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文 丨張仲強

方言外來語是指某一民族語言融入另一民族語言,併成為另一民族語言的一部分。這種語詞,在語言學中稱為“外來語”。

外來語的發生,由來久遠。如屈原《離騷》中離騷一詞,據岺仲勉先生考證,為古突厥語“禁錮、斷送”之意。楚方言引伸為“愁牢”。而屈原字靈均,“靈”即為“靈子”,為古突厥語“的確,十分相象”之意。古楚語引伸為“預言、經驗”,進而引伸為“巫”。靈均即巫者。楚地古為三苗處居,而三苗為多種古代民族通稱。有學者認為,其中一部分即為來自西亞的突厥塗蘭人,離騷一詞用上古語音亦無法解釋,當為遠古西亞移民在古楚語中的孑遺。

定西,習慣上稱為“隴中”,隴中是個地域概念,大體指渭河上游及洮河中下游流域。

歷史上,這一地區是華夏民族先祖華胥氏、伏羲氏、軒轅氏、神農氏部落集團的發祥之地,因而也是古代各民族展示其不同文化的舞臺。公元前3000――5000年,這一地區處於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期。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尤其是辛店、寺窪文化均為華夏、羌氐、夷狄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產物。夏末商初,乃至唐中葉以下,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均與隴中關係密切。所以,定西方言就是在漢語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各民族語言相互滲透、嬗變、傳承而形成的“一地之言”。

由於歷史的消蝕作用,定西方言中的外來語大多面目模糊,難以分辯,其語源更難確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今試拈數例,並略作考釋。

一掛:方言義為“全部、所有“;

胡度:方言義為“非常、確實”。

以上二例為土族語言羼入定西漢語方言者。

"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文 丨張仲強

方言外來語是指某一民族語言融入另一民族語言,併成為另一民族語言的一部分。這種語詞,在語言學中稱為“外來語”。

外來語的發生,由來久遠。如屈原《離騷》中離騷一詞,據岺仲勉先生考證,為古突厥語“禁錮、斷送”之意。楚方言引伸為“愁牢”。而屈原字靈均,“靈”即為“靈子”,為古突厥語“的確,十分相象”之意。古楚語引伸為“預言、經驗”,進而引伸為“巫”。靈均即巫者。楚地古為三苗處居,而三苗為多種古代民族通稱。有學者認為,其中一部分即為來自西亞的突厥塗蘭人,離騷一詞用上古語音亦無法解釋,當為遠古西亞移民在古楚語中的孑遺。

定西,習慣上稱為“隴中”,隴中是個地域概念,大體指渭河上游及洮河中下游流域。

歷史上,這一地區是華夏民族先祖華胥氏、伏羲氏、軒轅氏、神農氏部落集團的發祥之地,因而也是古代各民族展示其不同文化的舞臺。公元前3000――5000年,這一地區處於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期。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尤其是辛店、寺窪文化均為華夏、羌氐、夷狄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產物。夏末商初,乃至唐中葉以下,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均與隴中關係密切。所以,定西方言就是在漢語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各民族語言相互滲透、嬗變、傳承而形成的“一地之言”。

由於歷史的消蝕作用,定西方言中的外來語大多面目模糊,難以分辯,其語源更難確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今試拈數例,並略作考釋。

一掛:方言義為“全部、所有“;

胡度:方言義為“非常、確實”。

以上二例為土族語言羼入定西漢語方言者。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土族是明代在甘青地區河湟流域發展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歷史文獻稱其為“土達”、“土民”、“土人”、“霍爾”。其族源主要有吐谷渾說和蒙古人為主說。

今考,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現今分佈在青海地區的土族,普遍自稱“蒙古爾昆”,“察罕蒙古爾”等,說明土族與蒙古族在歷史上具有內在的淵源關係。這在歷史文獻中也可得到印證。清康熙《岷州志》錄明人王雲鳳《重修學官記》:“其在前元降者為土民。”藏文史籍《佑寧寺志》:“從前,大地梵天江格爾汗(即成吉思汗)的大臣格勒帶領部屬來到這裡,現在的霍爾多為他們的後裔。”

