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70個瞬間|衡山電影院奠基'

"

1951年8月17日,坐落在衡山路的衡山電影院(當時名為公私合營徐彙區電影院)正式奠基。這座電影院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上海新建的第一座電影院。

新中國建立之初,徐家彙地區由於遠離當時的市中心,商業尚不發達,居住人口有限,因此與之配套的文化設施也相對匱乏。在徐家彙、衡山路一帶甚至沒有一家電影院,這大大限制了這一地區居民的文化需求。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豐富徐家彙一帶市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市政府決定在衡山路附近新建一家電影院,衡山電影院便應運而生了。

衡山電影院於1951年8月17日動工新建,1952年1月5日正式落成。當時的上海市長陳毅專門為電影院題寫了院名。興建衡山電影院所需的資金,有三分之一由周邊地區的銀行、工廠和市民集資參股,這開創了建國以後民間集資和國家投資相結合,建立公共文化設施的先河。落成之初的衡山電影院規模適中,設施齊備,內部空間採取典型的會堂式佈局,前廳後座,共有坐席999個。內部設有軟座沙發、冷氣,外部的庭院式佈局則使它享有“花園影院”的美譽。衡山電影院由此成為與大光明、國泰、新華等老牌電影院齊名的上海一流電影院。

衡山電影院建成至今已有近70年曆史,其間進行過幾次翻修。如1972年進行了局部大修,坐席增加至1044個,此後在20世紀90年代也進行過一次整修。為迎接世博會,衡山電影院在2009年進行過一次徹底翻修。此次翻修保留了電影院建成之初的建築結構,但對門廳部分進行了徹底改造。改建後的衡山電影院選取了裝飾藝術風融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在外立面大量使用了豎狀線條。稜角分明的幾何形狀與圓滑曲線完美結合,能隨著人們在行進間的視角不同,配合自然光影的交錯,產生一種靜態的運動。翻新後的衡山電影院於2010年9月落成開業。

"

1951年8月17日,坐落在衡山路的衡山電影院(當時名為公私合營徐彙區電影院)正式奠基。這座電影院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上海新建的第一座電影院。

新中國建立之初,徐家彙地區由於遠離當時的市中心,商業尚不發達,居住人口有限,因此與之配套的文化設施也相對匱乏。在徐家彙、衡山路一帶甚至沒有一家電影院,這大大限制了這一地區居民的文化需求。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豐富徐家彙一帶市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市政府決定在衡山路附近新建一家電影院,衡山電影院便應運而生了。

衡山電影院於1951年8月17日動工新建,1952年1月5日正式落成。當時的上海市長陳毅專門為電影院題寫了院名。興建衡山電影院所需的資金,有三分之一由周邊地區的銀行、工廠和市民集資參股,這開創了建國以後民間集資和國家投資相結合,建立公共文化設施的先河。落成之初的衡山電影院規模適中,設施齊備,內部空間採取典型的會堂式佈局,前廳後座,共有坐席999個。內部設有軟座沙發、冷氣,外部的庭院式佈局則使它享有“花園影院”的美譽。衡山電影院由此成為與大光明、國泰、新華等老牌電影院齊名的上海一流電影院。

衡山電影院建成至今已有近70年曆史,其間進行過幾次翻修。如1972年進行了局部大修,坐席增加至1044個,此後在20世紀90年代也進行過一次整修。為迎接世博會,衡山電影院在2009年進行過一次徹底翻修。此次翻修保留了電影院建成之初的建築結構,但對門廳部分進行了徹底改造。改建後的衡山電影院選取了裝飾藝術風融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在外立面大量使用了豎狀線條。稜角分明的幾何形狀與圓滑曲線完美結合,能隨著人們在行進間的視角不同,配合自然光影的交錯,產生一種靜態的運動。翻新後的衡山電影院於2010年9月落成開業。

徐匯70個瞬間|衡山電影院奠基

鏈接一:我國第一座立體電影院

1960年3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下達正式批覆,原則上同意上海市電影局提交的有關將東湖電影院改建為立體電影院的申請,我國第一座立體電影院的建設就此拉開了大幕。

