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民居

除此以外,還有動亂等因素導致的人口外遷和非正常死亡。南宋紹定年間,贛州人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農民以鬆梓山為根據地起事,在贛、閩、粵三路邊境建起60個山 頭,與南宋官軍作戰,動亂持續了7年之久,使得贛州的人口損失巨大。明代,贛州大帽山何積欽部、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農民軍以及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都給贛州的人口帶來巨大的破壞。

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和動亂頻發,使得贛南地區成為了人口的窪地,從而為新的人口遷入帶來了可能

3.移民的遷入


相比於贛南的地曠人稀,江西其他地區則地狹人稠。早在西漢,對江西地區的開發就已開始,但僅僅分佈在江西北部以及沿贛江的河谷地帶和鄱陽湖平原地區,其他江西廣大地區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到了宋代,江西則進入了的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明代,江西都成為了進士的淵藪,吉安府曾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說法,有白鹿洞,濂溪書院等眾多的著名書院。同時也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等大家。經濟上,憑藉贛江和長江水運,出現了實力雄厚的江右商人,還擁有了臨江府這樣藥品集散中心,江西成為南方的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達,帶來的則是人口的劇增

但是快速發展的江西,與贛南地區無關。明清的贛南地區仍然是一片不知禮,文化落後,經濟荒涼的地區。宋代初年,撫州、臨江、饒州府的人口密度與贛南地區相差不大,分別是每平方公里29人,14人,但到了元代,撫州、臨江、饒州三府的人口密度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02人,183人,253人。這樣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又有逃避差役的想法,為江西地區人口外溢創造了條件,一是往外省遷移,比如明代初年的洪武大驅散,二是前往本省未開墾的地區進行墾殖。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民居

除此以外,還有動亂等因素導致的人口外遷和非正常死亡。南宋紹定年間,贛州人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農民以鬆梓山為根據地起事,在贛、閩、粵三路邊境建起60個山 頭,與南宋官軍作戰,動亂持續了7年之久,使得贛州的人口損失巨大。明代,贛州大帽山何積欽部、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農民軍以及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都給贛州的人口帶來巨大的破壞。

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和動亂頻發,使得贛南地區成為了人口的窪地,從而為新的人口遷入帶來了可能

3.移民的遷入


相比於贛南的地曠人稀,江西其他地區則地狹人稠。早在西漢,對江西地區的開發就已開始,但僅僅分佈在江西北部以及沿贛江的河谷地帶和鄱陽湖平原地區,其他江西廣大地區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到了宋代,江西則進入了的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明代,江西都成為了進士的淵藪,吉安府曾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說法,有白鹿洞,濂溪書院等眾多的著名書院。同時也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等大家。經濟上,憑藉贛江和長江水運,出現了實力雄厚的江右商人,還擁有了臨江府這樣藥品集散中心,江西成為南方的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達,帶來的則是人口的劇增

但是快速發展的江西,與贛南地區無關。明清的贛南地區仍然是一片不知禮,文化落後,經濟荒涼的地區。宋代初年,撫州、臨江、饒州府的人口密度與贛南地區相差不大,分別是每平方公里29人,14人,但到了元代,撫州、臨江、饒州三府的人口密度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02人,183人,253人。這樣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又有逃避差役的想法,為江西地區人口外溢創造了條件,一是往外省遷移,比如明代初年的洪武大驅散,二是前往本省未開墾的地區進行墾殖。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各省狀元分佈圖

當然,省內這樣最大一塊未開發地當然是贛南地區,這裡人口稀少,而且地理距離近,成為人口遷移的理想場所。相鄰的贛中地區吉安府、撫州府百姓率先前來耕作,以“強宗家僕” 的方式前往贛南,或租佃土地,或投身為奴,成化二十二年南贛地方官曾稱“南贛二府地方地廣山深,居民頗少,有等富豪大戶不守本分, 吞併小民田地, 四散置為莊所。鄰近小民, 畏避差徭, 攜家逃來,投為佃戶,或收充家人。”就是一般情況的反映。除此之外,還有以商人的方式定居此地,萬曆年間的太常博士黃大節曾說“即今比屋列市廛而市,多屬異鄉之人,幾與中分信邑(即信豐縣)矣。”

