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進行時|一個高三年級組長眼中的新高考改革是這樣的

高考 職業規劃 大學 劉萍 上海觀察 2017-06-09

8日,大同中學高三年級組長劉萍老師護送著她14年來的第四屆畢業班,走上了新高考考場。

今年與新高考“相遇”,這讓劉萍和孩子們的高考記憶,變得與眾不同。

改革教會“選擇”

這一屆的學生,和以往相比,最大的變化就在於,他們更早學會了選擇。

“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劉萍說,比如“3+3”里加的3門科目,比如職業規劃和發展,又比如志願填報,這些選擇從高一就開始了。

“3+3”中後一個“3”由學生在6門課中自選,至少產生20多種組合。“以往3+1好選,3+3的選擇,就是對學生的第一次考驗。”劉萍說,“這裡面,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更要提前對接大學,考慮到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她說,事實上,這就是把原來高三要面對的人生第一次選擇,提前到了高一。

選擇遠沒有結束。今年的志願填報,也從之前的“先填後考”變成了“先考後填”,志願填報數量也從往年最多可填報10個“院校”志願,變為最多可填報24個“院校專業組”志願。院校專業組每個組有4個專業,對於學生而言,如何從96個機會中組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又將是一次人生選擇。

“這3年間,他們認識了自己,也學會了選擇,這恰恰是新高考的初衷,也是學生踏入大學和社會必備的能力。”劉萍說。

因材施教,個性發展

迎接新高考的改革,從這屆學生的高一第一學期末就悄然開始。語、數、外的分層教學加走班教學,各種“排列組合”,徹底打破了以往行政班穩定的格局,但卻給了學生們更多“因材施教”的機會。

回顧自己帶過的3屆畢業班,劉萍感受頗深:“以往高考採取3+1的時候,有明顯的弊端:偏科的學生不少。文理兩大類加一門,除此之外,其他的學科知識相對薄弱。”如今改革成為3+3,初衷就是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高中的基礎學科,全面發展,同時又根據興趣和特長,挖掘自己的潛力和特長。

在實踐過程中,高一時候,有近1/4的學生除了語數外之外,選了5個科目,之後慢慢淘汰自己不擅長的,變成最終“+”的3項。“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也是瞭解自己,發展自己個性的過程。”劉萍說,“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對於未來人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已經不再是為考試而考試了。”

課堂教學相應“變臉”

在劉萍看來,新高考的改革,對於如何界定“優秀學生”有了新的標準。

“以往我們可能只會看學生解題的能力,但是現在,我們會更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想法,思考力、合作能力和人格品質。”劉萍說,這些能力,不是光靠做題可以體現的。

她以語文為例,高校在自主招生時,會測試學生的人文底蘊。這些個人素養,不能以分數體現。所以在分層教學時,學校會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小說閱讀、詩詞鑑賞等補充教學。

此外,劉萍提到,走班教學的模式出現之後,“行政班”的概念日趨淡泊,但學生接觸到“導師”的機會反而增加。“教育的本質是‘教’和‘育’,不能因為走班了,就只剩下了‘教’,”劉萍說,“走班制度的出現,淡化了班主任的概念,但是卻要求所有任課老師變成‘全員導師’。”

每一位任課老師都會認領8到10名學生,對學生的學業傳授、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和職業規劃4個方面進行跟蹤教學,這樣反而讓學生得到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這些面對面的交流,對一名高中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至關重要。”劉萍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