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3.宜居競爭力排名變化:鄭州都市圈大幅提升,長春都市圈巨幅下降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3.宜居競爭力排名變化:鄭州都市圈大幅提升,長春都市圈巨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石家莊大幅上升45位,長春大幅下降39位。從層級角度來看,東部二、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率先崛起。一、二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1.1名,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4.7名,四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下降1.6名,二、三線城市宜居能力大幅提升,二線城市如石家莊、唐山、太原、重慶、濟南的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45位、30位、28位、17位和11位;三線城市如韶關、淮安、廊坊、銀川的宜居競爭力分別上升了70位、44位、39位和36位。而中山、西安和長春的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分別降低了21位、27位和39位;三線城市聊城、吉林降低幅度最大,宜居競爭力均降低了55位。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3.宜居競爭力排名變化:鄭州都市圈大幅提升,長春都市圈巨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石家莊大幅上升45位,長春大幅下降39位。從層級角度來看,東部二、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率先崛起。一、二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1.1名,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4.7名,四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下降1.6名,二、三線城市宜居能力大幅提升,二線城市如石家莊、唐山、太原、重慶、濟南的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45位、30位、28位、17位和11位;三線城市如韶關、淮安、廊坊、銀川的宜居競爭力分別上升了70位、44位、39位和36位。而中山、西安和長春的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分別降低了21位、27位和39位;三線城市聊城、吉林降低幅度最大,宜居競爭力均降低了5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北地區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中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4名且分化最為嚴重,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3.1名,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4名。東部和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有所提升,其中東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3名,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4.7名,而東北地區城市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總體降幅高達16.7名,遼源、白山、四平、松原、通化、葫蘆島、吉林、長春等城市降幅均在40名以上。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3.宜居競爭力排名變化:鄭州都市圈大幅提升,長春都市圈巨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石家莊大幅上升45位,長春大幅下降39位。從層級角度來看,東部二、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率先崛起。一、二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1.1名,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4.7名,四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下降1.6名,二、三線城市宜居能力大幅提升,二線城市如石家莊、唐山、太原、重慶、濟南的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45位、30位、28位、17位和11位;三線城市如韶關、淮安、廊坊、銀川的宜居競爭力分別上升了70位、44位、39位和36位。而中山、西安和長春的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分別降低了21位、27位和39位;三線城市聊城、吉林降低幅度最大,宜居競爭力均降低了5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北地區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中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4名且分化最為嚴重,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3.1名,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4名。東部和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有所提升,其中東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3名,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4.7名,而東北地區城市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總體降幅高達16.7名,遼源、白山、四平、松原、通化、葫蘆島、吉林、長春等城市降幅均在40名以上。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提升,鄭州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大幅上升,長春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巨幅下跌。具體來看,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5名,而非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考慮到東北地區持續衰落,在剔除東北地區的瀋陽都市圈和長春都市圈後,都市圈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2.1名,特別是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也上升2.1名,都市圈中心城市總體呈上升態勢。具體來看,鄭州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7位和16位,長春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巨幅下降,總體降低了72位。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3.宜居競爭力排名變化:鄭州都市圈大幅提升,長春都市圈巨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石家莊大幅上升45位,長春大幅下降39位。從層級角度來看,東部二、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率先崛起。一、二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1.1名,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4.7名,四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下降1.6名,二、三線城市宜居能力大幅提升,二線城市如石家莊、唐山、太原、重慶、濟南的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45位、30位、28位、17位和11位;三線城市如韶關、淮安、廊坊、銀川的宜居競爭力分別上升了70位、44位、39位和36位。而中山、西安和長春的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分別降低了21位、27位和39位;三線城市聊城、吉林降低幅度最大,宜居競爭力均降低了5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北地區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中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4名且分化最為嚴重,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3.1名,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4名。東部和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有所提升,其中東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3名,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4.7名,而東北地區城市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總體降幅高達16.7名,遼源、白山、四平、松原、通化、葫蘆島、吉林、長春等城市降幅均在40名以上。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提升,鄭州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大幅上升,長春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巨幅下跌。具體來看,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5名,而非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考慮到東北地區持續衰落,在剔除東北地區的瀋陽都市圈和長春都市圈後,都市圈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2.1名,特別是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也上升2.1名,都市圈中心城市總體呈上升態勢。具體來看,鄭州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7位和16位,長春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巨幅下降,總體降低了72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該報告全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有關報告更詳細的信息也可以登錄網站:http://gucp.cssn.cn/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總體排名相對於2017年上升(下降)幅度

"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研究組

組長:倪鵬飛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2018年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的情勢下,在各城市奮力發展、艱難轉型和激烈競爭的背景下,2018年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2018年中國城市“誰主沉浮”? 從不同等級、不同區域、不同都市圈,比較2017-2018年中國城市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升降, 可以做出響亮的回答。

