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肅大地灣8000年前的彩陶刻劃符號,很有可能是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的延續和發展。本文從彝文釋讀大地灣、西安半坡遺址、馬家窯、馬廠等地出土刻劃符號和彝文與甲骨文的比較為例,認為彝文與刻劃符號為同源文字體系,找到了打開遠古社會和探尋中華文化源頭的金鑰匙,為研究中國文明和中國漢字形成找到突破口。

關鍵詞:彝文 釋讀 大地灣 刻劃符號 刻書契

文字起源於什麼時期?一直是學術界無法解答的謎團,如何破解這個謎團,便成為考古學、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等眾多學科所關注的課題。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甘肅馬家窯、陝西臨潼姜寨、湖南彭頭山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青海樂都柳灣、江西清江吳城、浙江良諸等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刻劃符號,這些刻劃符號便成為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在古文字源頭研究中,研究者們用不同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些刻劃符號,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但大部分學者提出古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是原始漢字。那麼,這些刻劃符號到底是不是文字呢?筆者認為,這些刻劃符號很有可能就是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的“書契”。《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彝文能對這些刻劃符號進行音、義解讀,證實了這些刻劃符號肯定是文字無疑。在釋讀中,筆者發現彝文與這些刻劃符號在形態上、結構上都具有一致性,兩者屬於同一文字體系,這一結果,無疑是一把打開中華文化源頭的金鑰匙,直接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上溯到8000年前。

一、古籍文獻對彝文的記載。

彝族有著漫長的母系制記載,早在母系制時期,彝族先民哎哺部族就發明創造了“寫形寫影”的刻劃文字,並用這些刻劃文字來記錄日常生活事務,主要記錄彝族祭祀活動和曆法。根據《西南彝志》《彝族源流》記載:“彝族先民中有19個哎哺氏族和兩個哲咪氏族,在這些氏族中,出現了“心裡想知識、口裡講知識、手裡寫知識”的人物群體。”[1]《西南彝志》卷三《哎哺九十代》裡記載:“哎哺氏族到第十代,人們“心裡想知識,口裡講知識,手上寫知識”。又說他們“繪天的光彩,繪榮日耀月”。2《蘇巨黎咪》記載,在哎哺時期,“布僰舉(耿)奢哲,不停地講述,恆依阿買妮,不停地書寫,僰雅紀優,在不停地讀。”《西南彝志》卷五《天地進化論》裡說:“哎君不知年,記年樹上看,哺王不知月,記月石上察。”3這說明彝族早在哎哺時期就有了“寫形寫影”的刻劃文字,並用這些刻劃文字來記年、記月、記季節更替。

(二)漢文文獻對蝌蚪文的記載描述

《春秋正義》引用《晉書·束晳傳》言:“科斗文者,周時古文也。其頭粗尾細,似蝌蚪之蟲,故俗名之焉。”1西漢學者孔安國為《古文尚書》作序:“虞夏、商、周之書或《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2漢史把彝文說成科斗文。

如虞(舜)夏商周的《傳》《書》《論語》《孝經》用蝌蚪文撰寫,表明在先秦時期,中原蝌蚪文是官方的通用語言;《滇志·羈縻志·種人》及天啟《滇志·爨夷》等都說:“有夷經,皆爨字,狀如蝌蚪。”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3[2]《晉書·束晳傳》:“漆書皆科斗字。”趙翼《題》詩:“何以孔壁中,尚有科斗字?”魯迅《故事新編·補天》:“同時也就改換了大旗上的科斗字,寫道‘女媧氏之腸’。”4《後漢書》卷九十四《盧植傳》稱盧植上書有云: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敦悅之。“注”:“古文,謂孔子壁中書也。形似科斗,因以為名。”5上述引文已清楚地說明,中原官方通用的是蝌蚪文,只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文字統一政策,強制推進秦小篆。

彝文為何能釋讀這些刻劃符號呢?一是遠古的古夷人哎哺部族為後世創造了“寫形寫影”的刻劃文字,並用這些刻劃文字記錄著祭祀活動、天文曆法、物候變化、季節更替;二是彝文具有神祕性,只為統治者服務,且這些文字都掌握在統治者和布(畢)摩手中,甚至有些統治者本身就是大布(畢)摩;三是根據文獻記載,彝文發展歷經了8次收集、整理,其文字的形態、結構、筆畫更多地保留著初創時期的雛形;四是西南地處封閉,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彝文字發展也相對滯後一些,基本保留著初創文字的雛形;五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文字統一政策,強制推進秦小篆,忽略西南地區一直在彝族群體中使用的彝文,彝文才倖免於焚書坑儒,一直延用至今。所以說,用彝文去釋讀這些刻劃符號自然就容易多了,原本兩者就是一脈相承的同一文字體系。

