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族劉氏

來源:黑龍江劉氏宗親會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劉氏東族


劉氏入閩以後,又分為東西兩族:崇安五夫裡劉氏為東族,麻沙劉氏為西族。

東族劉氏即崇安五夫裡劉氏,以光州大都督劉楚的兒子劉翔為始祖。劉翔,字圖南,北宋初人,精通儒家經典,尤其對《易經》頗有研究,著有《經進易解》。曾歷任蘄春縣尉、福州教授、潭州教授。劉翔生子劉庸,劉庸生子劉光位,劉光位生子劉玉,劉玉生子劉文廣,劉文廣生子劉太素。

這支劉氏宗族在福建建寧崇安五夫裡落籍開基之後,經過了幾代人的艱苦努力開拓,大約到北宋後期也即劉翔第6代孫劉太素時,族人開始"崇禮文,篤經術,謹遊從,厚風化。是載是循,久而弗怠"。正是這種重視讀書治學的家風,使崇安五夫劉氏後來人文蔚起,成為宋代文化望族。

劉太素自己終生"以儒學教授鄉里",雖沒有做官,但後來卻以孫貴,被朝廷追贈為朝議大夫。他所生的2個兒子也即劉翔的第7代孫劉民先、劉民覺兄弟,就是北宋中期閩中知名的學者。

劉民先,娶妻黃氏,封彭城郡夫人,有3個兒子:劉韐、劉韡、劉韞。其中,劉韐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忠臣,建州崇安五夫劉氏也因他而名聞天下,顯貴起來。

劉韐(1067-1127年),字仲偃,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進士,早期歷任縣令、知府。因多次擊退金兵的進攻,受到宋欽宗的器重,升為資政殿學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舉南下,入侵中原,北宋王朝形勢危急。劉韐在此國家危急關頭出任京城四壁守禦使,負責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的防守事務。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兵俘虜宋徽宗和欽宗2位皇帝。汴京失陷後,劉韐奉欽宗之命出使金軍大營議和。金軍派僕射韓正將劉韐安排在一所寺廟居住。韓氏對劉韐說,金人很賞識劉韐,將會重用他。並告訴劉韐。金人正在計劃另立一異姓取代趙氏做中原漢人的傀儡皇帝,並準備用劉韐取代韓氏任偽政權的僕射。劉韐聽了,仰天大呼道:有這樣的事嗎?背叛國家,投靠新主,這種苟且偷生的事,是忠臣大丈夫所不為,我寧死也不會幹!韓氏走後,劉韐寫了一封遺書,派親信連夜回家通報給家人兒女。然後沐浴更衣,在寺院中上吊自殺成仁。

劉韐在遺書中說: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兩君。自古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所以必須以死明志!

劉韐捨身取義、為國盡忠的壯舉,受到朝野的一片歌頌讚揚。南宋高宗下詔追贈他為資政殿大學土、太師,尊諡為"忠顯"。甚至連敵對的金人也敬佩他的忠烈,因此將他的遺體暫時安放在寺西岡上。80天后,劉韐家人才獲得機會將他的遺體入殮,運回老家福建崇安五夫裡拱辰山南。

劉韐之後,崇安五夫劉氏在他的兒子劉子羽三兄弟手上,變得更加興旺昌盛,一躍而成為福建著名的文化望族。

劉韐娶夫人李氏,封秦國夫人,繼呂氏,封韓國夫人。生有3個非常優秀的兒子:劉子羽、劉子翼、劉子翬。這兄弟三人都是南宋初的著名文人,還是一代理學宗師朱熹的老師。

劉子羽(1097--1146年),字彥修,是劉韐長子。早年隨父在軍中,南宋初任祕閣修撰、池州知府。曾上書與宰相縱論天下軍事形勢,認為朝廷應以秦,隴地區作為國家的根本。後受知樞密院事張浚的器重,張浚宣撫川陝時,闢劉子羽為參議軍事。後張浚率5路大軍進攻金兵,在富平(今屬陝西)被金兵戰敗,國內震驚。當此之時,許多將領主張撤退,而劉子羽力主堅守蜀地,並親自單騎北上秦州,召集宋軍舊將餘部,又重用吳玠,派他守衛大散關。此後,劉子羽以利州路經略使兼知興元府的身份,率部駐守關中、漢中,部署協調各將領,與吳玠等人力抗金兵,為大宋保全了蜀地。紹興四年(1134年),因富平之役與張浚一同被免職。不久復出,任提舉江州太平觀、知鄂州、權都督府參議軍事,再次鎮撫川陝一帶。此後,劉子羽幾度宦海沉浮,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任知鎮江府兼沿江安撫使、徽猷閣待制。因力主抗金,晚年受投降派秦檜打擊排擠,再次被免職。紹興十六年(1146年)去世,終年50歲,諡為"忠穆",後改諡"忠定",追封魏國公。朱熹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

