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陳皮

豬展蓮子芡實湯

食材:豬展300克,蓮子50克,芡實50克,陳皮1瓣,生薑5片,食鹽適量。

做法:

1、豬展切塊,洗淨焯水備用;蓮子、芡實、陳皮、生薑洗淨。

2、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尤其適合痰溼體質的人群食用。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陳皮

豬展蓮子芡實湯

食材:豬展300克,蓮子50克,芡實50克,陳皮1瓣,生薑5片,食鹽適量。

做法:

1、豬展切塊,洗淨焯水備用;蓮子、芡實、陳皮、生薑洗淨。

2、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尤其適合痰溼體質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山藥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陳皮

豬展蓮子芡實湯

食材:豬展300克,蓮子50克,芡實50克,陳皮1瓣,生薑5片,食鹽適量。

做法:

1、豬展切塊,洗淨焯水備用;蓮子、芡實、陳皮、生薑洗淨。

2、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尤其適合痰溼體質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山藥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白扁豆山藥粥

食材:炒白扁豆30克,山藥30克,芡實15克,粳米100克。

做法:上述用料洗淨,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米爛、白扁豆軟爛即成。

功效:適用於平素倦怠乏力,脾胃不足而見食慾不振、大便溏薄或是帶下色白清稀量多的人群食用。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陳皮

豬展蓮子芡實湯

食材:豬展300克,蓮子50克,芡實50克,陳皮1瓣,生薑5片,食鹽適量。

做法:

1、豬展切塊,洗淨焯水備用;蓮子、芡實、陳皮、生薑洗淨。

2、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尤其適合痰溼體質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山藥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白扁豆山藥粥

食材:炒白扁豆30克,山藥30克,芡實15克,粳米100克。

做法:上述用料洗淨,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米爛、白扁豆軟爛即成。

功效:適用於平素倦怠乏力,脾胃不足而見食慾不振、大便溏薄或是帶下色白清稀量多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赤小豆

雞骨草豬肉湯

食材:雞骨草30克,赤小豆20克,豬瘦肉100克,大棗5枚,生薑3片。

做法:豬瘦肉洗淨切小塊,其他用料洗淨與豬瘦肉一同放入砂鍋,回味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放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祛溼、利膽退黃、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小便黃短、口苦口粘、大便祕結的人群服用。

健脾祛溼“彩蛋”

對於小兒體內“溼邪”,加推下面兩種方法。

1、加強運動

平時要鼓勵孩子多運動,一為發汗,將身體內的溼邪糟粕排出,二為提升陽氣,促進脾腎之陽的生長,三為調暢情志。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陳皮

豬展蓮子芡實湯

食材:豬展300克,蓮子50克,芡實50克,陳皮1瓣,生薑5片,食鹽適量。

做法:

1、豬展切塊,洗淨焯水備用;蓮子、芡實、陳皮、生薑洗淨。

2、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尤其適合痰溼體質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山藥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白扁豆山藥粥

食材:炒白扁豆30克,山藥30克,芡實15克,粳米100克。

做法:上述用料洗淨,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米爛、白扁豆軟爛即成。

功效:適用於平素倦怠乏力,脾胃不足而見食慾不振、大便溏薄或是帶下色白清稀量多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赤小豆

雞骨草豬肉湯

食材:雞骨草30克,赤小豆20克,豬瘦肉100克,大棗5枚,生薑3片。

做法:豬瘦肉洗淨切小塊,其他用料洗淨與豬瘦肉一同放入砂鍋,回味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放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祛溼、利膽退黃、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小便黃短、口苦口粘、大便祕結的人群服用。

健脾祛溼“彩蛋”

對於小兒體內“溼邪”,加推下面兩種方法。

1、加強運動

平時要鼓勵孩子多運動,一為發汗,將身體內的溼邪糟粕排出,二為提升陽氣,促進脾腎之陽的生長,三為調暢情志。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小兒推拿法

  • 運板門100-300下:健脾和胃、調升降、化積滯。
  • 順運內八卦50-100下:開胸散結,化痰消食。
  • 開璇璣3-5次:通暢三焦。

固生堂中醫生


"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嶺南地區依舊是一片酷暑且溼氣不減。作為嶺南的一份子,“溼邪”永遠是健康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絆腳石。

“溼”之所以難調治,是因為它從來不會單獨行動。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等。

雖然不是“一招斃命”卻會像“慢性中毒”一樣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內調外治來祛除溼邪,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人體內的“溼”是“溼氣”還是“溼邪”,由脾臟功能的強弱決定。“脾主運化”,它主要承擔兩個部分的功能。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第一,《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此,脾運化水谷精微,保障人體的營養供給。