贛南不僅接受了江西中部的移民,而且也吸引了臨近廣東、福建移民的遷入。雖然,廣東、福建兩省與贛南地區有南嶺和武夷山脈阻隔,但兩地之間卻存在著眾多的山間孔道,兩地來往並不稀少。閩贛之間,瑞金與福建的長汀之間存在一條官方的道路,以及從寧化縣翻越武夷山脈到達嶺南,或者進入贛南。江西和廣東之間,則有大庾嶺驛路,此路連接了廣東南雄何江西信豐,是江西南下廣東的重要通道。這為閩粵兩地移民進入贛南地區提供了方便。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民居

除此以外,還有動亂等因素導致的人口外遷和非正常死亡。南宋紹定年間,贛州人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農民以鬆梓山為根據地起事,在贛、閩、粵三路邊境建起60個山 頭,與南宋官軍作戰,動亂持續了7年之久,使得贛州的人口損失巨大。明代,贛州大帽山何積欽部、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農民軍以及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都給贛州的人口帶來巨大的破壞。

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和動亂頻發,使得贛南地區成為了人口的窪地,從而為新的人口遷入帶來了可能

3.移民的遷入


相比於贛南的地曠人稀,江西其他地區則地狹人稠。早在西漢,對江西地區的開發就已開始,但僅僅分佈在江西北部以及沿贛江的河谷地帶和鄱陽湖平原地區,其他江西廣大地區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到了宋代,江西則進入了的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明代,江西都成為了進士的淵藪,吉安府曾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說法,有白鹿洞,濂溪書院等眾多的著名書院。同時也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等大家。經濟上,憑藉贛江和長江水運,出現了實力雄厚的江右商人,還擁有了臨江府這樣藥品集散中心,江西成為南方的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達,帶來的則是人口的劇增

但是快速發展的江西,與贛南地區無關。明清的贛南地區仍然是一片不知禮,文化落後,經濟荒涼的地區。宋代初年,撫州、臨江、饒州府的人口密度與贛南地區相差不大,分別是每平方公里29人,14人,但到了元代,撫州、臨江、饒州三府的人口密度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02人,183人,253人。這樣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又有逃避差役的想法,為江西地區人口外溢創造了條件,一是往外省遷移,比如明代初年的洪武大驅散,二是前往本省未開墾的地區進行墾殖。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各省狀元分佈圖

當然,省內這樣最大一塊未開發地當然是贛南地區,這裡人口稀少,而且地理距離近,成為人口遷移的理想場所。相鄰的贛中地區吉安府、撫州府百姓率先前來耕作,以“強宗家僕” 的方式前往贛南,或租佃土地,或投身為奴,成化二十二年南贛地方官曾稱“南贛二府地方地廣山深,居民頗少,有等富豪大戶不守本分, 吞併小民田地, 四散置為莊所。鄰近小民, 畏避差徭, 攜家逃來,投為佃戶,或收充家人。”就是一般情況的反映。除此之外,還有以商人的方式定居此地,萬曆年間的太常博士黃大節曾說“即今比屋列市廛而市,多屬異鄉之人,幾與中分信邑(即信豐縣)矣。”

贛南不僅接受了江西中部的移民,而且也吸引了臨近廣東、福建移民的遷入。雖然,廣東、福建兩省與贛南地區有南嶺和武夷山脈阻隔,但兩地之間卻存在著眾多的山間孔道,兩地來往並不稀少。閩贛之間,瑞金與福建的長汀之間存在一條官方的道路,以及從寧化縣翻越武夷山脈到達嶺南,或者進入贛南。江西和廣東之間,則有大庾嶺驛路,此路連接了廣東南雄何江西信豐,是江西南下廣東的重要通道。這為閩粵兩地移民進入贛南地區提供了方便。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南嶺古道

