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航母 攻擊機 戰鬥機 空軍 虹攝庫爾斯克 虹攝庫爾斯克 2017-10-29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種航母艦載戰鬥機是在“遼寧”號航母上起降的殲-15“飛鯊”戰鬥機,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對建造國產航母進行過認真的論證工作,同時向當時的國內飛機廠招標提出艦載戰鬥機設計方案。其中沈飛、成飛均在已有的殲-8II和殲-7戰鬥機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艦載戰鬥機方案。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成飛曾經在殲-7II戰鬥機基礎上,結合殲-7C戰鬥機技術設計了殲-7艦載戰鬥/攻擊機方案。

而與大尺寸的殲-8II相比,對於當時希望上馬的4萬噸左右中型航母來說,還是小尺寸的殲-7更加適合,能夠保證一定的載機數量。

為此,成飛在參加了多次艦載機研討會後,形成了自己的殲-7艦載戰鬥/攻擊機設計方案。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中美巴合作的超-7戰鬥機項目也為殲-7艦載機提供了有力幫助。

當時,為了保證在航母艦載機裝備規模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發揮戰機作用,因此海軍初步提出了艦載機殲/攻合一的使用要求。這和美國海軍研製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時的思路不謀而合。

成飛在國產殲-7II型戰鬥機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借用殲-7C外貿戰鬥機的成果,開始了艦載戰鬥機的設計。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海軍艦載機設計中提出了與F/A-18一樣的“殲/攻合一”要求,這是多用途的一種體現。

這裡要強調的是,此時的殲-7C並非是後來戰鬥機編號統一後的殲-7C。在我軍戰鬥機編號統一使用字母標示後,早期的殲-7III全天候戰鬥機(截擊機)被改稱殲-7C,改進型殲-7IV被改稱殲-7D。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殲-7III戰鬥機在空軍新命名規範中被稱為殲-7C,但這裡的殲-7C卻和它沒有半毛錢關係。

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綴帶英語字母的往往是外貿機型。而這個殲-7C就是成飛自主研製的一種新型外貿機型。在此基礎上,中、美、巴三方開始了“佩刀-II”項目的合作,促成了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有著更響亮名稱的“超七”(Super 7)戰鬥機。

而在超-7戰鬥機研製的同時,成飛再將西方技術反哺殲-7C項目,即使後來美方停止了“佩刀-II”項目後,成飛仍然能夠將殲-7C與超-7項目合二為一,最終和巴基斯坦一起,打造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FC-1/JF-17“梟龍”戰鬥機。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美國格魯門公司當年的材料,注意觀察殲-7M、佩刀II和超-7三個方案的差別。

所以,當時的殲-7C戰鬥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使用國產航電雷達設備的超-7,而超-7是一種使用美國雷達航電設備的殲-7C。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超-7的目標是設計一種與F-20“虎鯊”類似的低成本多用途輕型戰鬥機。

回到艦載機的研製上。

由於是我軍自用型飛機,所以成飛是在殲-7II戰鬥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殲-7艦載機是在殲-7II戰鬥機基礎上研製的。

首先是改變了機翼平面形狀,加大了機翼面積,採用了高增升裝置,提高飛機在低空的機動性,滿足艦載機起降速度要求。同時重新設計機體,改善海上環境適應能力,提高飛機使用維護性能,延長海上使用壽命。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增加機翼面積提高起降性。

第二是重新設計了起落裝置,包括起落架、彈射掛點、著陸尾鉤等,滿足艦載機起降要求。

這裡要注意的是,由於當時海軍希望建造的是彈射型航母,在80年代中西方蜜月的時候,拿到美製、英制航母彈射器(如墨爾本號上的英制米切爾布朗BS5型蒸汽彈射器)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所以當時的艦載戰鬥機設計都是按照彈射型航母標準來設計的。畢竟在殲-7艦載機研製的年代,滑躍起飛的航母只有英國的輕型航母,而蘇聯的“第比利斯”號航母(即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還在鐵幕後被重重保護起來進行建造呢!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殲-7艦載機增加了彈射掛點,這是一種相對老式的彈射方式,與現代的彈射起落架不同。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著陸尾鉤,由於當年和中國一起搞超-7戰鬥機的是美國海軍艦載機御用設計公司格魯門公司,F-14“雄貓”戰鬥機就出自該公司之手,所以在超-7戰鬥機設計中就根據美軍使用習慣在機身下方加裝了著陸尾鉤。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美軍戰機不光是艦載機,像F-15、F-16等空軍飛機其實都有攔阻鉤。

第三是重新設計了兩側進氣道。這就是充分借鑑了殲-7C戰鬥機的研製成果,為安裝機頭多功能雷達等騰出空間。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與超-7戰鬥機一樣,殲-7艦載機也採用兩側進氣,為安裝雷達留出機頭位置。

第四是提高了武器的掛載能力,從殲-7II的4個翼下掛架增加到6個,並能夠攜帶PL-7、PL-8空空導彈和鷹擊-8反艦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同時將殲-7II的兩門單管機炮,換成了一門“23-3”型雙管機炮。同時,改裝平視顯示器,加裝慣導和電子對抗裝置等,滿足了海軍提出的“殲/攻合一”要求。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殲-7艦載型預定搭載的PL-7空空導彈。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殲-7艦載型預定搭載的PL-8空空導彈。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攜帶空對艦導彈的“梟龍”,說明當年研製殲-7艦載型時提出掛載反艦導彈的方案是可行的。

第五是換裝大推力的WP-13B或WP-14發動機,並增大了機內燃油,改進燃油系統以擴大作戰半徑。按照殲-7C的設計,其加裝脊背油箱後,機內燃油由殲-7M的2385升提高了到3000升,有效提升飛機作戰半徑,而不是像蘇聯那樣設計製造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這種作戰半徑僅200(空對空作戰)-500(高空偵察任務)公里的短腿貨。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預定安裝在殲-7艦載機上的WP-14“崑崙”發動機。

當然,最終殲-7艦載機的設計只停留在了紙面,由於國產航母遲遲不能立項,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殲-7改裝艦載機的設計已經不再吸引人了。

而殲-7艦載機的設計故事,最終成為龐大的殲-7家族研製歷史中的一段小小插曲,我們現在在“梟龍”戰鬥機身上還能夠隱隱看到當年殲-7艦載機設計方案的影子!

殲-7魔改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鬥/攻擊機,專為彈射航母而設計

圖片:除了艦載能力外,“梟龍”實現了當年殲-7艦載型提出的殲/攻合一設想,具有打擊敵水面艦艇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