土族先民在進入包括隴中在內的甘寧青漢族聚居區之後,受到漢文化的巨大影響,產生互相融合的現象。《秦邊紀略·河州衛》條載:“其先世夷人,居中土已久,服食男女與中國無別,且與漢人聯姻。與漢人言,則操漢人音,又能通羌夷語。”

綜上可知,在定西漢語方言中,保留有土族語詞,乃是歷史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只是年代久遠,其語源已被人們所忘卻。

羅嗦:初始義指雨後泥濘難行,定西方言引伸為說話做事拖泥帶水。

察利:乾脆利落之意。

喇忽:疏忽,不經意。

拖勒勒:形容衣冠不整之貌。

以上數例源自滿族語。

"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文 丨張仲強

方言外來語是指某一民族語言融入另一民族語言,併成為另一民族語言的一部分。這種語詞,在語言學中稱為“外來語”。

外來語的發生,由來久遠。如屈原《離騷》中離騷一詞,據岺仲勉先生考證,為古突厥語“禁錮、斷送”之意。楚方言引伸為“愁牢”。而屈原字靈均,“靈”即為“靈子”,為古突厥語“的確,十分相象”之意。古楚語引伸為“預言、經驗”,進而引伸為“巫”。靈均即巫者。楚地古為三苗處居,而三苗為多種古代民族通稱。有學者認為,其中一部分即為來自西亞的突厥塗蘭人,離騷一詞用上古語音亦無法解釋,當為遠古西亞移民在古楚語中的孑遺。

定西,習慣上稱為“隴中”,隴中是個地域概念,大體指渭河上游及洮河中下游流域。

歷史上,這一地區是華夏民族先祖華胥氏、伏羲氏、軒轅氏、神農氏部落集團的發祥之地,因而也是古代各民族展示其不同文化的舞臺。公元前3000――5000年,這一地區處於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期。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尤其是辛店、寺窪文化均為華夏、羌氐、夷狄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產物。夏末商初,乃至唐中葉以下,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均與隴中關係密切。所以,定西方言就是在漢語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各民族語言相互滲透、嬗變、傳承而形成的“一地之言”。

由於歷史的消蝕作用,定西方言中的外來語大多面目模糊,難以分辯,其語源更難確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今試拈數例,並略作考釋。

一掛:方言義為“全部、所有“;

胡度:方言義為“非常、確實”。

以上二例為土族語言羼入定西漢語方言者。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土族是明代在甘青地區河湟流域發展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歷史文獻稱其為“土達”、“土民”、“土人”、“霍爾”。其族源主要有吐谷渾說和蒙古人為主說。

今考,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現今分佈在青海地區的土族,普遍自稱“蒙古爾昆”,“察罕蒙古爾”等,說明土族與蒙古族在歷史上具有內在的淵源關係。這在歷史文獻中也可得到印證。清康熙《岷州志》錄明人王雲鳳《重修學官記》:“其在前元降者為土民。”藏文史籍《佑寧寺志》:“從前,大地梵天江格爾汗(即成吉思汗)的大臣格勒帶領部屬來到這裡,現在的霍爾多為他們的後裔。”

土族先民在進入包括隴中在內的甘寧青漢族聚居區之後,受到漢文化的巨大影響,產生互相融合的現象。《秦邊紀略·河州衛》條載:“其先世夷人,居中土已久,服食男女與中國無別,且與漢人聯姻。與漢人言,則操漢人音,又能通羌夷語。”

綜上可知,在定西漢語方言中,保留有土族語詞,乃是歷史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只是年代久遠,其語源已被人們所忘卻。

羅嗦:初始義指雨後泥濘難行,定西方言引伸為說話做事拖泥帶水。

察利:乾脆利落之意。

喇忽:疏忽,不經意。

拖勒勒:形容衣冠不整之貌。

以上數例源自滿族語。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滿族前身為女真族。公元1127後,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滅北宋,秦隴地區成為金與南宋軍事抗衡的前線,隨後秦隴地區所屬今甘肅涇河、渭河、洮河流域為金所佔據,即有女真人徙居於此。滿族大規模移居隴中,是在清朝初年。順治元年,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率滿洲八旗及吳三桂降部進駐甘肅,次年,陝甘總督孟喬芳進佔西寧,隨之,大批滿族官兵進入甘寧青地區。為防止民族同化,清軍在駐地圈地築城,供官兵和家屬居住,稱為“滿城。”乾隆時,詔令駐防八旗永久定居駐地,於是,駐軍及其家屬也就成了駐地永久居民。至清中葉,漢文化已成為駐地滿人中的主流文化。從嘉靖年間開始,除官場公務活動外,在日常交往中已形成滿漢語混雜,而以漢語為主的局面。許多滿族日常用語便進入當地漢語方言。

