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

提起單孔石拱橋,最有名的當屬位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其實,在濟南,也有這麼一座雄偉壯麗的單孔石拱橋,它的名字叫做永濟橋。

說起永濟橋,就不能不提它所在的平陰縣東阿鎮。看到這個地名,有的讀者可能會納悶,怎麼平陰也有一個東阿?東阿不是聊城的一個縣嗎?其實,自東阿縣建置以來,東阿鎮就是東阿縣的縣城。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廂口決口奪濟入海,將東阿縣域一分為二,1948年山東解放後,為便於區劃管理,以黃河為界,改變舊區劃,將位於黃河東岸的東阿鎮劃歸平陰縣,隸屬濟南市,東阿縣城遷銅城鎮,隸屬聊城市。

"

提起單孔石拱橋,最有名的當屬位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其實,在濟南,也有這麼一座雄偉壯麗的單孔石拱橋,它的名字叫做永濟橋。

說起永濟橋,就不能不提它所在的平陰縣東阿鎮。看到這個地名,有的讀者可能會納悶,怎麼平陰也有一個東阿?東阿不是聊城的一個縣嗎?其實,自東阿縣建置以來,東阿鎮就是東阿縣的縣城。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廂口決口奪濟入海,將東阿縣域一分為二,1948年山東解放後,為便於區劃管理,以黃河為界,改變舊區劃,將位於黃河東岸的東阿鎮劃歸平陰縣,隸屬濟南市,東阿縣城遷銅城鎮,隸屬聊城市。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東阿鎮的中心就是橫跨在浪溪河上的永濟橋。浪溪河是東阿鎮人的母親河,它發源於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由洪範九泉之水匯聚而成,流經洪範池鎮、東阿鎮而入黃河。“浪溪春水”被稱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民國《東阿縣誌》有“舊城對峙古東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浮春波”之美譽。

而根據《東阿鎮史話》的記載,浪溪河是古時毛驢飲水和泡皮熬膠的水源,也是現存惟一的傳統制膠水源。浪溪河水清冽甘甜,水質優良,比重、硬度適中,無有害雜質及重金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取之烹茶,色澤碧澄,香溢遠清,飲之明目清神、滿口生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它製備阿膠。

因為橫跨在浪溪河上,所以永濟橋也叫作浪溪橋,據《泰安府志》載,永濟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當時壘石為三孔,後被洪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東阿縣將永濟橋改建為一孔木橋,高四丈。隆慶三年(1569)重修,稍減其高。

"

提起單孔石拱橋,最有名的當屬位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其實,在濟南,也有這麼一座雄偉壯麗的單孔石拱橋,它的名字叫做永濟橋。

說起永濟橋,就不能不提它所在的平陰縣東阿鎮。看到這個地名,有的讀者可能會納悶,怎麼平陰也有一個東阿?東阿不是聊城的一個縣嗎?其實,自東阿縣建置以來,東阿鎮就是東阿縣的縣城。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廂口決口奪濟入海,將東阿縣域一分為二,1948年山東解放後,為便於區劃管理,以黃河為界,改變舊區劃,將位於黃河東岸的東阿鎮劃歸平陰縣,隸屬濟南市,東阿縣城遷銅城鎮,隸屬聊城市。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東阿鎮的中心就是橫跨在浪溪河上的永濟橋。浪溪河是東阿鎮人的母親河,它發源於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由洪範九泉之水匯聚而成,流經洪範池鎮、東阿鎮而入黃河。“浪溪春水”被稱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民國《東阿縣誌》有“舊城對峙古東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浮春波”之美譽。

而根據《東阿鎮史話》的記載,浪溪河是古時毛驢飲水和泡皮熬膠的水源,也是現存惟一的傳統制膠水源。浪溪河水清冽甘甜,水質優良,比重、硬度適中,無有害雜質及重金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取之烹茶,色澤碧澄,香溢遠清,飲之明目清神、滿口生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它製備阿膠。

