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心法,讓你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越努力越焦慮,簡稱“努力焦慮症”。

你可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但你一定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身邊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你要努力

打開公眾號,總會有這樣的標題:

·95後畢業3個月就買房,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畢業3年,年薪超100萬:賺錢,是一種修行

·一線城市財務自由門檻2.9億,看看你還差多少

打開微信,總會有這樣的朋友:

·學習英語多少天打卡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再配幾張健身房運動照

·三天讀完一本書,打卡

這些公眾號標題和朋友圈的內容,讓焦慮感撲面而來,直擊大腦。

彷彿停下來呼吸一口氣,就要被同齡人淘汰了,努力成了必須的義務,焦慮成了日常的情緒。

在這個到處販賣焦慮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擺脫“努力焦慮症”呢?


學會與焦慮相處,沒有焦慮其實等於平庸

叔本華說: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

這說明,痛苦和倦怠是人生的兩種常態。

在跟我諮詢過的讀者中,我發現比焦慮更讓人痛苦的,是無事可做的倦怠感。

週末我參加了一個NLP教練課程班,有一個學員的困惑是,他找不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不知道每天要幹什麼好,我問他:

“找到目標對你來說重要嗎?為什麼?”

他說:很重要,他希望找回曾經那個有激情有朝氣的自己,可以為了完成一件事全身心投入的心情,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每天活像個行屍走肉,看著生命一天天消逝。

廢掉一個人最殘忍的方法,就是讓他無事可做。

這3個心法,讓你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每個人肯定有過這樣一段時期,什麼也不想做,只想躺著玩手機,這就是進入了倦怠期。

我聽一個在讀研二的學長說,他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對自己在做的論文特別反感,只想每天躺在寢室裡玩手機,也不想去辦公室。

因為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太努力了,當他看到同事們盯著電腦屏幕一動不動,噼裡啪啦打數據,調整公式參數的時候,他只想逃避一切。

但是在寢室裡,學習不可能專心致志,會想做一些沒意義的事。

他打起了以前從來沒有玩過的電腦遊戲,還砸了許多錢進去;看起了以前沒看過的網絡小說,從天黑看到天亮;看了許多綜藝節目、各種肥皂劇……

他的導師偶爾會溫和的提醒他一下論文進度,但他每次都矇混過關。

奇怪的是,他並不感到焦慮,只是有一種倦怠感,什麼都不想做。

後來導師察覺到了他的不對勁,把他叫到辦公室裡,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是平庸嗎?”

“真正的平庸,就是你失去卓越信念的那個瞬間。”

他心裡咯噔一下,突然焦慮就像狂風一樣席捲了他整個人

他開始追趕那些落下的努力,強迫自己從不努力的狀態切換到努力的狀態,但這非常的艱難!

一根弦鬆了,拉緊就行了;一根絃斷了,可就難補了。

從正面理解,焦慮其實是在潛在性危機中產生的,提醒你還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這是一種積極行為。

當你感到焦慮時,千萬不要逃避。努力帶來的焦慮,比起倦怠之後的空虛,太過微不足道。

帶著焦慮的努力,是一種優秀的特質,它會帶來動力,讓你有向前進的勇氣。


人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目標感還不夠明確

很多人感到越努力越焦慮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正確,更有甚者,把努力成為了目標本身。

這類人都有一個共性——缺乏目標感

目標感重點不在目標,而是在“感”,即清楚自己要往什麼方向努力。

在2006年的時候,胡歌的演藝生涯發生了重大轉折,他的車與一輛大貨車追尾,而且毀容,一共縫了120多針。

臉對一個明星來說,就是飯碗。

在毀容後,胡歌自嘲道:“破相了,我就去演梅超風,還不用化妝。”

幸運的是,在韓國頂級專家的十幾次修復下,胡歌臉上的疤痕幾乎消除了,但右眼上留了一個明顯的疤痕。

胡歌陷入了自卑,因為導演總是在討論如何遮掉他臉上的疤。

胡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稀裡糊塗地接了幾部戲。

2008年,是他的又一大轉折,他出演《劍蝶》中的一個反派角色。撕去了小鮮肉的包裝,胡歌感到如魚得水。

導演跟他說:“別被偶像劇侷限了,你可以駕馭任何角色。

胡歌想通了,自己要做一個靠戲的演員,而不是靠臉的明星。

這3個心法,讓你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2010年,一打開電視,就是胡歌演的戲:《神話》、《仙劍奇俠傳》、《射鵰英雄傳》

