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巴彥塔拉大街:“名企一條街”的輝煌過往

原創: 劉清成

說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河區的巴彥塔拉大街,東河區的人大都記憶猶新,因為他們對這條街懷有一種特殊深厚的感情。那個時候東河區大約有一多半人在這條大街兩側的企業上班生活,成家立業、娶妻生子,與其說是一條大街,不如說是一條歲月情感的紐帶,至今縈繞於心,久久不能忘懷。

「烏蘭道20號」巴彥塔拉大街:“名企一條街”的輝煌過往

巴彥塔拉大街舊貌

巴彥塔拉大街始建於1955年,2014年作為北樑改造工程的配套設施進行擴建改造。這條街東起如今的紅星美凱龍鐵路橋,西至鐵西區的鐵路橋,“兩橋夾一街,不偏又不斜”,整個大街全長大約10公里。

按照從東至西的順序,八十年代巴彥塔拉大街兩側曾經坐落著大約幾十家地方工業企業,記得小時候從糖廠坐4路車,到鐵西區下車,正好可以瀏覽整個巴彥塔拉大街沿街風貌。上世紀五十年代,包頭市開通最早的公交車就是4路車,那時昆區和青山區還沒有建區,東河區就是包頭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小時候去東河區,大人們就叫“進城”,那時根本不知道沿街廠子的名字,反正是坐公交車數著過了兩條鐵道就差不多到了。第一條不在現在的紅星美凱龍,而是在今天的遠大菜市場南側,這條鐵路專用線是原耐火器材廠的,剛拆了沒幾年。第二條是在原三電廠附近,這兩條鐵路線南北走向,正好將巴彥塔拉大街攔腰斬斷,如遇火車通過,兩側護欄就會放下,一等就是半小時,也經常聽說有行人和車輛因為跟火車搶道而發生事故。

巴彥塔拉大街從紅星美凱龍大橋往西數起,路北第一家企業就是車輪總廠,主要經營汽車鋼圈,現在4路車線路中,還保留這一站。它的西北是包頭市地毯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名噪一時,職工1000多人,生產的漢宮地毯是包頭創匯的拳頭產品。包頭地毯廠試製成功的盤金地毯是地毯業中少有的工藝美術品。它原是清朝皇宮裡的御用地毯,當時,毯的大底用金絲編織,毯的圖案用染色真絲搓成織造,金光閃爍,色澤豔麗。但這種織造技術從未傳出宮外。包頭地毯廠找到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藝人,他曾在北京跟一個進宮織毯的老藝人學過這門手藝。經過這位老藝人的傳授,織出盤金地毯,用氧化鋁鍍金絲造大底,金光燦爛,圖案鮮豔。這是瀕於人亡技絕的盤金地毯的新生,在我國地毯製造行業中可謂一朵豔麗的奇葩。如今包頭市地毯收藏家魏力生先生收藏了好多該廠的產品,望有朝一日建成包頭地毯博物館,一睹老包頭地毯的風采。如今包頭地毯廠已經不復存在,遠大菜市場就是在地毯廠原址上建成的。

「烏蘭道20號」巴彥塔拉大街:“名企一條街”的輝煌過往

上世紀八十年代巴彥塔拉大街東河橋

地毯廠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原包頭精膠廠,再早叫東河區白明膠廠。記得八十年代我還騎自行車去這個廠賣過攢了一年的豬骨頭,老早就聽人們說這個廠生產電影膠片、膠囊。1965年至1984年這個廠19年換了15任廠長,第16任是個女廠長,當年上了全新設備,利潤增長了1.8倍,廣播裡經常聽到這個人的先進事蹟。當時企業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四層制膠樓,從英國、丹麥引進設備,生產裝備水平大幅提高,供中國樂凱膠片公司使用。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在市場經濟的不斷衝擊下,具有36年制膠歷史、曾在全國最早研發出黑白、彩色照相膠的包頭市精膠廠,終因多種因素資不抵債陷入破產,現在的廠區已是一片高樓大廈。現在我家裡還保存一個樂凱膠捲,現在老人們仍稱這一站牌為“精膠廠站”,而正式站名為“時代天驕”。

精膠廠南面的巷子裡還有一個包頭有名的企業,包頭市第一商標廠,當時在內蒙古也是數一數二的印刷廠,每到年底好多精美的掛曆、年畫源源不斷從這裡流向千家萬戶,是當年包頭市廣告協會董事會單位。