因為橫跨在浪溪河上,所以永濟橋也叫作浪溪橋,據《泰安府志》載,永濟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當時壘石為三孔,後被洪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東阿縣將永濟橋改建為一孔木橋,高四丈。隆慶三年(1569)重修,稍減其高。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現存橋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所建。橋為單孔拱形,橋高55米,寬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橋面兩側護欄,以欄板和石柱扣結而成。石橋兩側中部石望柱的柱頭上,雕有七對石獅和一對石猴。石柱頭上雕刻的獅子神態各異,有立有坐,有威武的雄獅,也有慈愛的雌獅,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則莊重威嚴,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還有雙掌抱球的石獅……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充分體現了當時的雕刻水平。

出於對這些石獅石猴的喜愛,當地人還把這座大石橋的石刻編成歌謠傳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這些石雕,工藝精細,獅、猴形象逼真,大小適宜,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體現了明朝大氣、精緻和細微的藝術特色,是將橋樑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的典型,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

提起單孔石拱橋,最有名的當屬位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其實,在濟南,也有這麼一座雄偉壯麗的單孔石拱橋,它的名字叫做永濟橋。

說起永濟橋,就不能不提它所在的平陰縣東阿鎮。看到這個地名,有的讀者可能會納悶,怎麼平陰也有一個東阿?東阿不是聊城的一個縣嗎?其實,自東阿縣建置以來,東阿鎮就是東阿縣的縣城。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廂口決口奪濟入海,將東阿縣域一分為二,1948年山東解放後,為便於區劃管理,以黃河為界,改變舊區劃,將位於黃河東岸的東阿鎮劃歸平陰縣,隸屬濟南市,東阿縣城遷銅城鎮,隸屬聊城市。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東阿鎮的中心就是橫跨在浪溪河上的永濟橋。浪溪河是東阿鎮人的母親河,它發源於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由洪範九泉之水匯聚而成,流經洪範池鎮、東阿鎮而入黃河。“浪溪春水”被稱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民國《東阿縣誌》有“舊城對峙古東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浮春波”之美譽。

而根據《東阿鎮史話》的記載,浪溪河是古時毛驢飲水和泡皮熬膠的水源,也是現存惟一的傳統制膠水源。浪溪河水清冽甘甜,水質優良,比重、硬度適中,無有害雜質及重金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取之烹茶,色澤碧澄,香溢遠清,飲之明目清神、滿口生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它製備阿膠。

因為橫跨在浪溪河上,所以永濟橋也叫作浪溪橋,據《泰安府志》載,永濟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當時壘石為三孔,後被洪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東阿縣將永濟橋改建為一孔木橋,高四丈。隆慶三年(1569)重修,稍減其高。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現存橋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所建。橋為單孔拱形,橋高55米,寬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橋面兩側護欄,以欄板和石柱扣結而成。石橋兩側中部石望柱的柱頭上,雕有七對石獅和一對石猴。石柱頭上雕刻的獅子神態各異,有立有坐,有威武的雄獅,也有慈愛的雌獅,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則莊重威嚴,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還有雙掌抱球的石獅……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充分體現了當時的雕刻水平。

出於對這些石獅石猴的喜愛,當地人還把這座大石橋的石刻編成歌謠傳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這些石雕,工藝精細,獅、猴形象逼真,大小適宜,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體現了明朝大氣、精緻和細微的藝術特色,是將橋樑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的典型,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永濟橋上的石獸)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石獅很多都在“文革”時被砸壞。其中破壞最嚴重的是橋北西部的第一個石獅,現僅存三分之一。在橋東第五根石柱頭上,雕刻著的一對石猴是很特殊的,南側柱頭的石猴為坐姿公猴,北側柱頭的石猴則為單腿跪姿母猴,可惜的是,石猴的頭和四肢已殘缺。

橋南北兩側拱楣上鐫刻了兩隻凶悍、威猛的獸頭,當地人稱之為狼頭,其實它們不是狼頭而是蚣蝮的頭。蚣蝮在中國傳統水文化中是專職鎮水的神獸。在龍生九子的多個版本中,有一種說法龍的第六子就是蚣蝮,又名吸水獸、吞水獸。蚣蝮通常匍匐在地,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但水中妖怪都怕它。據說蚣蝮曾經用巨大的腳掌,一口氣拍死了九條興風作浪的惡龍。因此,古代修橋時,一般都會在橋頭或者橋身某個地方安置成雙成對的蚣蝮,以“保佑”大橋避免水災,給當地百姓帶來平安。

"

提起單孔石拱橋,最有名的當屬位於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其實,在濟南,也有這麼一座雄偉壯麗的單孔石拱橋,它的名字叫做永濟橋。