坐落於徐彙區東湖路9號的東湖電影院,原名杜美大戲院,1939年6月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1954年改稱現名,1960年5月1日改建為立體電影院。作為我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東湖立體電影院的放映設備,全部由上海電影放映器材廠研製生產。在放映立體電影時,兩臺“上海牌”放映機藉助機械連鎖來完成雙機同步播放。音響方面釆用光學雙機同步還音方式,左機播放對白和背景音樂,右機則播放效果聲。觀眾在觀看電影時需要佩戴偏光眼鏡,從而獲得較強的立體畫面感。

從1960年5月1日起,東湖立體電影院先後播放了立體彩色紀錄片《青春的旋律》《歡樂的童年》《黃浦江畔》《灕江遊記》等,這是我國第一次放映立體電影。1962年7月1日,由上海電影製品廠攝製的第一部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在東湖立體電影院公映,引起極大轟動。此後,由於片源不足,觀眾新奇感下降,立體電影的吸引力不斷減弱,東湖立體電影院最終於1990年停業關閉,1994年拆除改建為東湖大廈。

"

1951年8月17日,坐落在衡山路的衡山電影院(當時名為公私合營徐彙區電影院)正式奠基。這座電影院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上海新建的第一座電影院。

新中國建立之初,徐家彙地區由於遠離當時的市中心,商業尚不發達,居住人口有限,因此與之配套的文化設施也相對匱乏。在徐家彙、衡山路一帶甚至沒有一家電影院,這大大限制了這一地區居民的文化需求。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豐富徐家彙一帶市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市政府決定在衡山路附近新建一家電影院,衡山電影院便應運而生了。

衡山電影院於1951年8月17日動工新建,1952年1月5日正式落成。當時的上海市長陳毅專門為電影院題寫了院名。興建衡山電影院所需的資金,有三分之一由周邊地區的銀行、工廠和市民集資參股,這開創了建國以後民間集資和國家投資相結合,建立公共文化設施的先河。落成之初的衡山電影院規模適中,設施齊備,內部空間採取典型的會堂式佈局,前廳後座,共有坐席999個。內部設有軟座沙發、冷氣,外部的庭院式佈局則使它享有“花園影院”的美譽。衡山電影院由此成為與大光明、國泰、新華等老牌電影院齊名的上海一流電影院。

衡山電影院建成至今已有近70年曆史,其間進行過幾次翻修。如1972年進行了局部大修,坐席增加至1044個,此後在20世紀90年代也進行過一次整修。為迎接世博會,衡山電影院在2009年進行過一次徹底翻修。此次翻修保留了電影院建成之初的建築結構,但對門廳部分進行了徹底改造。改建後的衡山電影院選取了裝飾藝術風融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在外立面大量使用了豎狀線條。稜角分明的幾何形狀與圓滑曲線完美結合,能隨著人們在行進間的視角不同,配合自然光影的交錯,產生一種靜態的運動。翻新後的衡山電影院於2010年9月落成開業。

徐匯70個瞬間|衡山電影院奠基

鏈接一:我國第一座立體電影院

1960年3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下達正式批覆,原則上同意上海市電影局提交的有關將東湖電影院改建為立體電影院的申請,我國第一座立體電影院的建設就此拉開了大幕。

坐落於徐彙區東湖路9號的東湖電影院,原名杜美大戲院,1939年6月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1954年改稱現名,1960年5月1日改建為立體電影院。作為我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東湖立體電影院的放映設備,全部由上海電影放映器材廠研製生產。在放映立體電影時,兩臺“上海牌”放映機藉助機械連鎖來完成雙機同步播放。音響方面釆用光學雙機同步還音方式,左機播放對白和背景音樂,右機則播放效果聲。觀眾在觀看電影時需要佩戴偏光眼鏡,從而獲得較強的立體畫面感。

從1960年5月1日起,東湖立體電影院先後播放了立體彩色紀錄片《青春的旋律》《歡樂的童年》《黃浦江畔》《灕江遊記》等,這是我國第一次放映立體電影。1962年7月1日,由上海電影製品廠攝製的第一部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在東湖立體電影院公映,引起極大轟動。此後,由於片源不足,觀眾新奇感下降,立體電影的吸引力不斷減弱,東湖立體電影院最終於1990年停業關閉,1994年拆除改建為東湖大廈。

徐匯70個瞬間|衡山電影院奠基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關於將東湖電影院改建為立體電影院的批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