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尚不容易!天天都要做功課,這事您知道嗎

佛教 馬鳴 笮融 大眾汽車 鳳凰佛教 2017-03-30
當和尚不容易!天天都要做功課,這事您知道嗎

同學們是不是認為出家人每天都過得很悠哉,喝個茶、吃個齋,順便遊山行腳,飽覽大好河山,即不用操心房子、票子,又不用鬧心結婚、生娃。那您為什麼不出家呢?您和鳳編一樣天天擠地鐵,吸霧霾,吃地溝油捲餅,怎麼就沒想到要出家瀟灑人生呢?因為出家這件事,太不容易了。不僅要辭親割愛,而且天天都要功課修行,一聽“課”字,鳳編自動腦補高三歲月,那不是青春美夢,而是清楚噩夢呀。說來話長,咱還是回頭看看“和尚”每天的功課吧!

佛教寺院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儀式就是“課誦”,由於僧人在念誦時能夠獲得功德,所以課誦又稱為“功課”。佛教寺院課誦有早晚二次,每天早晚必修,所以稱為“朝暮課誦”。

課誦的主要內容是念誦經文。唸誦經文並非照經書高聲誦讀,而是有獨特的方式方法。漢化寺院經文的唸誦方法來自古印度。印度佛教的唸誦有四種方式︰音聲唸誦(出聲念)、金剛唸誦(合口默唸)、三摩提念(心念)、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漢化寺院的課誦主要採取了音聲唸誦的方式。僧人唸誦經文時很有音律,感覺像在唱歌,其實,唸誦就是在修行。佛教認為,人身體的障礙、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氣,所謂習氣也是一口氣,習氣不能轉化就是氣質不能轉化。氣質是個真東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愛慾、業力就難克服。這所謂的“氣”,不是呼吸之氣,但要轉化它,就要先從呼吸之氣開始。佛教的唸誦有開口唸誦、蓮花唸誦、金剛唸誦、瑜伽唸誦。這些唸誦方法都有調息功用。長期修持,可以去除妄念妄想,自然身氣專一,感到與法界同體。

關於課誦的起源,在《法華經》《法師品》中,已經有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的相關記載。所以,可以推測我國課誦的風尚,是從西域等地的佛教譯經家所傳來的。我國典籍中最早關於課誦的記載,是在《吳書》《劉繇傳》附記東漢笮融的事蹟,笮融建可以容納三千人浮圖祠,並且課讀佛經,許多喜歡佛教的人都來聽道。

課誦的儀軌與制度,古印度是奉行“三啟”儀制,當時普遍諷誦馬鳴所作的贊佛詩歌《佛所行贊》,所以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最後陳述迴向發願。全部過程是“節段三開”,所以稱為“三啟”。在誦經完畢以後,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讚歎經文為微妙語的意思)。我國古今法事唸誦的基本儀制,也是“三啟”式的唸誦法:無論舉行任何法事,都是先安排贊(香贊或贊偈),其次是文(經咒本文、有關儀文等),未了迴向發願(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只有後綴大眾志誠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在我國唸誦儀中很少見,可是在有關法事文的末尾也有稱“善”或“善哉”,“娑婆度”就是“善哉”的意思。

早晚課既然如此重要,如果早晚課不上軌道,將會如何?古德說:“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沒有韁的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離道日遠。故佛教徒以朝暮課誦作為自身的軌範。朝指五更,為日之始、晝三時之初,佛教徒從鐘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期思惟以還淨。暮為日晡,隸屬晝三時之末,功課禮誦,乃冀覺昏而除昧。所以二時功課之設,成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規制。

朝暮課誦的經文,皆為大乘藏經所攝,囊括了三藏十二部一切的佛法義理,是入道的要門。做早晚課除了是行者各人專注用功、抒發宗教情操的時機,大眾音聲和諧、威儀齊整,也是團體道風的呈顯,同時更是對眾生、社會的關懷與祝福,故禮誦的人必須身口意三業全神貫注,“凡唸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更重要的是能隨文作觀,成為落實於身心行為的一種力量,如果有口無心的話,“必招現前叢林道衰,未來自靈受苦。

關注'鳳凰網華人佛教'新浪微博,小助手微信fo-ifeng1 .回覆“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消煩惱,祝吉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