說起永濟橋,就不能不提它所在的平陰縣東阿鎮。看到這個地名,有的讀者可能會納悶,怎麼平陰也有一個東阿?東阿不是聊城的一個縣嗎?其實,自東阿縣建置以來,東阿鎮就是東阿縣的縣城。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廂口決口奪濟入海,將東阿縣域一分為二,1948年山東解放後,為便於區劃管理,以黃河為界,改變舊區劃,將位於黃河東岸的東阿鎮劃歸平陰縣,隸屬濟南市,東阿縣城遷銅城鎮,隸屬聊城市。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東阿鎮的中心就是橫跨在浪溪河上的永濟橋。浪溪河是東阿鎮人的母親河,它發源於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由洪範九泉之水匯聚而成,流經洪範池鎮、東阿鎮而入黃河。“浪溪春水”被稱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民國《東阿縣誌》有“舊城對峙古東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浮春波”之美譽。

而根據《東阿鎮史話》的記載,浪溪河是古時毛驢飲水和泡皮熬膠的水源,也是現存惟一的傳統制膠水源。浪溪河水清冽甘甜,水質優良,比重、硬度適中,無有害雜質及重金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取之烹茶,色澤碧澄,香溢遠清,飲之明目清神、滿口生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它製備阿膠。

因為橫跨在浪溪河上,所以永濟橋也叫作浪溪橋,據《泰安府志》載,永濟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當時壘石為三孔,後被洪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東阿縣將永濟橋改建為一孔木橋,高四丈。隆慶三年(1569)重修,稍減其高。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東阿永濟橋)

現存橋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所建。橋為單孔拱形,橋高55米,寬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橋面兩側護欄,以欄板和石柱扣結而成。石橋兩側中部石望柱的柱頭上,雕有七對石獅和一對石猴。石柱頭上雕刻的獅子神態各異,有立有坐,有威武的雄獅,也有慈愛的雌獅,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則莊重威嚴,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還有雙掌抱球的石獅……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充分體現了當時的雕刻水平。

出於對這些石獅石猴的喜愛,當地人還把這座大石橋的石刻編成歌謠傳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這些石雕,工藝精細,獅、猴形象逼真,大小適宜,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體現了明朝大氣、精緻和細微的藝術特色,是將橋樑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的典型,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永濟橋上的石獸)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石獅很多都在“文革”時被砸壞。其中破壞最嚴重的是橋北西部的第一個石獅,現僅存三分之一。在橋東第五根石柱頭上,雕刻著的一對石猴是很特殊的,南側柱頭的石猴為坐姿公猴,北側柱頭的石猴則為單腿跪姿母猴,可惜的是,石猴的頭和四肢已殘缺。

橋南北兩側拱楣上鐫刻了兩隻凶悍、威猛的獸頭,當地人稱之為狼頭,其實它們不是狼頭而是蚣蝮的頭。蚣蝮在中國傳統水文化中是專職鎮水的神獸。在龍生九子的多個版本中,有一種說法龍的第六子就是蚣蝮,又名吸水獸、吞水獸。蚣蝮通常匍匐在地,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但水中妖怪都怕它。據說蚣蝮曾經用巨大的腳掌,一口氣拍死了九條興風作浪的惡龍。因此,古代修橋時,一般都會在橋頭或者橋身某個地方安置成雙成對的蚣蝮,以“保佑”大橋避免水災,給當地百姓帶來平安。

這座單孔石拱橋,是濟南東阿鎮的象徵,文革時曾遭受到破壞

(永濟橋鎮水獸)

其實,永濟橋附近的鎮水獸不止於這兩條蚣蝮。就在不久前,施工人員在橋西南側燕翅牆下面發現了一尊蚣蝮。據專家分析,“發現的鎮水石獸應該是和橋的年齡一樣大”,也就是說,這些鎮水獸至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十分珍貴。

永濟橋因其獨特的價值,在1995年12月20日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永濟橋入選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政府又投資450萬元對永濟橋進行保護性加固修繕,新的鎮水神獸就是在這次修繕中發現的。

永濟橋它不僅是一坐能供車馬行人來往的橋樑,而且更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它雖然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損傷,仍然不失為一處融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罕見建築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