廣東和福建兩省的移民,主要來自於粵北、粵東的貧瘠地帶和閩西的貧瘠地帶。長期以來,這些地方地狹人稠,人地矛盾非常嚴重,人口外遷的動力非常充足,而且地方官的橫徵暴斂,又促使兩地的人民不斷外遷,並以流民的形式遷到了贛南地區。

明清時期,流民、流賊一詞頻繁出現在《明史》和贛南地區的方誌中,比如擔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在征剿上猶“峰巢”時指出:“有吉安府龍泉、萬安、泰和三縣,並南安府所屬大庾等三縣居民無籍者,往往攜帶妻女,入譽為盜。同時,據饒偉新統計,還有“廣冠”、“嶺寇”、“閩賊”、“閩寇”、“閩廣流寇”、“汀漳盜”、“程鄉賊”等稱呼。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民居

除此以外,還有動亂等因素導致的人口外遷和非正常死亡。南宋紹定年間,贛州人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農民以鬆梓山為根據地起事,在贛、閩、粵三路邊境建起60個山 頭,與南宋官軍作戰,動亂持續了7年之久,使得贛州的人口損失巨大。明代,贛州大帽山何積欽部、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農民軍以及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都給贛州的人口帶來巨大的破壞。

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和動亂頻發,使得贛南地區成為了人口的窪地,從而為新的人口遷入帶來了可能

3.移民的遷入


相比於贛南的地曠人稀,江西其他地區則地狹人稠。早在西漢,對江西地區的開發就已開始,但僅僅分佈在江西北部以及沿贛江的河谷地帶和鄱陽湖平原地區,其他江西廣大地區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到了宋代,江西則進入了的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明代,江西都成為了進士的淵藪,吉安府曾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說法,有白鹿洞,濂溪書院等眾多的著名書院。同時也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等大家。經濟上,憑藉贛江和長江水運,出現了實力雄厚的江右商人,還擁有了臨江府這樣藥品集散中心,江西成為南方的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達,帶來的則是人口的劇增

但是快速發展的江西,與贛南地區無關。明清的贛南地區仍然是一片不知禮,文化落後,經濟荒涼的地區。宋代初年,撫州、臨江、饒州府的人口密度與贛南地區相差不大,分別是每平方公里29人,14人,但到了元代,撫州、臨江、饒州三府的人口密度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02人,183人,253人。這樣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又有逃避差役的想法,為江西地區人口外溢創造了條件,一是往外省遷移,比如明代初年的洪武大驅散,二是前往本省未開墾的地區進行墾殖。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各省狀元分佈圖

當然,省內這樣最大一塊未開發地當然是贛南地區,這裡人口稀少,而且地理距離近,成為人口遷移的理想場所。相鄰的贛中地區吉安府、撫州府百姓率先前來耕作,以“強宗家僕” 的方式前往贛南,或租佃土地,或投身為奴,成化二十二年南贛地方官曾稱“南贛二府地方地廣山深,居民頗少,有等富豪大戶不守本分, 吞併小民田地, 四散置為莊所。鄰近小民, 畏避差徭, 攜家逃來,投為佃戶,或收充家人。”就是一般情況的反映。除此之外,還有以商人的方式定居此地,萬曆年間的太常博士黃大節曾說“即今比屋列市廛而市,多屬異鄉之人,幾與中分信邑(即信豐縣)矣。”

贛南不僅接受了江西中部的移民,而且也吸引了臨近廣東、福建移民的遷入。雖然,廣東、福建兩省與贛南地區有南嶺和武夷山脈阻隔,但兩地之間卻存在著眾多的山間孔道,兩地來往並不稀少。閩贛之間,瑞金與福建的長汀之間存在一條官方的道路,以及從寧化縣翻越武夷山脈到達嶺南,或者進入贛南。江西和廣東之間,則有大庾嶺驛路,此路連接了廣東南雄何江西信豐,是江西南下廣東的重要通道。這為閩粵兩地移民進入贛南地區提供了方便。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南嶺古道

