序》中所稱:“兄若弟樂勤王事,並敦友于,遂相偕俱從軍焉。”就是說他們兄弟四人都是護送英宗回京的70名頭目中的一員。

其三是“天順再元,賞護駕之功”,賜姓名,封世襲達官於鰲山衛”,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英宗回京後,對於于謙等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一直耿耿於懷,私下培植勢力,圖謀東山再起。景帝八年(1457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率領親兵破牆奪門,迎英宗朱祁鎮於南宮,至奉天門,百官朝拜,復辟帝位。於是廢掉景帝,處死於謙。史稱“奪門之變”。這是一次懷私憤的將軍擁立被廢皇帝的宮廷政變。英宗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這就是《譜序》中所說的“天順再元”。為表彰奪門迎復之功,明英宗大封群臣,其中也包括封賞那些曾護衛過他的大漠壯士,即“賞護駕之功”。

受封到鰲山衛任職的有鐵木兒兄弟四人。皇帝賜姓脫脫鐵木兒姓白、答失鐵木兒姓梅、哈拉鐵木兒姓安、伯哥鐵木兒姓樑,並賜名封官。梅克貞任鰲山衛指揮使,官階正三品,封授昭勇將軍;樑頻禮任鰲山衛指揮同知,官階從三品,封授懷遠將軍;白世京與安志全均為副千戶,官階從五品,誥授武略將軍。天順二年(1458年)兄弟四人均來山東鰲山衛任職。其初,兄弟四人之家屬均居於鰲山衛南之馬山前村(今屬鰲山衛鎮),後來其族人繁衍日眾,分別遷居各地。梅姓遷至今即墨市溫泉鎮之梅家莊;白姓遷於溫泉鎮中黃埠村和東山溝村以及萊陽之南中水;梁姓分別遷至溫泉鎮之何家莊和龍泉鎮的樑家屯,以及今嶗山區王哥莊街道之樑家村等地;安姓十世祖安才富則遷居今膠州市墨河西岸楊採屯(今安家屯),此後,族人相繼遷於膠州城西南關、趙家莊、辛家莊等地。

白、梅、安、樑四姓為使後世知其先祖源流,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合修族譜,名為《白梅安樑四氏合譜》,這些來自漠北的蒙古族移民,經過數百年與漢族人的通婚和共俗,至今都已成為漢族居民了。

《白梅安樑四氏合譜》(青島)民國二十五年青島即墨新民印書局刊印之《白梅安樑四氏合譜》。

作為四氏合修一譜,比較少見,其中頗有故事。

明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領額森率部進攻山西大同,明守將吳浩戰死,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50萬大軍親征。兵至大同,聞前方有敗,慌亂撤退,駐紮於土木堡。農曆八月十五日,額森率部追之,明諸將戰死,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此即“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消息傳至京師,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為穩定朝政,擁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帝,年號為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是年冬,額森挾持英宗由大同向北京進發,當瓦刺軍隊逼近北京城時,于謙率部與瓦剌軍戰於城下,城中居民相呼應。額森攻城不下,不敢久戰,遂率部挾英宗退回漠北。翌年八月,瓦剌為與明王朝修好,決定將英宗送還北京,並遣頭目七十人、軍士五百護送。英宗歸京後,將在漠北的七十名貼身護衛留在京城。對於謙等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一直耿耿於懷,私下培植勢力,圖謀東山再起。景帝八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率領親兵破牆奪門,迎英宗朱祁鎮於南宮,至奉天門,百官朝拜,復辟帝位。於是廢掉景帝,處死於謙,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為表彰奪門迎復之功,大封群臣,其中也包括封賞那些曾護衛過他的大漠壯士。受封到鰲山衛任職的有鐵木兒兄弟四人。皇帝賜姓脫脫鐵木兒姓白、答失鐵木兒姓梅、哈拉鐵木兒姓安、伯哥鐵木兒姓樑,並賜名封官。梅克貞任鰲山衛指揮使,官階正三品,封授昭勇將軍;樑頻禮任鰲山衛指揮同知,官階從三品,封授懷遠將軍;白世京與安志全均為副千戶,官階從五品,誥授武略將軍。天順二年,四人來山東鰲山衛任職。初,四人之家屬均居於鰲山衛南之馬山前村,後來其族人繁衍日眾,分別遷居各地。梅姓遷至今即墨市溫泉鎮之梅家莊;白姓遷於溫泉鎮中黃埠村和東山溝村以及萊陽之南中水;梁姓分別遷至溫泉鎮之何家莊和龍泉鎮的樑家屯,以及今嶗山區王哥莊街道之樑家村等地;安姓十世祖安才富則遷居今膠州市墨河西岸楊採屯(今安家屯),此後,族人相繼遷於膠州城西南關、趙家莊、辛家莊等地。

白、梅、安、樑四姓為使後世知其先祖源流,於清雍正八年合修族譜,名為《白梅安樑四氏合譜》,宣統二年續修,民國二十五年再修,此書即是民國二十六年所修的本子。

山東省即墨縣博物館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統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山東即墨白梅安樑四氏合譜》六卷,由白光劍、梅澤漢、安保元、樑義禮纂修,可說極為罕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