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影始終穿梭在群眾之間——記集安市麻線邊境派出所副教導員王鐵映

一腔熱忱溫暖百姓心,一套警服不減多年情。他,就是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麻線邊境派出所副教導員王鐵映。

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裡,一塊“王鐵映社區警務室”的牌匾格外醒目。牆上懸掛的轄區地圖上,畫滿了大大小小的標記。王鐵映從辦公桌的抽屜裡,找出一本破邊的《走訪日記》,“這是最早的一本,也是記載我責任區工作的一份珍貴回憶。”

今年30歲的王鐵映,入警8年,一直在集安市麻線鄉上活龍村責任區工作。從一個毛頭小子到“看戶識人”的“活地圖”,王鐵映用專注和熱忱向轄區群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剛來到村裡,看著村民家的平房都是一個樣兒,根本分不清誰家住哪。於是,我想了一個笨方法,那就是走訪。每走一家,我就將家庭成員的職業、年齡等基礎信息記在《走訪日記》上,晚上回到警務室,對照日記將戶主的名字標記在地圖上的大概位置。隨著走訪次數增多,村民各項信息便熟記於心了。”王鐵映每每提到這本《走訪日記》,都感慨萬分。

“有時工作累了、煩了,我就會拿出這本日記看看,看到那些熟悉的筆跡,就會激勵我找回當初那種不服輸、不認慫的幹勁兒。”憑著這樣的初心,王鐵映把心中的親民、愛民、為民情懷全部濃縮在日常走訪中,堅持進農家門、聽農家言、化農家怨、解農家難,通過自創的“六化工作法”,即信息採集標準化、人口管理制度化、糾紛調處經常化、安全防範立體化、法律宣傳普遍化、服務群眾溫馨化,有效提高了轄區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8年來,王鐵映先後與10餘戶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將9名孤寡老人納入社會救助範疇,幫助7名困難群眾申請了低保,聯合村裡的愛心人士幫扶11名困難群眾和留守兒童,化解矛盾糾紛320餘起,責任區工作排名逐年靠前,人口信息熟悉率更是持續保持100%。

“有鐵映在,俺們踏實、放心!”提起王鐵映,村民們這樣說。2015年4月,通化地區“邊境110”警務報警系統啟動,王鐵映主動向上級爭取,為群眾免費發放了200部邊境110手機。“是派出所嗎?俺家隔壁有個人和你們要找的人有點像。”2016年夏天,在王鐵映的指導下,村民張某通過“邊境110”定位功能,幫助派出所將網上在逃人員崔某當場抓獲。

王鐵映常說:“喝了鴨綠江的水,肩上就多了份責任。”來到鴨綠江畔8年,王鐵映也融入到古城集安,用青春辛勤耕耘在這片白山綠水之間。上活龍村地處偏遠,農作物單一,當地百姓經濟來源匱乏。2015年,王鐵映積極踏查農耕一線,探索致富出路。在他的努力下,上活龍村先後引進草莓、葡萄、五味子等農作物種植管理技術,當年人均增收2000餘元。

眼裡是群眾的事,心裡是百姓的情。8年如一日,無論身處何方、身居何職,王鐵映的身影始終穿梭在群眾之間,腳步重疊在鄉路之上。

鄭博文 吉林日報記者 王子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