廣東和福建兩省的移民,主要來自於粵北、粵東的貧瘠地帶和閩西的貧瘠地帶。長期以來,這些地方地狹人稠,人地矛盾非常嚴重,人口外遷的動力非常充足,而且地方官的橫徵暴斂,又促使兩地的人民不斷外遷,並以流民的形式遷到了贛南地區。

明清時期,流民、流賊一詞頻繁出現在《明史》和贛南地區的方誌中,比如擔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在征剿上猶“峰巢”時指出:“有吉安府龍泉、萬安、泰和三縣,並南安府所屬大庾等三縣居民無籍者,往往攜帶妻女,入譽為盜。同時,據饒偉新統計,還有“廣冠”、“嶺寇”、“閩賊”、“閩寇”、“閩廣流寇”、“汀漳盜”、“程鄉賊”等稱呼。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王守仁

日益增多的流民,嚴重干擾了贛南地區的社會秩序,於是明代弘治八年,明朝在贛南地區設置南贛巡撫一職,專門輯撫流民。對於這些流民,往往只懲罰首惡,其他則以安插方式,就地落籍,從而平定了流民之亂。這裡要提到王守仁,在其擔任南贛巡撫一職時,率軍平定了贛南地區的流民作亂,同時廣施教化,修建書院,宣傳孔孟思想,至今贛南地區仍受其恩澤。但在平定贛南戰亂之時,也帶來了外省的軍隊,這些軍隊大多數落籍贛南,成為了特殊的軍事移民,但人數上都要少於江西、廣東和福建移民。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民居

除此以外,還有動亂等因素導致的人口外遷和非正常死亡。南宋紹定年間,贛州人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農民以鬆梓山為根據地起事,在贛、閩、粵三路邊境建起60個山 頭,與南宋官軍作戰,動亂持續了7年之久,使得贛州的人口損失巨大。明代,贛州大帽山何積欽部、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農民軍以及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都給贛州的人口帶來巨大的破壞。

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和動亂頻發,使得贛南地區成為了人口的窪地,從而為新的人口遷入帶來了可能

3.移民的遷入


相比於贛南的地曠人稀,江西其他地區則地狹人稠。早在西漢,對江西地區的開發就已開始,但僅僅分佈在江西北部以及沿贛江的河谷地帶和鄱陽湖平原地區,其他江西廣大地區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到了宋代,江西則進入了的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明代,江西都成為了進士的淵藪,吉安府曾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說法,有白鹿洞,濂溪書院等眾多的著名書院。同時也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等大家。經濟上,憑藉贛江和長江水運,出現了實力雄厚的江右商人,還擁有了臨江府這樣藥品集散中心,江西成為南方的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達,帶來的則是人口的劇增

但是快速發展的江西,與贛南地區無關。明清的贛南地區仍然是一片不知禮,文化落後,經濟荒涼的地區。宋代初年,撫州、臨江、饒州府的人口密度與贛南地區相差不大,分別是每平方公里29人,14人,但到了元代,撫州、臨江、饒州三府的人口密度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02人,183人,253人。這樣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又有逃避差役的想法,為江西地區人口外溢創造了條件,一是往外省遷移,比如明代初年的洪武大驅散,二是前往本省未開墾的地區進行墾殖。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各省狀元分佈圖

當然,省內這樣最大一塊未開發地當然是贛南地區,這裡人口稀少,而且地理距離近,成為人口遷移的理想場所。相鄰的贛中地區吉安府、撫州府百姓率先前來耕作,以“強宗家僕” 的方式前往贛南,或租佃土地,或投身為奴,成化二十二年南贛地方官曾稱“南贛二府地方地廣山深,居民頗少,有等富豪大戶不守本分, 吞併小民田地, 四散置為莊所。鄰近小民, 畏避差徭, 攜家逃來,投為佃戶,或收充家人。”就是一般情況的反映。除此之外,還有以商人的方式定居此地,萬曆年間的太常博士黃大節曾說“即今比屋列市廛而市,多屬異鄉之人,幾與中分信邑(即信豐縣)矣。”

