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段思瑤

數說 | 自主銷量半年考:吉利仍領跑 長安走出“至暗時刻”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6月,自主品牌銷量繼續下滑。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豪華車銷量同比增長24.9%,主流合資車銷量同比增長9.1%,自主品牌銷量則同比下滑8.3%。

“6月大部分車企的銷量增長來自於國五清庫,自主品牌的清庫難度相較合資品牌更大些,所以自主品牌想實現增量很艱難。”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表示。

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自主品牌庫存預警指數從53.5%下降至50.1%,這意味著不少自主品牌因清庫存實現銷量回升。但因國五車降價,國六車價格受到影響,未來價格體系如何重塑,成為擺在自主車企面前的新問題。

吉利下調年度銷量目標

吉利汽車官方數據顯示,6月吉利汽車的銷量約為9萬輛,同比下滑29.3%;累計銷量約為65.1萬輛,同比下滑14.9%。但即便如此,吉利仍是今年上半年自主陣營的銷量冠軍。

具體來看,吉利汽車的不少車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博瑞作為吉利汽車的旗艦轎車在6月售出1551輛,較去年同期下滑68.9%。SUV板塊上,博越6月銷量約為1.4萬輛,同比下滑37.9%。

新能源車則成為吉利汽車的銷量增長點。今年吉利推出的幾何A 上市三個月累計銷量達4135輛。由幾何A、帝豪GL PHEV、繽越PHEV等車型組成的新能源車型陣容,上半年已為吉利貢獻了約5.7萬輛新車銷量,同比增長301.1%。

7月8日晚間,吉利汽車(00175.HK)發佈公告稱,由於今年上半年總銷量低於原定預期,加之今年剩餘時間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持續不確定性,集團管理團隊決定將原定全年銷量目標由151萬輛下調10%至136萬輛。“吉利也曾調高過目標,如今調整年度目標屬於尊重市場規律和對整個產業鏈條負責的選擇。”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分析師表示。

車市寒冬中,同樣在銷量上求穩的還有海馬汽車。雖然未公佈年度銷量目標,但海馬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高潮告訴記者今年海馬要“求穩”:“今年的市場和行情大家心裡清楚,尤其在國六排放標準過渡階段,價格比較混亂。海馬汽車現在公開和經銷商講‘不求量’,不定急於求成的目標。”公開數據顯示,海馬汽車上半年銷量約為1.4萬輛,同比下滑65.1%。

“國五”清庫助長安銷量回升

不過,“國五”清庫也讓部分自主車企在6月收到了一張滿意的成績單。比如,久陷銷量困境的長安汽車,6月自主車型銷量約為6.9萬輛,同比微跌0.7%,環比增長44.1%,尤其是SUV系列產品出現了較快增長。

“長安銷量提升得益於CS75和CS35產品升級後帶來的生命力,CS75系列有七成銷量來自於新一代產品,CS35系列則有九成銷量來自CS35 Plus。”長安汽車內部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不過,CS35 Plus和CS75均是在2018年下半年推出的新品,長安汽車銷量提升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於國五車清庫存。在乘聯會6月狹義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排行榜上,長安汽車位居第7位,是除吉利之外的第二個自主車企,這也是時隔兩個月後,長安汽車重回該榜。但4月~5月是長安汽車清國五庫存的重要時期,記者瞭解到近兩個月多家長安汽車經銷商都推出了國五清庫存活動,部分長安國五車型優惠達到1.5萬元。

除了長安汽車外,不少自主車企也在6月加快了國五清庫速度,銷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回升。如比亞迪6月銷量約為3.9萬輛,同比增長3.1%,上半年累計銷量約為22.8萬輛,同比增長1.6%。廣汽傳祺6月終端銷量約為5.5萬輛,同比增長57.6%;上半年累計銷量為28.3萬輛,同比增長5.6%。

上汽乘用車低價突圍

有車企靠國五清庫拉昇銷量,有車企卻在為下半年的車市提前佈局。比如,上汽乘用車就試圖通過低價策略搶佔市場份額。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汽乘用車上市的幾款新車都採取了低價策略。如全新榮威i6 Plus實際支付價為6.98萬~11.98萬元,近日上市的新款榮威RX3售價為6.98萬~11.08萬元,均下探至6萬元,去年榮威i5的售價也下探至6萬元。

上汽乘用車的低價策略已在銷量層面初見成效。數據顯示,6月,上汽乘用車旗下的榮威品牌銷量約為4.7萬輛,同比增長40%;上半年該品牌銷量約為21萬輛,同比增長6%。名爵品牌6月銷量約為2.5萬輛,同比增長55%;上半年該品牌銷量約為12.7萬輛,同比增長3.8%。

“2019年是中國汽車市場最殘酷的一年,很多企業要被淘汰,只有活下來才會有希望。”時任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曾向記者表示,上汽乘用車在短期內將選擇以利潤換生存空間。

事實上,“增配減價”或“增配不加價”已成為自主車企在車市“寒冬”中的共同選擇。如近日上市的哈弗M6選擇“增配不加價”,售價仍為6.6萬元起步;新款帝豪增配後售價仍為6.98萬~9.88萬元。

乘聯會分析指出,“近期國五車型大幅降價對車企的品牌和渠道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車市下行,車企們為了存活選擇以價換量。但未來價格如何重塑,對自主品牌而言將是重要挑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