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級媒體記者走進惠州!追尋紅色足跡,見證老區鉅變'

"


"


中央、省級媒體記者走進惠州!追尋紅色足跡,見證老區鉅變

◀採訪團參觀高潭紅軍井。 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


中央、省級媒體記者走進惠州!追尋紅色足跡,見證老區鉅變

◀採訪團參觀高潭紅軍井。 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中央、省級媒體記者走進惠州!追尋紅色足跡,見證老區鉅變

採訪團參觀東湖旅店。


8月14日至15日,參加“老區蘇區行·惠州”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中央、省級主流媒體記者走訪了惠東縣、惠城區部分紅色文化資源所在地,真切地感受我市紅色文化的無限魅力,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這裡發生的喜人變化和取得的長足進步,報道我市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舉措和成果。

採訪點之東江紅都高潭

各紅色旅遊景點特色鮮明

8月14日,採訪團來到素有“東江紅都”之稱的惠東縣高潭鎮,通過參觀、採訪及互動交流等形式,深入瞭解我市老區蘇區近幾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

陣雨過後的中洞村,雲霧在蒼翠的群山間起伏,置身其間,倍感清新自然,大家紛紛架起“長槍短炮”,記錄這美麗瞬間。在這裡,有一座建於清末、佔地570餘平方米的客家圍屋,名叫百慶樓,曾是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是領導東江地區工農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心臟”。

百慶樓正前方是中洞革命紀念廣場,這裡曾進行過一次具有重要意義卻鮮為人知的“中洞改編”。經過中洞改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一支擁有自己番號的正規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誕生。廣場上的紀念雕塑高19.27米,紅旗寬20.17米,設有9盞射燈,寓意紀念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週年。現在,紀念廣場成了遊客們最喜歡拍照留念的地方。

緊挨百慶樓的左側,有一口“紅軍井”,是當年紅二師戰士為方便群眾飲水而挖掘的。這口井分上下井,上井呈半月形,下井呈四方形,上井為飲用水,下井為其他用水,井水清澈甘甜,四季長流不斷。“紅軍井”再往左30餘米的地方,是湖山書舍(東江特委印刷廠舊址),這裡曾印刷了東江特委的文件、佈告、傳單以及《布爾塞維克》等刊物,是當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領導指揮工農紅軍進行武裝鬥爭的喉舌。

離開中洞村,採訪團來到了高潭鎮圩鎮,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亭、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及馬克思列寧街等。三五成群的遊客在此遊玩,各紅色旅遊景點特色鮮明,猶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採訪點之惠城區“東湖旅店”

重溫紅色記憶,汲取精神力量

8月15日,採訪團來到位於惠城區的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東湖旅店),重溫紅色記憶,汲取精神力量。

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東湖旅店)位於惠城區橋東街道上塘街70號,這是一座由惠州名紳翟雨亭於1935年興建的西式洋樓,前庭後院,構造別緻,佔地近千平方米。1940年日軍侵佔惠州時燒燬了大量房屋,致使城內大多數酒店旅館無法正常營業,翟雨亭便把此樓改為東湖酒家,後稱“東湖旅店”,並沿用至今。

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佔香港。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屬800餘人受到搜捕。為了保存抗戰的有生力量,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專門成立了“港九疏散委員會”,核心成員由廖承志、尹林平、張文彬、連貫等組成,並立即展開了一場爭分奪秒、驚心動魄、鬥智鬥勇的祕密大營救。在這場大營救中,鄒韜奮、千家駒、胡繩夫婦等100多人輾轉惠陽,其中大部分人入住東湖旅店,再沿江北上抵達老隆、韶關各地。

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分為“營救之路”“轉移惠州”和“黨旗高揚”三大展區,採用文字描述、圖片佐證、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繹等方式,藉助雕塑、模型等,全面真實展示祕密大營救歷史,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同愛國民主人士、知識分子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親密關係。

開發利用

紅色文化資源助力老區蘇區加快發展

惠州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讓採訪團記者感受到老區蘇區在脫貧奔富路上的前進腳步。

現在,緊挨百慶樓的左側,革命烈士戴煥其的後人戴木貴開了一家“紅都飯館”,主要經營“中洞紅軍茶”和“五穀雜糧飯”。“前幾年,隨著高潭革命老區建設步伐加快,就在祖輩老宅旁開了這家飯館。”戴木貴說,現在不用再到外地務工了,經濟收入也提高了,每逢節假日,來中洞參觀的遊客特別多,飯館的生意也很好。說著,他端上味道獨特的“紅軍茶”給大家品嚐,這種茶在傳統茶葉里加了香菜、芝麻等多種原料,再添加一些炒米和花生仁,喝起來特別香。據瞭解,“紅軍茶”叫擂茶,又名鹹茶,因當年村民常用來招待紅軍,革命勝利後,為紀念這段歷史,改名“紅軍茶”。

在馬克思列寧街,村民林晨通經營一家小酒館,名為“星星酒家”。他此前曾在外地經營過飯館,前兩年馬克思列寧街建好後,才決定回家鄉經營。“現在這裡環境變美了,遊客日益增多,最忙的時候一天接待顧客超20桌,每年收入十幾萬元,比以前好多了。”他高興地告訴記者。

近兩年,高潭全力打造紅色旅遊特色小鎮,不斷吸引遊客前來參觀、學習。“去年,來高潭的遊客達46萬餘人次,比2016年增加了4倍。”高潭鎮鎮長劉文區說,現在回鄉創業的村民越來越多,當地的餐飲、民宿、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增加了村民收入,去年全鎮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

近年來,惠東縣充分把握國家和廣東省、惠州市出臺對老區蘇區開發建設支持政策的有利條件,加強規劃,建設高潭革命老區和安墩革命老區兩個發展平臺,擦亮紅色品牌。同時,大力推進產業佈局,形成了現代農業、濱海旅遊業、商貿物流業、民營製鞋業、清潔能源業、裝備製造業六大主導產業,為老區蘇區建設夯實產業支撐,切實有效加快推動了老區蘇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據惠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永茂介紹,惠東紮實推進老區蘇區建設,實施精準扶貧。“不斷強化生活、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對全縣2萬多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接下來,將進一步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發展紅色旅遊、特色農業等,開展產業幫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兩天的行程雖然緊湊,但惠州秀麗的風光、厚重的人文、快速的發展,為媒體記者提供了許多鮮活素材。記者們紛紛表示,要以自己的力量,把惠州紅色故事講好,為惠州老區蘇區建設發展作出貢獻。

記者聲音

惠州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獲點贊

惠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引來採訪團記者一片讚歎。“惠州是一片紅色熱土,每次去高潭採訪,心情無比沉重,充滿了對革命前輩的崇敬。”中新社記者宋秀傑表示,本次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對惠州紅色文化的宣傳、傳承很有意義,中新社作為央媒,將一如既往宣傳惠州。同時,他建議惠州社會各界都能關心、支持紅色文化的保護、利用和發展,當地黨委、政府在加強紅色文化保護的同時,通過發展紅色旅遊產業等舉措,推動老區蘇區老百姓脫貧致富。

“想不到惠州有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各紅色旅遊景點環境優美,乾淨舒適,雕塑宏偉大氣,讓人震撼。”第一次來惠州的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危藝激動地說。她還希望惠州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外地人認識惠州,喜歡惠州。來自羊城晚報的記者李鋼表示,惠州對紅色文化開發利用的思路清晰、模式科學,特別是高潭馬克思列寧街等紅色文旅項目的建設,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來源: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