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花生的產量

花生 正陽 農民 農產品 小麥 農業 種植業 河南 日本 我自作多情了123 2019-06-11

這一塊塊兒很結實,很硬的土疙瘩的是黏性土壤,粘土原本不適合種花生兒,正陽人就是在這樣的土地裡,一年中出了45萬噸的花生,由平均單產油不足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這的確是一個奇蹟。

如何提高花生的產量

這個奇蹟以為正陽人創造出來了。河南省正陽縣地處淮河沖積平原,這兒的土地多數為砂漿土壤和褐土壤。這兩種土壤都屬於嚴重土壤結構,簡時孔隙土地透氣性差,才這樣的黏土裡種花生產量之所以上不去,是因為到了花生莢果膨大期,由於周圍的土壤緊實,花生個頭就長不大,所以不利於花生的生長。

相對來說,這邊的花生長的比較小一點,這樣的土壤環境不僅使得花生產量低,也給花生的田間管理帶來諸多不利。

所以經常會出現爛果,壓縮嚴重,土壤滲水性能差,甜甜容易積水,形成澇災,影響收成,而黏土中種花生收穫又很難拔,很多都拔不出來。

這裡的土壤條件的確不利於花生種植,帶你其他秋作物相比,花生的種植效益相對高一些,渴望富裕的種糧農民還是願意種花生。農民種植花生有積極性,那麼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克服不利的自然因素,把小花生做成大產業,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呢?

如何提高花生的產量

近幾年,正陽縣圍繞著種好花生的種種難題,在品種,種植模式以及機械化生產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他們設法結識了一個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著名的花生專家張新友,他們把院士請到正陽的田間地頭,為正陽縣的花生生產把脈支招。

過去一些品種耐澇性比較差,抗病性也比較差,產量潛力呢也比較低,所以呢,造成花生單產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正陽縣要提高花生產量。把花生產業做大,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更新花生品種,從根本上解決花生產量和抗逆性的問題。

二是徹底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把花生的增產潛力釋放出來。在張新友院士的幫助下,正陽縣引進了優質高產的抗病品種9102與花中花等系列新品種。因為這個9102的是一個令源雜交技術培育的一個新品種,特別是對這個秋季的天氣氣候導致的問題的抗性很強。新品種的引進,讓正陽縣的花生畝產由過去的不足200公斤提高到了350公斤。正陽縣從為有過的產量,農民們無不歡欣鼓舞。

這條線這條線又採取以點帶面的辦法,改變傳統的耕作模式,把過去的平地種植改為起壟種植,這樣一改,效果大不一樣。同樣是花生新品種,用起壟種植的辦法要比傳統的平地種植每畝多產40公斤花生,而且病蟲害減少,生產成本降低,這種是一個非常好的這個種植模式。

起壟種植改變了花生的生長環境,有利於產量的提高。一個是加高加厚的這個方式讓發生果膨大不再受限制。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作物,殘花落以後,花莖鑽入泥土兒,結果8斤裝入的過程,組成下針,下針多,果汁兒就多。

這裡土壤很結實,很硬,不利於花生下針。起壟後這樣黏性土壤的結構被打碎了,這樣變成反轉,土壤變得疏鬆,有利於花生下針。

如何提高花生的產量

在高溫高溼多雨的條件下,助長了病害的發生。起壟種植後疏密有致,通風透光,改善了田間的小氣候,各種黴菌,害蟲的生存環境改變了,空間縮小了,與花生病蟲害自然就減少了。

新品種取代老品種,由平地種植改為提籠政治,這兩項措施給正陽的花生生產帶來了量變和質變,花生單產一下子提高了近400公斤,所產花生籽粒飽滿,外觀整齊,每公斤的銷售價格比過去高了兩到三元。這兩組數字的變化,更進一步激發了當地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全縣花生的種植面積由過去的40萬畝迅速發展到了80萬畝。

花生種植面積的擴大,於是及時調整種植業結構,採用小麥花生輪作的模式,一年當中一臺冬小麥一茬兒下花生,這樣既避免了連作障礙,就能夠實現小麥花生生長的相互促進。小麥子和穀類作物,花城授課作物根系法不一樣的,對土壤養分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病態也是不一樣的。不是什麼農作物都可以進行輪作的,經嘗試後花生跟小麥輪做,可以減輕花生連做對產量的影響。

正陽縣的花生種植面積擴大了,但是有一個關鍵問題仍沒有解決。這就是花生的收穫問題,長期以來,正陽人士和花生就靠雙手來拔,這種人工收穫的方式,勞動強度大,花費時間長,從開始收穫到結束需要40多天時間。

正陽縣也曾經採用過先進的花生收穫機械,這些機械到了正陽就幹不了活。國外一些知名農機制造商也盯住了正陽這個大市場,自告奮勇的帶著機械到正陽來炫一把,可沒幾天他們也退去了。有美國的,日本的,反正那個產品來,那個機器倒黴,土壤硬成是這樣。

正陽縣特殊的土壤環境,讓國內外的花生收穫機械在這裡玩兒不轉吃不開,收穫花生時,農民問就靠吃苦耐勞的精神,一顆一顆的用手拔。

這個花生非常的難拔,天天白天到地裡去拔花生,累得腰痠背疼,第一天還好受一些,第二天,第三天你要待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就得去看醫生辦打針類的,真的沒法。

這大夥已經勞作出腰間盤突出特點,儘管很累很辛苦,但是正陽縣農民種植花生的熱情不減,幹勁兒不摔,但是農民們不敢再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為種植面積,再大了就收不到手裡了。

你要種種那麼多,但是收穫不了那麼多,都爛在地裡,哪裡還有經濟效益。

機械化水平低,不斷增加的農民的勞動強度,還制約了花生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如何實現花生生產機械化這個問題,正陽縣曾把希望寄託在外來的機械上,讓國內外成熟的機械設備到了正陽卻玩不轉。於是他們調整了思路,依靠本地力量來提升花生生產機械化水平,他們打出了第二拳,拿出了2000多萬元,鼓勵本地能人和本地企業自主研發花生機械。這是因為本地人比較瞭解當地的土壤性狀和工作模式,清除在花生收穫中所遇到的難題。華盛機械研發更具有針對性。2011年,正陽的花生田裡出現了令人驚喜的一幕,有人用上了花生收穫機,不僅收穫快,而且要土分離的很乾淨。到了第二年收穫花生的時候,田裡跑的都是這樣的花生收穫機,這個將土壤裡花生剷起後通過輸送鏈輸送,在用這個滾筒加大對土壤的分割,篩掉部分土壤,再進行二次擠壓,橫濾後才能剩下土和花生徹底分離。

正陽人面對難題不退縮,利用科學知識一步步地解決,不但提高了產量,還通過機械化解決了農民們的勞累,值得肯定和學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