「烏蘭道20號」巴彥塔拉大街:“名企一條街”的輝煌過往

上世紀六十年代,包頭精膠廠工人合影。

精膠廠對面就是“時代天驕小區”,然而老人們都知道那裡正是包頭耐火器材廠的廠區,現在還有一部分廠房沒有拆除。這個廠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主要產品是耐火磚,鋪設在鍊鋼鍊鐵窯爐裡,八十年代成為包頭地方國營大型國企之一。如今這個企業的三層辦公樓還存在,變成了老年公寓,一座毛主席雕塑依然屹立在照壁前,讓人們回憶起那個火紅的年代。八十年代與“二宮俱樂部”“黃河影院”“人民影城”齊名的“耐火廠俱樂部”就是這個廠的,現在已經改造成“東河游泳館”,企業的西牆外道路,現在就叫“耐火廠路”,我覺得這是對這個老企業最好的紀念。

耐火廠再往西走就是包頭第一瓷廠,這也是一個曾經擁有上千名職工的企業,是包頭市五十年代第一批16個地方國營企業之一。說起該廠的產品你一定不會陌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廠子生產出許多毛主席瓷像和“文革”題材的彩繪瓷,酒壺和酒盅、漱口杯,還有手繪的茶几等,現在已經是珍貴的收藏品了。九十年代這個廠在全市第一家生產“飛馬”牌牆磚和地磚,產品供不應求,是該廠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九十年代末期企業改為“飛馬陶瓷有限公司”,與美國西湖公司合資生產地磚,曾興建起包頭第一家“建材商城”,後破產倒閉。

第一瓷廠對面是曾經的包頭市鑄造廠,後改為“大眾鑄造有限公司”主要產品鑄鋼件、鑄鐵件、機械產品、鉚焊加工,如今已經是“東豪國際城居民區”。

一瓷廠過了東河橋即是包頭市內燃機配件廠,曾經是國家二級企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企業大門有一展翅欲飛的雄鷹鵰塑。始建於1954年,是國家二級企業和汽車內燃機零部件行業較大企業。主要生產內燃機鋁活塞、氣缸套、缸蓋、機油濾清器底座等80多種機型產品,曾經有員工1128人,技術人才106人,產品主要為中國一汽、北內集團、天津夏利公司配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1979年連續虧損的企業迎來了一位銳意改革的新廠長,三年摘掉虧損帽子,七年研製新產品29種,辦起18個集體企業和網點,那時的內燃機配件廠是人們最羨慕的企業。如今企業實現了轉制,搬遷到鋁業園區,原廠區正在開發為居民住宅,“內配廠”已經成為一個抹不去的符號,永遠書寫在包頭工業史冊中。

“內配廠”對面就是我市知名企業“鹿王集團”。1985年鹿王以7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創立“包頭市鹿苑羊絨衫廠”1990年兼併包頭市色織西裝廠,成立鹿苑羊絨紡織廠,開始了兼併擴張之路。1992年兼併包頭市木器廠、針織廠、毛紡織廠、紡織供銷公司。如今在建設路上只設置了兩個企業大型雕塑,一個是駱駝形象,一個是鹿角形象,就是該企業的象徵。

「烏蘭道20號」巴彥塔拉大街:“名企一條街”的輝煌過往

包頭三電廠原貌

鹿王往西不足1000米就是被譽為“內蒙古電業搖籃的”原三電廠廠址,三電廠前身是1926年中華麵粉公司,後因資金不足停工。1928年,山東省議長王鴻一等新投資20萬元,1930年5月,建成亦稱包頭電燈麵粉公司,開始發電。東河地區的廠礦和居民用電幾乎都來自這個廠,2005年4月1日,三電廠在包頭九原區黃草窪異地擴建,至今在新廠區還保留著一臺日本人制造的發電機,向人們訴說著三電廠的悠久歷史。

三電廠對面是又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廠,包頭冶金礦山機械廠。其前身是包頭鐵工廠,有36名工人和11臺打鐵烘爐,經過三十年發展成為1500名職工、400多臺機器的大廠,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它是包頭市地方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企業轉制後搬遷到鋁業園區,至今原廠附近留有“礦機小區”和“礦機廠路”名稱。

礦機廠西側是原工具廠,再往西是食品廠,現在叫正北食品公司,昔日食品廠的玉柱方糖和花臉雪糕可是家喻戶曉的名牌產品。食品廠過了南門外大街的企業依次有太陽能設備廠、制配廠、汽車大修廠、起重設備廠、木材公司、搬運公司、汽車靠墊廠、水泵廠、減速器廠。

如今這些昔日曾經輝煌過的地方國營企業大都破產不存在了,有人戲稱“巴彥塔拉大街是破產一條街”。不管怎樣,它曾經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企業職工,許多人的青春都灑在這片熱土之上,忘不了煙囪林立成的工廠,忘不了機器轟鳴的車間,許多人在夢裡又回到熟悉的崗位上……

作者:劉清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