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和安置房混搭,業主不滿,這種小區為啥麻煩不斷?

購房 房產 樓市微觀察 2017-05-12

近日,某公號提到了有關安置房和商品房混搭小區的居住體驗問題,由於同屬一個小區,開發商在商品房和安置房之間砌了一堵圍牆,以便隔離兩部分業主。開發商的想法也很簡單,小區的成本主要由商品房業主承擔,通過圍牆來區分兩類業主,分擔不同的物業費,享受不同水平的小區公共配套。

不過這種砌圍牆隔離商品房和安置房的做法,不用多想,肯定會引起雙方業主的衝突,商品房的業主肯定是大力支持,安置房的業主會竭力反對。

商品房和安置房混搭,業主不滿,這種小區為啥麻煩不斷?

雙方的理由也很充分

商品房業主:我們的房子是掏錢的,你們的房子是免費的,差距在這,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不可能;

安置房業主:將商品房和安置房混搭在一起,本來就是要實現“資源共享”的,ZF也是這麼考慮的。

矛盾的雙方都有理,實在不好辦。

說說我所在的小區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安置房和商品混搭的小區。但不同於樓棟之間的完全緊密混搭的那種小區,開發商可能也是考慮到雙方之間會有矛盾,將商品房和安置房劃分在道路的兩側。兩種房子的品質差距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商品房很有設計感,南北通透的小洋房很漂亮;安置房沒有設計感;

2、商品房小區的綠植更高端,小區內部實現了完整的人車分流;安置房沒有地下停車位,停車亂糟糟的;

3、最明顯的還是業主的差異,商品房業主的整體水平的確要高一些,這種差距越在郊區越明顯。曾經見過一些不好的現象,安置房小區業主在小區圍牆外種菜,用大量枯樹枝板子什麼的圍起來,而商品房小區的正大門正好對應著這片菜園子,很多業主對這種做法不滿。還有小區周邊的一些公共綠地,裡面有一些人工擺放的造型綠植,但我自己就見過不少安置房小區業主把這些公共綠植往自己家搬。

這就跟當年拆圍牆一樣,拆除圍牆,本質上是為了打通交通微循環,降低主幹道的負擔,但這種僅算經濟賬,不算人情世故賬的做法勢必吃力不討好。

商品房和安置房混搭,業主不滿,這種小區為啥麻煩不斷?

還有名校周邊的房子,這些房子貴得離譜,本質上也是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關,雖然進名校不一定成才,但名校提供的優質環境卻是大多數業主所看重的。

極端的如那位XX博士家長,選擇離開,這都是人性的選擇,當你達到一個高度的時候,你會十分自然地想向下建立起保護壁壘,將自己與比你差的人隔離開來。這沒什麼好指責的,幾乎所有人都會這麼幹。

回到安置房和商品房小區混搭的問題上,兩類業主之間的矛盾,問題還是出在規則上。現在熱門城市不少都將安置房納入拍地規定,簡單說,給這塊地設個上限,當各家房企報價觸及上限後,就開始競爭安置房配建面積,誰承諾建的多,這塊地就給誰。

商品房和安置房混搭,業主不滿,這種小區為啥麻煩不斷?

實際上開發商的成本並不低,為了讓商品房購房者願意買房,就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讓他們看到商品房與安置房相比,有哪些更優質的配套。這就跟買車一樣,乞丐版和頂配版,同是一款車,買頂配看不到差距,誰還會買呢?

總結起來,還是一點,兩類人兩種生活方式,混到一塊是會出問題的。將商品房和安置房混搭,本意是好的,在這種階層差距之間,大家是不會換位思考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打算買房,你會選擇這種混搭小區的商品房嗎?

混搭小區,你會買商品房嗎? (單選)
0
0%
0
0%
不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