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東莞上升3位,大連大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莞、無錫上升3位,瀋陽、大連巨幅下跌。從城市層級來看,一、二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2.1名,三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降低6.7名,而四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3.2位。雖然二線城市綜合排名降低,但強二線城市崛起,東莞、無錫上升三位,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上升2位。與此同時,天津、唐山、瀋陽、大連則巨幅下跌,特別是大連下降了36位(包括個別城市官方統計數據的調整因素)。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南北分化加劇。與2017年相比,2018年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平均上升了2.5名,南方城市則平均上升了4.6位,總體呈現南部城市排名上升,北部城市排名下降,南北分化加劇。特別的從一、二線城市角度來看,15個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中有14個屬於南部,僅有1個屬於北部;在16個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的城市中有10個屬於北部,而僅有6個城市屬於南部,並且北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降幅更大、分化也更嚴重。中西部崛起、東北持續衰落。總體來看,東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0.9名,中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西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7.6名,而東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降低26.5名,總體而言中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逐步上升,東北城市經濟競爭力持續衰落。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安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內小城市分化最為嚴重。從都市圈角度來看,貴陽都市圈、南寧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石家莊都市圈平均上升幅度較大,而合肥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瀋陽都市圈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幅度較大。從分化角度來看,雖然西安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分化較為嚴重,表明都市圈內小城市排名分化非常明顯。此外,除了瀋陽都市圈中心城市瀋陽排名大幅下降20名以外,其它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如貴陽、南寧、長沙、上海、南京、長春、成都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幅度均不大,都市圈大城市趨於收斂。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2.可持續競爭力排名變化:太原上升16,中山下降18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太原、唐山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中山大幅下跌18位。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沒變,二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三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排名上升1.7名,而四線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0.6名,總體二、三線城市逐步崛起,四線城市有所降低。具體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以及都市圈內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普遍上升,如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三線城市中韶關、淮安、吉林、湘潭、江門等城市上升幅度最大,均在30位以上。此外,二線城市中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下降態勢,其中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8位,三線城市莆田、廊坊、馬鞍山、邯鄲、連雲港的降幅最大,均下降了30位以上,其中連雲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降低6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西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最快。從南北區域角度來看,中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4.4名,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0.8名,南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2.9名;而從東西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降低2.2名,東北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10.3名,西部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2.5名。具體來看,中部山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中晉中、運城、淮南、湘潭、荊門、宣城、池州、滁州、新餘、信陽、平頂山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江西省的萍鄉、撫州、上饒、鷹潭、宜春的可持續競爭力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提升,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大幅提升。從都市圈角度來,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上升1.8名,非都市圈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下降1.2名。此外,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南寧都市圈的可持續競爭力平均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分別上升了46.5位、19位、14位。環渤海灣的石家莊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首都都市圈總體降低幅度最大且比較接近,總體排名降低12位左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武漢都市圈,其分化非常嚴重,主要是由都市圈內小城市鄂州排名變化引起的。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3.宜居競爭力排名變化:鄭州都市圈大幅提升,長春都市圈巨幅下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石家莊大幅上升45位,長春大幅下降39位。從層級角度來看,東部二、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率先崛起。一、二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1.1名,三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4.7名,四線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下降1.6名,二、三線城市宜居能力大幅提升,二線城市如石家莊、唐山、太原、重慶、濟南的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45位、30位、28位、17位和11位;三線城市如韶關、淮安、廊坊、銀川的宜居競爭力分別上升了70位、44位、39位和36位。而中山、西安和長春的宜居競爭力大幅下降,分別降低了21位、27位和39位;三線城市聊城、吉林降低幅度最大,宜居競爭力均降低了55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東北地區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中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4名且分化最為嚴重,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3.1名,南部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4名。東部和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有所提升,其中東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3名,西部城市宜居競爭力上升4.7名,而東北地區城市宜居競爭力持續衰落,總體降幅高達16.7名,遼源、白山、四平、松原、通化、葫蘆島、吉林、長春等城市降幅均在40名以上。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提升,鄭州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大幅上升,長春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巨幅下跌。具體來看,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下降0.5名,而非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總體上升0.8名,考慮到東北地區持續衰落,在剔除東北地區的瀋陽都市圈和長春都市圈後,都市圈宜居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升2.1名,特別是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也上升2.1名,都市圈中心城市總體呈上升態勢。具體來看,鄭州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宜居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7位和16位,長春都市圈宜居競爭力巨幅下降,總體降低了72位。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該報告全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有關報告更詳細的信息也可以登錄網站:http://gucp.cssn.cn/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總體排名相對於2017年上升(下降)幅度

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誰主沉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