劉子羽不僅是一位力主抗金的愛國將領,而且還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學者。他做官時與吏部侍郎朱鬆相交莫逆。朱鬆去世時,將兒子朱熹託付給劉子羽。劉子羽不負所托,與弟弟子翬一同教導朱熹,將他培養成人。後來,朱熹成為中國歷史上與孔子齊名的一代儒學大師,是與劉子羽兄弟的教誨分不開的。

劉子羽娶福國夫人熊氏、慶國夫人卓氏,共生了3個兒子:長子劉珙;次子劉瑺,任承務郎,過繼給叔叔劉子翼為子;三子劉玶,任從事郎,也過繼給另一個叔叔劉子翬為子。

劉子羽的嫡長子劉珙(1122-1178年),字共父,一字共甫。又作恭父,則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宋史》卷386有傳。劉珙天生資質奇特,自少跟隨叔父劉子翬學習,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考取進士。歷任諸王宮大小學教授、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泉州知府、瞿州知府、潭州知府、湖南安撫使。後升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不久又任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成為當朝宰相。後因堅持己見冒犯孝宗皇帝,受到降職處分,被再度調離中央,到地方任職。先後出任隆興知府、江西安撫使、知荊南府、湖北安撫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最後升任觀文殿大學士。淳熙五年(1178年)因病去世,諡為"忠肅",後追封為魯國公。

另據《京口劉氏宗譜》,當年劉子羽又曾遷居京口,後裔因分居於此,形成京口劉氏,以劉子羽為開基始祖。劉子羽生劉珙,劉珙生劉學裘。劉學裘以父蔭補承奉郎,長期擔任州縣地方官,最後任中散大夫。生一子:仁美。劉仁美生3個兒子:劉嘉公、劉義公、劉善公。這支京口劉氏從劉子羽的第28代孫開始,使用如下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國泉榮,炳增錫永盛。純良正善學,本立恆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如今,京口劉氏已傳到劉子羽的第三十五六代。

劉子羽的二弟劉子翼,字彥禮,也是南宋初一位著名的學者型官吏。歷任廣東轉運判官、撫州知府,信州知府、建州知府。

劉子羽的三弟劉子翬(1101--1147年),字彥衝,號屏山,又號病翁,人稱屏山先生。早年以父蔭進入仕途,歷任承務郎、通判興化軍、莆陽郡丞、承議郎。30歲時,因父親殉難,劉子翬哀傷過度,染成疾病,無法再擔負官職。於是,辭職歸隱於福建五夷山長達17年之久,專心研究儒學並集徒講學。與當時大學者胡憲、劉勉之、朱鬆等為道義之交,所交往的都是海內名士。年輕時喜歡佛學,後潛心研究《周易》,渙然得道。受朱熹父親朱鬆所託,與兄劉子羽一同擔負起朱熹的教育培養事宜。朱熹向劉子翬請教入道門徑和次第,劉子翬告訴朱熹從《易經》中得到入道的門徑,並將"不遠復"三字告誡朱熹。後來朱熹果然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理學大師。

劉子翬於紹興十七年(1147年)去世,終年47歲,諡為"文靖",葬在崇安五夫裡拱辰山南。墓誌銘為朱熹所作。劉子翬無子,以哥哥劉子羽最小的兒子劉玶為後。

劉玶(1138-1185年),字平父。歷任從事郎、修職郎、邵武軍司法參軍。後辭官隱居,在武夷山下築"七者之寮",種地耕田自給。自號"七者翁",老於林泉。與朱熹等大學者名賢等相交唱和,有詩集10卷。

劉玶娶直閣學士範如圭之女為妻,生有6個兒子7個女兒。6個兒子是:劉學古、劉學博、劉學圃、劉學正、劉學箕、劉學稼 。

劉玶長子劉學古,歷任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臨桂縣令。早年隨朱熹學習,後娶朱熹的女兒為妻,因而成為其女婿。

劉學箕,字習之,也是南宋閩中著名學者。劉學箕恬於仕進,不到50歲就在南山下隱居,自號"種春子",又號"方是閒居士"。深得家學淵源,為文高爽閒雅,為當時學者稱賞。著有《方是閒居士小稿》。

次子劉學博,將仕郎。

據清同治九年(1870年)劉鍾英主修(江蘇靖江)《戲魚墩劉氏宗譜》記載,劉玶的小兒子劉學稼生劉(廣欽)。劉(廣欽)從崇安五夫裡遷居安徽祁門縣,生子劉伯祺。劉伯祺生劉金孫,劉金孫生劉定,劉定生劉檉。劉檉從祁門遷到潤州丹陽(今江蘇常州),生劉資。劉資生劉鎔,劉鎔生劉伯漣,劉伯漣生劉克,劉克生劉元。劉元由丹陽遷靖江之戲魚墩,後裔遂繁衍形成戲魚墩劉氏。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劉氏東族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劉氏東族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劉氏東族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劉氏東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