胡歌看著電視機上自己的表演,越看越焦慮,這麼久了,自己的演技還在原地踏步。

他察覺到需要沉澱一下自己,然後他做了3件事:

第一件:讀書。看《罪與罰》、《活著》。因為說到底,演員拼的其實是文化。

第二件:演話劇,出演《永遠的尹雪豔》、《如夢之夢》。演話劇,是提升演技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三件:思考,思考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演員。胡歌總說:“皮囊壞了,就用思想填滿它。

沉寂兩年之後,胡歌出演了三部電視劇:《琅琊榜》、《偽裝者》、《大好時光》

從這三部劇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重生的胡歌。

胡歌非常清楚,自己要成為一個實力派演員,他的目標感很清晰,所以他能夠克服任何焦慮、恐懼的心情,努力且堅定地向前走

具有目標感的人生,是開了掛的人生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航行,那目標感就是舵,指引著你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不至於被狂風吹亂了方向。

這3個心法,讓你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延遲滿足感,是一個優秀的人必備的品質

延遲滿足感,在逆習已經提到不少於10次了。

人性有一個設置是:每當自己付出努力之後,就迫切地希望得到相等的回報。

這種短視的狀態,滿足了當下,卻消耗了未來。

有一次我去我姐姐家做客的時候,她跟我訴苦她的壓力,來自於她最好的朋友。

我姐和她朋友從一所985學校畢業後,都去面試了同樣的公司。

當時她們面臨了2個選擇,一個是國企,實習期就有3000塊的工資,還有其他福利,工作也穩定,一個是私企,前景不錯,但實習期工資是2000,還需要加班。

我姐聽了父母的話,選擇了國企,現在工作將近3年了,工資也就漲了1000多。

而她的朋友選擇了那家發展前景很好的私企,每天工作到十二點,一週工作六天,有時候週末還要上班,剛開始的工資也只有兩三千,我姐看著她這麼奔波勞累的樣子,還很慶幸自己選擇了國企。

但是現在,她的朋友已經月入兩萬。

後來我姐和她朋友聊天的時候,一樣的年齡,一樣的學校和時間畢業,兩人的見識、格局早已經不在一個層次上,我姐羨慕嫉妒呀,當初還看不起她,現在一看到她閃閃發光的樣子,就覺得焦慮。

其實無論選擇了國企或者私企都好,我姐焦慮的原因,是因為缺少了一項重要的能力——延遲滿足感

她太看重短期的收益,所以導致她剛畢業時,只看到了國企穩定的優點,卻沒看到國企個人空間發展小的缺點。

她不具備長遠的目光,不然她不會在看到朋友時只感受到壓力,這是把自己的餘生都侷限在當下了,其實還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增加自己選擇的機會。

延遲滿足感是成為自己的主人的一個重要體現。

就像李嘉誠說的:“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這3個心法,讓你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延遲滿足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彙,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一個名為“斯坦福棉花糖實驗”中得到的。

在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沒有後續獎勵;如果可以等待30秒鐘,能再獲得一塊棉花糖。

結果只有30%的孩子選擇了等待30秒鐘。

實驗發現,那30%能為更多獎勵,而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成年後也擁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 SAT 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等。

延遲滿足感,意味著為了更長遠的目標,放棄短期的滿足,擁有更強的自控能力。

很多人在剛畢業時,處於短期考慮,都會選擇薪資高的企業。但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卻不是這樣想的。

他更關注有蓬勃生命力的企業,在他工作過程中,他最信奉的就是延遲滿足感。

延遲滿足感,能有效讓你正視焦慮,鍛鍊做事的耐心,將焦慮化為前進的動力。

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級的人,是無法有效討論問題的。

這3個心法,讓你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焦慮情緒潛伏在每個人的身上。

羅洛•梅等心理學家在研究焦慮的意義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焦慮根本上是一種你想實現自己生命意義的迫切感。

換個角度說,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盲目的努力中焦慮,最後碌碌無為。

因此,學會與焦慮共存,認清努力的目標,懂得延遲滿足感,是與這個時代並進的3個心法。

一步步真正地成為自己的主人,擴大格局,讓自己變得更加從容,從而走向更成功。

以上內容,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逆習君,一個正能量爆表的連續創業(未成功)者,喜歡拿自己做“試驗品”在逆境中爆發式成長,每篇文章都會給你3個面對逆境的錦囊妙計,唯有堅持學習,才能逆境重生,實現人生逆襲。本文原創首發,需轉載請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