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被群眾電影院吸收為影評員   文/解維漢

群眾電影院位於西大街377號,小時候,我家住西大街旁,因為家住得近,上小學起,就常在群眾電影院看電影。

那時一張電影票只有一角錢。有時是學校包場,同學們排著隊進影院。包場看電影是自願的,也可不參加。有一次學校包場看《他們也在戰鬥》,我就沒去看,省下了媽媽給的一角錢。我在這裡看過的電影有《蠶花姑娘》《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冰山上的來客》《英雄虎膽》《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默默的小理河》《摘蘋果的時候》《南征北戰》《暴風驟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劉三姐》《瞧這一家子》《孫安動本》《卷席筒》《天仙配》《秦娘美》《達吉和他的父親》《紅旗譜》《豔陽天》《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李時珍》《林則徐》《永不消逝的電波》《小刀會》《打金枝》《農奴》《糧食》《李雙雙》《三滴血》《鐵道游擊隊》《家》《朝陽溝》《追魚》《流浪者》等。特別是李秀明主演的《春苗》畫面清新美麗,令我印象深刻。達式常在他主演的《難忘的戰鬥》中,身著解放軍軍裝,英氣勃勃,目光炯炯,極有光彩。

群眾電影院售票廳在大門西側,購過票後,先通過大門口驗票,穿過一個長長的院子登上臺階,就進入前廳候影。前廳頗似蘇式建築風格,分上下兩層,一層有一圈休息座椅。牆上掛有許多明星照片,有趙丹、崔嵬、孫道臨、於洋、白楊、王丹鳳、張瑞芳等,還有新片預告和介紹。二層帶有圍廊,空出方形空間垂有豪華吊燈。觀眾進來時,上一場尚未散場,依稀能從門縫聽見片中人物對白。進場走正門,散場出偏門。待上一場清場完畢,才打開“單號”“雙號”兩層四扇門放觀眾進場。有時散場後觀眾從西側太平門出來,還能看見兩條繩子從樓上放映間垂下來,把一個裝著圓鐵盒的布袋放下來,圓鐵盒裡裝著電影拷貝,下面有跑片員騎著自行車在等,後座上搭著一個裝拷貝的帆布褡褳,他們拿到拷貝後便飛速送到下一個放映點。那時一部影片拷貝很少,為了提高週轉率,放過兩盤便轉送到下個影院,跑片員會十分緊張和辛苦。有時放映前銀幕上出現“影片未到,耐心等待”的字樣,很可能就是跑片員慢半拍耽誤了正常放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群眾電影院工作人員張偉將我吸收為影評員,給我辦理了免費觀影證,進門亮證,不用買票。於是我看電影的機會就更多了。《秋菊打官司》《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媽媽再愛我一次》《落山風》《古今大戰秦俑情》《人生》《老井》都是這段時間觀看的。那時候保留著看電影后寫觀後感的習慣,在一個紅塑料皮日記本中詳細記錄著不同時期的觀影心得,雖一派稚嫩刻板的學生腔,但也十分留意影片的主題、結構。情節、細節,看得很細緻,總想抓住點特殊的地方,甚至為了記錄細節和對白還第二次進場觀看。

後來老式電影院沒落了,這裡變成了傣家樓餐廳。門口有座白象雕塑,餐廳整體結構保留了電影院的特點,前面有舞臺,樓下為大廳,裝修風格富有民族風情。大約1995年前後我在這裡吃過兩次飯,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