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原中央蘇區對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來源:經濟日報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從江西於都集結出發,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長征。贛南作為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為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提供了人、財、物的大力支持,奠定了長征最終取得勝利的堅實基礎。

贛南原中央蘇區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集結出發地。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利。為保存紅軍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主力紅軍退出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中央選擇於都作為長征集結出發地,除了與戰場形勢、突圍轉移的方向路線和地形地勢等有關外,更主要是考慮了於都縣地處中央蘇區腹地,革命開始早,群眾基礎好,紅色政權鞏固,既能滿足安全保密等政治需要,又能從人力、物資方面對紅軍給予補充。

贛南原中央蘇區人民為支援紅軍長征作出了巨大貢獻和重大犧牲。當年僅240萬人口的贛南蘇區,就有33.1萬人參加紅軍,60萬人支前參戰,33.8萬人為革命犧牲,佔全國革命烈士總數的7.5%。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中,贛南籍紅軍達5.6萬多人,佔總數的65%。為了支持紅軍長征,贛南蘇區人民出人、出力、捐物,捐獻稻穀84萬擔、被毯2萬餘床、棉花8.6萬餘斤、草鞋20萬雙,採購中西藥品10萬元,籌集軍費150餘萬元。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渡於都河時,蘇區群眾組織大批慰勞隊,自發拿出家中的門板、木料,幫助架起5座400多米長的浮橋,保障紅軍順利渡河。

贛南原中央蘇區留守部隊全力掩護主力紅軍突圍轉移。為確保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順利突圍,長征前夕,留下項英、陳毅、瞿秋白、陳潭秋、賀昌等組成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率領留守紅軍接替主力防務,安置和保護留在蘇區的紅軍傷病員。留守紅軍在強大敵人的包圍下,同敵人鬥爭了5個多月,打擊和牽制了國民黨近20萬軍隊,為保衛革命勝利果實、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做出了重大貢獻。

贛南原中央蘇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是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隨著革命鬥爭的發展和黨內鬥爭的展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正確發展力量開始凝聚起來,毛澤東思想的許多重要理論觀點在這裡有了雛形。同時,在中央蘇區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蘇區精神是長征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偉大的長征孕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無論歲月如何更替,條件如何變化,都要繼續發揚光大。我們要從長征精神和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永葆恆心,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胡日旺 馬曉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