贛南不僅接受了江西中部的移民,而且也吸引了臨近廣東、福建移民的遷入。雖然,廣東、福建兩省與贛南地區有南嶺和武夷山脈阻隔,但兩地之間卻存在著眾多的山間孔道,兩地來往並不稀少。閩贛之間,瑞金與福建的長汀之間存在一條官方的道路,以及從寧化縣翻越武夷山脈到達嶺南,或者進入贛南。江西和廣東之間,則有大庾嶺驛路,此路連接了廣東南雄何江西信豐,是江西南下廣東的重要通道。這為閩粵兩地移民進入贛南地區提供了方便。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南嶺古道

廣東和福建兩省的移民,主要來自於粵北、粵東的貧瘠地帶和閩西的貧瘠地帶。長期以來,這些地方地狹人稠,人地矛盾非常嚴重,人口外遷的動力非常充足,而且地方官的橫徵暴斂,又促使兩地的人民不斷外遷,並以流民的形式遷到了贛南地區。

明清時期,流民、流賊一詞頻繁出現在《明史》和贛南地區的方誌中,比如擔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在征剿上猶“峰巢”時指出:“有吉安府龍泉、萬安、泰和三縣,並南安府所屬大庾等三縣居民無籍者,往往攜帶妻女,入譽為盜。同時,據饒偉新統計,還有“廣冠”、“嶺寇”、“閩賊”、“閩寇”、“閩廣流寇”、“汀漳盜”、“程鄉賊”等稱呼。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王守仁

日益增多的流民,嚴重干擾了贛南地區的社會秩序,於是明代弘治八年,明朝在贛南地區設置南贛巡撫一職,專門輯撫流民。對於這些流民,往往只懲罰首惡,其他則以安插方式,就地落籍,從而平定了流民之亂。這裡要提到王守仁,在其擔任南贛巡撫一職時,率軍平定了贛南地區的流民作亂,同時廣施教化,修建書院,宣傳孔孟思想,至今贛南地區仍受其恩澤。但在平定贛南戰亂之時,也帶來了外省的軍隊,這些軍隊大多數落籍贛南,成為了特殊的軍事移民,但人數上都要少於江西、廣東和福建移民。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濂溪書院

移民的分佈也很有特點,江西移民主要分佈在贛南地區的中北部,而福建移民主要集中在東部閩贛邊界,廣東移民主要分佈在南部和西部

4.蓑翁說


移民遷移的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明代之前贛南地區的人口結構,把贛南從贛文化的地區變成了以客家文化佔主體的區域,贛州自此也成為了客家重鎮,這些變化都是始於明清時期贛南的大移民活動。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

2.饒偉新:《明代贛南的移民運動及其分佈特徵》

3.樑國昭、唐光良、李小玲:《歷史交通地理視角下的南嶺古通道》

4.(東漢)班固:《漢書》

5.(明)張廷玉:《明史》

6.(民國)柯劭忞:《清史稿》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

導語:今日的贛州,普遍被視作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域,但是贛州客家聚居的歷史卻不長,卻是明清以後的事情了。那麼,贛南現在人群主要來自於哪裡,又是如何遷移過來的,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客家重鎮-贛州

1.明代贛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情況


今日的贛州市,在明代分屬於兩府,分別是南安府和贛州府。南安府管轄今日的大庾、南康、上猶、崇義4縣,其中崇義縣則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所設。贛州府則轄今日雩都(今於都縣)、信豐、興國、會昌、安遠、寧都、瑞金、龍南、石城、長寧(今尋烏縣)等十二縣。至清代乾隆十九年,寧都縣升為直隸州,領瑞金、石城兩縣。南安府、贛州府仍延其舊,形成南安、贛州、寧都並立的三個政區。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明代的贛南地區行政區劃