第二,《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臟與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相互配合,運化水溼,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因此,若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溼邪”就產生了。

簡單六法辨“溼邪”

1、洗漱看舌苔

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溼邪”侵擾的人舌苔厚膩泛黃或者泛白,嘴裡感覺黏膩、口甘、並且舌體胖大,出現齒痕舌。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如廁觀大便

大便便溏不成型且排便不暢,粘馬桶不易沖掉,便後肛門有不適感,且用紙量偏多。

3、視皮膚

“水溼內停”也會表現在皮膚上,如溼疹以及痱子都是常見的因“溼邪”導致的皮膚病。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4、看體型

“溼邪”易損傷人體陽氣,脾陽不足,人就會經常拉肚子、或者肥胖或水腫或有明顯的小肚子且容易有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5、察飯量

飯點到了卻不想吃飯,食慾不佳且少量進食卻感到胃脹,容易有噁心感。

6、辨體感

常常感到很累且頭身困重、精神不集中、四肢酸楚無力。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就要全面祛溼了嗎?

並!不!是!

人體是一個統一卻又複雜的有機體,一個症狀可能由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如與“溼”直接相關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膩,“溼邪”並不一定是主因可能是諸多原因中的一個。

因此,是否真的“溼邪”纏身,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祛溼有度,健脾為本

雖然在南方還需要開著空調續命,但是時光卻是是實實在在的走過了立秋。此時,體內要保存適當的溼氣來能幫人體抵禦燥邪。

要認識到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溼邪”而不是“溼氣”,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立秋過後,脾虛的人群,要注重健脾。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邪”擾人與脾脫不了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溼邪”侵擾部位不同,其疾病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溼邪”在胃可能出現口氣,食慾不佳等;“溼邪”在肌膚可能出現溼疹、肥胖等;“溼邪”在關節,部分人會因“溼邪”侵襲關節而感到關節脹痛、屈伸不利等......

因此,健脾不可忽視。

常見脾虛有三類: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但是因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健脾的方式也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最關鍵的是要對症。

立秋後,健脾祛溼兩全法

1、穴位補脾

艾灸足三裡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培土厚土、固攝人體陽氣的作用,是補脾的要穴。

2、食療健脾祛溼

這次給大家推薦健脾祛溼的食療方,讓各位常喝常健康。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天冬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熟地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圖片說明

天地人補元湯

食材:天冬15g,熟地25g,黨蔘15g,陳皮一瓣,雞半隻。

做法:雞斬件,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溫水,隔水清燉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天冬潤肺,熟地滋陰養腎,黨蔘健脾益肺,加上陳皮燉雞湯,不僅清潤可口,又不會過於滋膩,適合一般人群保健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芡實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陳皮

豬展蓮子芡實湯

食材:豬展300克,蓮子50克,芡實50克,陳皮1瓣,生薑5片,食鹽適量。

做法:

1、豬展切塊,洗淨焯水備用;蓮子、芡實、陳皮、生薑洗淨。

2、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溼,尤其適合痰溼體質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山藥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白扁豆山藥粥

食材:炒白扁豆30克,山藥30克,芡實15克,粳米100克。

做法:上述用料洗淨,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米爛、白扁豆軟爛即成。

功效:適用於平素倦怠乏力,脾胃不足而見食慾不振、大便溏薄或是帶下色白清稀量多的人群食用。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赤小豆

雞骨草豬肉湯

食材:雞骨草30克,赤小豆20克,豬瘦肉100克,大棗5枚,生薑3片。

做法:豬瘦肉洗淨切小塊,其他用料洗淨與豬瘦肉一同放入砂鍋,回味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放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祛溼、利膽退黃、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小便黃短、口苦口粘、大便祕結的人群服用。

健脾祛溼“彩蛋”

對於小兒體內“溼邪”,加推下面兩種方法。

1、加強運動

平時要鼓勵孩子多運動,一為發汗,將身體內的溼邪糟粕排出,二為提升陽氣,促進脾腎之陽的生長,三為調暢情志。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2、小兒推拿法

  • 運板門100-300下:健脾和胃、調升降、化積滯。
  • 順運內八卦50-100下:開胸散結,化痰消食。
  • 開璇璣3-5次:通暢三焦。

固生堂中醫生


暑溼遇秋燥,六大症狀,老中醫教你一招搞定它


潘慧人

主任醫師

中醫科

簡介

1987年畢業於長春中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2008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脾胃病專科進修1年,2012年獲廣東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稱號。

擅長

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月經不調、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綜合徵、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擅長病後及術後身體調理。

出診時間

每週三 17:30~21:30 固生堂佛山南海分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