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一位黑白頭髮打結,衣著有些髒,但臉和手不髒的愛看書,愛講國學的“流浪漢”最近非常火,這個人叫沈巍。因為認為垃圾中還有東西是有用的,撿出來使用,最後被人視為行為不正常。最近因為這個“流浪漢”沈巍先生與網友談《左傳》,《論語》《了凡四訓》等國學內容而迅速走紅。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走紅之後的沈巍先生不堪其擾,坦言不想走紅,很多人去看沈巍先生並非是為了聽國學,而只是為了看一看這位網絡紅人長什麼樣,抱著好奇的心態,還有的是為了蹭流量開直播,當然真心去聽的也有,支持者認為他就是大師,雖然沈先生一直糾正。圍繞沈巍先生呈現了整個社會的眾生相。我也曾寫過二篇文章討論此事,這一篇就不再討論此事,這一篇我想談一談國學。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有網友說沈先生的走紅,直接讓某個新華書店的《左傳》直接斷貨,這是幾十年來從沒有發生過的,這裡也可以看出沈先生對整個社會的積極和正面的意義。有人持反對意見,有網友在我前面二篇留言原來這就是讀國學的結果啊,我終於明白了。還有網友說國學如果真的有用,那沈巍就不會變成流浪漢了。

國學真的沒有用嗎?知常容想說的是你可能沒有深入地去了解,才會這麼武斷地下結論。我來舉幾個例子,你聽完之後再下結論。

處事

諸子百家中流傳世界最廣的一本書叫《道德經》,這一本書雖然現在作者有爭議,版本也有爭議,那81章的通行版也受到很多稍有研究的人的詬病,但這都不妨礙我們從這裡面受到啟發。

老子在《道德經》中一直提倡要居下位,比如經常聽到的話:

不敢為天下先,上善若水,水處眾人之惡,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些朋友說這些話我都懂,很多人翻譯過,不需要你再重複。老子講的道理你真的懂了嗎?其實上面這些話換成通俗講就是心態很重要。有些朋友對工作不滿,對老闆不滿,對很多事情不滿,覺得很多人或者社會虧欠了他很多。這就不是不敢為天下先,這就不是不爭了。

因為你還在爭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覺得你自己做的夠優秀了,你覺得你自己夠努力了,但是為什麼這個社會沒有給我應有的回報?所以你雖然沒有和特定的人在爭,但在和社會爭名,爭地位,你這個叫能叫不敢為天下先嗎?是不爭嗎?

因為你覺得做的夠好了,那自己就沒有錯誤,等於把自己居在高位了,當然覺得很多人或事都欠自己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那你會覺得自己有怨氣嗎?自然會努力幹活,哪有心情去埋怨呢?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夫妻之間關係為什麼處理不好,那就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為對方做的太多,做的夠好了,父子之間關係為什麼處理不好,那就是因為你覺得做的夠好了,你與工作關係處理不當,那也是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諸如此類等等,自然你就心生怨恨,你心中越怨恨,你就會越覺得自己做的已經很好很努力了,那就會更加怨恨,如此循環。

有些人不太明白舜為什麼對自己的父親和兄弟那麼好,他們天天想著法想把舜害死,可以奪取舜的一切,不是一次二次是很多次。那是因為舜覺得自己做的實在太不夠好了,因為自己的不夠好,才會讓父親覺得他不孝,所以他就更加孝順。他父親為什麼一次比一次對他更加的壞呢?因為他的父親覺和對舜夠慈愛了,不管怎麼壞都已經很慈愛了,自然就會越來越出格,越來越壞了。

這個例子我在好多篇文章中都舉例用到,這樣你還覺得《道德經》沒有用嗎?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為學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論語》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知名度很高,為什麼一定要先志於學,才能立,才能不惑然後等等呢?

為什麼要志於學?學什麼?

《論語》開篇有一句叫學而時習之,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會背。

你知道你要學什麼嗎?如果你清楚了,那自然就不在志於學這個階段了,如果你不清楚,那說明你還處在這個階段。學不是裝東西,不是將知識往裡裝,裝的越滿越好,那充其量是一臺電腦。

有人說,當然是學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句話就講到點子上了,你的根就是你自己啊,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看到這個好,看到那個好,然後都想學,結果學到最後不知道學什麼了,這就是邯鄲學步啊,我們當年看到這個寓言在嘲笑那個人,但是我們在學習中呢?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學問越多就是越好嗎?,你如果是做學問那是當然,因為這是你的職業。當找到適合的,然後專心研究,這就是志於學的重要任務,當你確定這個任務最終明白什麼才是聖人之志,那就已經是立了,三十而立的立了。

聖人之志就是標準,好比這是一把尺子,你終於擁有了。有了這把尺子,看到一個物件去量一下自然就知道長短了,很輕鬆,很清楚。如果沒有這把尺子你怎麼知道這個物件的長短,自然會瞎濛濛,那怎麼可能不惑呢?怎麼會不感覺到迷茫呢?至於後面的就不展開說了,我記得我寫的一篇文章有詳細的論述,記不清是哪一篇了。

聖人是並不希望胡亂看書的,至少在為學階段。

比如孔子就有著名的過庭語,這個例子我也反覆引用過,他讓他的兒子必須要讀《詩經》和《禮》。

老子對讀書的看法也是類似,聖人不出門為什麼對天下那麼知曉呢?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王陽明先生先生也談到類似的觀點,原話在《傳習錄》中有,我懶得去翻書了,大意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你如果沉迷於某一項愛好,必然就會廢掉精力,影響你的學。

所以學不是學知識,而是找到聖人之志,找到那尺子,為了三十而立。否則就永遠在為學階段打轉。這是多麼清晰的一條學習路徑,這是人生的成長路徑,每一階段都給你標的一清二楚,你還覺得《論語》沒有用嗎?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從哪裡開始

有些人總是覺得國學是很好,也是太好了,但問題是不知道從何入手。那就從你的根入手,從你自己入手。人對父母之愛是天然的,人有惻隱之心也是天然的,這是人如昏鏡中一點明亮的地方,你找到這個地方,然後拼命維護努力培養,難道還怕他不會生根發芽嗎?這是王陽明先生的觀點。

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但很多人卻不是從這裡開始,自然看到好的覺得使不上力,用不上去,因為你的根沒有找到。

天下留存的道理萬千,都是有道理,你為學,不是挑最好的,是挑你最合適的

沈巍先生自己也說自己走紅這身打扮佔了很大分數,如果不是這個模樣不會走紅。所以當事人是一清二楚,而支持者清楚嗎?

這世界你如果強行列出一個好,那必然就有一個不好。正如沈先生的同學說,你不要覺得是你們要可憐他。他覺得可憐你們,你們是手機的奴隸。

圍觀的人因為好的標準有萬千,所以看法自然就有萬千了。暫時寫這麼多了,寫太長沒人看了,不怕文章長自己去我專欄找吧。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最後知常容覺得那些奔著消費沈巍先生的朋友適可而止,人可以圖利,但不可唯利,不可被利矇住眼睛,君子取財取之有道,不知東西南北似乎有些可悲。持續奔去消費沈巍先生也許是不知這個理吧。

這就是當你認為他們該適可而止,他們就馬上在你眼中成了不好的。所以老子為什麼說這麼一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就是國學的魅力,你怎麼可以說國學沒有用呢?只是你沒有走近他,這是一塊玉,走近才知美。沈先生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啟發了,感謝沈先生。

有人說沈巍看太多國學的書才成這模樣,那是你沒有真正走近國學


若你喜歡傳統文化,可以關注我,我叫知常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