政區的興廢通常反映人口的變遷。《漢書·百官公卿表》曾說“縣大率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劃分正是秉持這一原則,今日的贛州面積約佔江西省面積的20%,在如此遼闊的地域內,設立的三個府州一級設置,尚且在清代還需要進一步分置,足以證明明清時期贛州的人口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主要是自然的增殖還是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這些都需要了解明清兩代,甚至更遙遠的時期贛州的自然和人口分佈。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清代贛南地區

贛南地區的主要地形是山地、盆地和河谷平原。在該區南部,則是東西走向的南嶺,西部則是橫跨湘贛兩省的萬洋山,東部則是縱橫贛閩兩省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在該區的北部,中部則是由贛江一系列支流章江、桃江等衝擊而成的平原和河谷地帶。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地形

贛南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人口的分佈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地形是阻礙土地開發和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造就了明清時期贛南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分佈在山間地勢平緩的盆地內和贛南中部的河谷地帶,東部、西、南部則是莽莽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南宋時人曾對贛南的地理情況這樣描述,“其南則贛、吉、南安, 林峒邃密, 跨越之路, 奸人亡命之所出沒。”這裡山高林密,難以跨越,到了明代初年仍然是“一望林巒,非拾級登峰,丹崖絕壑,即穿坑度凹,鳥道羊腸。”這樣的情況表明,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贛南地區人煙稀少,地曠人稀。

2.人口分佈的社會因素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贛南地區還存在其他導致人口稀少的因素。曹樹基曾統計過宋元之間贛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情況,他的結果表明,包括南安、贛州府在內的贛南地區人口密度,從宋初的每平方公里約11人,上升到北宋末年的16人,再度上漲到南宋末年的50人,到了元代再度下降到每平方米9人。

兩宋之際,贛州的人口能夠迅速增長,則有賴於相對穩定的政局,人口可以較為平穩的增長。建炎南渡以來,又有大批的中原百姓南遷,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贛南地區,這些在寧都縣地名志中某些村落的始建年代可得到驗證。曹樹基統計的寧都縣五個公社中,共有四個村子建於兩宋時期,祖籍均是河南、安徽、山西等中原地區。宋元之際文天祥率領的宋軍與蒙古軍在贛南一帶反覆大戰,導致大批人口銳減和逃亡,這也是直到明代,贛州的人口還沒得到恢復的重要原因,呈現出“贛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遠民少,而散處山溪間,或數十里不見民居。裡骨持公碟徵召,或行數日不底其舍,而巖整深邃,瘴煙毒霧,不習而冒之輒病,而死者常什七八。”人煙稀少的情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民居

除此以外,還有動亂等因素導致的人口外遷和非正常死亡。南宋紹定年間,贛州人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農民以鬆梓山為根據地起事,在贛、閩、粵三路邊境建起60個山 頭,與南宋官軍作戰,動亂持續了7年之久,使得贛州的人口損失巨大。明代,贛州大帽山何積欽部、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農民軍以及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都給贛州的人口帶來巨大的破壞。

自然生存環境惡劣和動亂頻發,使得贛南地區成為了人口的窪地,從而為新的人口遷入帶來了可能

3.移民的遷入


相比於贛南的地曠人稀,江西其他地區則地狹人稠。早在西漢,對江西地區的開發就已開始,但僅僅分佈在江西北部以及沿贛江的河谷地帶和鄱陽湖平原地區,其他江西廣大地區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到了宋代,江西則進入了的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明代,江西都成為了進士的淵藪,吉安府曾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說法,有白鹿洞,濂溪書院等眾多的著名書院。同時也湧現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等大家。經濟上,憑藉贛江和長江水運,出現了實力雄厚的江右商人,還擁有了臨江府這樣藥品集散中心,江西成為南方的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達,帶來的則是人口的劇增

但是快速發展的江西,與贛南地區無關。明清的贛南地區仍然是一片不知禮,文化落後,經濟荒涼的地區。宋代初年,撫州、臨江、饒州府的人口密度與贛南地區相差不大,分別是每平方公里29人,14人,但到了元代,撫州、臨江、饒州三府的人口密度分別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02人,183人,253人。這樣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又有逃避差役的想法,為江西地區人口外溢創造了條件,一是往外省遷移,比如明代初年的洪武大驅散,二是前往本省未開墾的地區進行墾殖。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各省狀元分佈圖