二、彝文釋讀甘肅大地灣、西安半坡遺址、馬家窯、馬廠等地刻劃符號。

(一)彝文釋讀甘肅大地灣8000年前的刻劃符號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總體來看,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筆者能單獨用彝文釋讀36個刻劃陶文中的30個,佔總字符的83.3%(含相同字符);在36個符號中,個人認為相同的刻劃符號有6、9相同,20、22、23相同,24、25相同,35、36相同,共有9字符重複相同。不能解讀的部分刻劃符號參照了彝學泰斗王繼超,四川涼山州阿餘鐵日,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彝文室譯審、研究員王昌富,貴州省彝學會副會長、原貴州民族大學彝學研究院院長陳世軍,貴州省民委民語辦副主任王秀旺等同志的解讀。對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符號的釋讀有列表標註,在此不再贅述。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顯然 ,大地灣出土刻劃符號,在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遺址中也發現相同的刻劃符號。可以說,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地出土的刻劃符號,是8000年前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繼承和發展。難道大地灣8000年前的彩陶刻劃符號是伏羲造“書契”的延續應用發展。彝文和刻劃符號在形態上、結構上都具有一致性,兩者屬於同一文字體系,可以肯定地說,從刻劃符號的反覆使用來看,大地灣彩陶符號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刻劃文字,而不是簡單的“刻劃符號”了。我國曆史學家、現代文學家郭沫若談到西安半坡刻劃符號時說:“彩陶上的這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說就是中國文字(漢字[1])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中國祕書史》第一章說:“最早的文字產生於約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中。”①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在《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中提出:“這種陶器上的簡單文字,考古工作者以為是符號,我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的文字。”②李孝定《從幾種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中提出:“半坡文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國文字,與甲骨文同一系統。”③這些資深專家和教授研究指向已明確表明,這些刻劃符號就是文字,只是目前還無法解讀這些符號的形、音、義。在沒有用民族文字對刻劃陶文解讀前,這些刻劃符號成為無人能讀、無人能釋的“天書”。誰也沒有想到,彝文恰好解決這些刻劃符號具有形、音、義問題,更加證實彝文釋讀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符號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是彝文與刻劃符號本來就是同源文字體系。因缺少刻劃符號出土時的環境及刻劃陶文刻在何器物等相關信息資源,筆者只能選取與刻劃符號相同或相近的彝文字一一列舉,暫時無法形成整句連讀或完整句義。彝文對刻劃符號的釋讀,直接揭開了8000年前大地灣彩陶上神祕刻劃符號的面紗,有力地證明彝文與大地灣、馬家窯、馬廠出土的刻劃符號系同源文化,一母所生,一脈相承。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

通過比較研究,彝文與甲骨文首先在文字形態、字形結構上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如上述5個字例在形態上、結構上、釋義上完全一致;其次是字形結構相同或相近,但字義則不同,如上16個字例在形態上、結構上完全相同,但釋義則不同;再次是兩者都具有象形為造字基礎的刻畫系統。那為什麼彝文能釋讀刻劃符號,而甲骨文則無法解讀呢?筆者個人認為,彝文與甲骨文屬於同源異流的文字體系,彝文則更多地保留原來文字結構體系。至於兩個同源異流的文字體系在什麼時期分流?這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專家教授們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

結 語

到近年為止,考古遺址發現的32處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的陶器刻符形體,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大家只認為這些刻劃符號是文字最初的簡單刻劃形態。然而,用彝文對這些出土刻畫符號進行比較釋讀後,驚人地發現這些刻劃符號大部分與彝文的形態、結構一致。無形中,彝文揭開了8000年前大地灣彩陶符號及系列刻劃符號的神祕面紗。也許,這些刻劃符號是伏羲造“書契”的延續和發展,這說明了彝漢兩個民族在文化上有過相當長時間的高度融合,是同源異流的文化體系。至於什麼時候分流?這需要專家教授們不斷深入研究,或許藉助彝族文化,可能成為打開遠古社會和探尋中國文化源頭的鑰匙,弄清中華文明的源頭。

參考資料:

(1)朱據元 《古彝文在中國文字史研究中的地位》,《彝族文化》1989年刊。

(2)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 王繼超 《大地灣二期刻劃文字釋讀》

(4)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

(5)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6)《西南彝志》第四至十卷,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7)阿蘇達嶺著《破譯千古易經—兼論彝漢文化的同源性》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8)王繼超 羅世榮主編《土魯黎咪數》貴州出版集團 貴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9)滇川黔桂彝文協作組編,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2004.6。

(10)馬立三 陳英主編,由貴州出版集團、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通用彝文字典》2016.3。

(11)貴州省彝學研究會 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語文辦公室貴州民族學院彝文文獻研究所 貴州省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編《簡明彝漢字典》。

(12)王子國編著《彝文字釋》 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11。

(13)陳福來《淺談彝族布摩與摩史》《試析彝文字產生的源頭》。

(14)夷吉·木哈《古彝文創始至今活態傳承概述》。

作者簡介:陳福來 男 彝名:課歐吉立 1974年生,貴州省大方縣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大方縣彝學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原大方縣古籍整理所所長。研究方向:古籍整理,民族文化,文化旅遊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