當然,省內這樣最大一塊未開發地當然是贛南地區,這裡人口稀少,而且地理距離近,成為人口遷移的理想場所。相鄰的贛中地區吉安府、撫州府百姓率先前來耕作,以“強宗家僕” 的方式前往贛南,或租佃土地,或投身為奴,成化二十二年南贛地方官曾稱“南贛二府地方地廣山深,居民頗少,有等富豪大戶不守本分, 吞併小民田地, 四散置為莊所。鄰近小民, 畏避差徭, 攜家逃來,投為佃戶,或收充家人。”就是一般情況的反映。除此之外,還有以商人的方式定居此地,萬曆年間的太常博士黃大節曾說“即今比屋列市廛而市,多屬異鄉之人,幾與中分信邑(即信豐縣)矣。”

贛南不僅接受了江西中部的移民,而且也吸引了臨近廣東、福建移民的遷入。雖然,廣東、福建兩省與贛南地區有南嶺和武夷山脈阻隔,但兩地之間卻存在著眾多的山間孔道,兩地來往並不稀少。閩贛之間,瑞金與福建的長汀之間存在一條官方的道路,以及從寧化縣翻越武夷山脈到達嶺南,或者進入贛南。江西和廣東之間,則有大庾嶺驛路,此路連接了廣東南雄何江西信豐,是江西南下廣東的重要通道。這為閩粵兩地移民進入贛南地區提供了方便。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南嶺古道

廣東和福建兩省的移民,主要來自於粵北、粵東的貧瘠地帶和閩西的貧瘠地帶。長期以來,這些地方地狹人稠,人地矛盾非常嚴重,人口外遷的動力非常充足,而且地方官的橫徵暴斂,又促使兩地的人民不斷外遷,並以流民的形式遷到了贛南地區。

明清時期,流民、流賊一詞頻繁出現在《明史》和贛南地區的方誌中,比如擔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在征剿上猶“峰巢”時指出:“有吉安府龍泉、萬安、泰和三縣,並南安府所屬大庾等三縣居民無籍者,往往攜帶妻女,入譽為盜。同時,據饒偉新統計,還有“廣冠”、“嶺寇”、“閩賊”、“閩寇”、“閩廣流寇”、“汀漳盜”、“程鄉賊”等稱呼。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王守仁

日益增多的流民,嚴重干擾了贛南地區的社會秩序,於是明代弘治八年,明朝在贛南地區設置南贛巡撫一職,專門輯撫流民。對於這些流民,往往只懲罰首惡,其他則以安插方式,就地落籍,從而平定了流民之亂。這裡要提到王守仁,在其擔任南贛巡撫一職時,率軍平定了贛南地區的流民作亂,同時廣施教化,修建書院,宣傳孔孟思想,至今贛南地區仍受其恩澤。但在平定贛南戰亂之時,也帶來了外省的軍隊,這些軍隊大多數落籍贛南,成為了特殊的軍事移民,但人數上都要少於江西、廣東和福建移民。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贛州濂溪書院

移民的分佈也很有特點,江西移民主要分佈在贛南地區的中北部,而福建移民主要集中在東部閩贛邊界,廣東移民主要分佈在南部和西部

4.蓑翁說


移民遷移的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明代之前贛南地區的人口結構,把贛南從贛文化的地區變成了以客家文化佔主體的區域,贛州自此也成為了客家重鎮,這些變化都是始於明清時期贛南的大移民活動。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

2.饒偉新:《明代贛南的移民運動及其分佈特徵》

3.樑國昭、唐光良、李小玲:《歷史交通地理視角下的南嶺古通道》

4.(東漢)班固:《漢書》

5.(明)張廷玉:《明史》

6.(民國)柯劭忞:《清史稿》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從江右到客家之鄉:明清時贛州的移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