歹:定西方言義為“狠毒,做事不計後果”,源自蒙古語。

"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文 丨張仲強

方言外來語是指某一民族語言融入另一民族語言,併成為另一民族語言的一部分。這種語詞,在語言學中稱為“外來語”。

外來語的發生,由來久遠。如屈原《離騷》中離騷一詞,據岺仲勉先生考證,為古突厥語“禁錮、斷送”之意。楚方言引伸為“愁牢”。而屈原字靈均,“靈”即為“靈子”,為古突厥語“的確,十分相象”之意。古楚語引伸為“預言、經驗”,進而引伸為“巫”。靈均即巫者。楚地古為三苗處居,而三苗為多種古代民族通稱。有學者認為,其中一部分即為來自西亞的突厥塗蘭人,離騷一詞用上古語音亦無法解釋,當為遠古西亞移民在古楚語中的孑遺。

定西,習慣上稱為“隴中”,隴中是個地域概念,大體指渭河上游及洮河中下游流域。

歷史上,這一地區是華夏民族先祖華胥氏、伏羲氏、軒轅氏、神農氏部落集團的發祥之地,因而也是古代各民族展示其不同文化的舞臺。公元前3000――5000年,這一地區處於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期。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尤其是辛店、寺窪文化均為華夏、羌氐、夷狄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產物。夏末商初,乃至唐中葉以下,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均與隴中關係密切。所以,定西方言就是在漢語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各民族語言相互滲透、嬗變、傳承而形成的“一地之言”。

由於歷史的消蝕作用,定西方言中的外來語大多面目模糊,難以分辯,其語源更難確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今試拈數例,並略作考釋。

一掛:方言義為“全部、所有“;

胡度:方言義為“非常、確實”。

以上二例為土族語言羼入定西漢語方言者。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土族是明代在甘青地區河湟流域發展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歷史文獻稱其為“土達”、“土民”、“土人”、“霍爾”。其族源主要有吐谷渾說和蒙古人為主說。

今考,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現今分佈在青海地區的土族,普遍自稱“蒙古爾昆”,“察罕蒙古爾”等,說明土族與蒙古族在歷史上具有內在的淵源關係。這在歷史文獻中也可得到印證。清康熙《岷州志》錄明人王雲鳳《重修學官記》:“其在前元降者為土民。”藏文史籍《佑寧寺志》:“從前,大地梵天江格爾汗(即成吉思汗)的大臣格勒帶領部屬來到這裡,現在的霍爾多為他們的後裔。”

土族先民在進入包括隴中在內的甘寧青漢族聚居區之後,受到漢文化的巨大影響,產生互相融合的現象。《秦邊紀略·河州衛》條載:“其先世夷人,居中土已久,服食男女與中國無別,且與漢人聯姻。與漢人言,則操漢人音,又能通羌夷語。”

綜上可知,在定西漢語方言中,保留有土族語詞,乃是歷史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只是年代久遠,其語源已被人們所忘卻。

羅嗦:初始義指雨後泥濘難行,定西方言引伸為說話做事拖泥帶水。

察利:乾脆利落之意。

喇忽:疏忽,不經意。

拖勒勒:形容衣冠不整之貌。

以上數例源自滿族語。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滿族前身為女真族。公元1127後,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滅北宋,秦隴地區成為金與南宋軍事抗衡的前線,隨後秦隴地區所屬今甘肅涇河、渭河、洮河流域為金所佔據,即有女真人徙居於此。滿族大規模移居隴中,是在清朝初年。順治元年,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率滿洲八旗及吳三桂降部進駐甘肅,次年,陝甘總督孟喬芳進佔西寧,隨之,大批滿族官兵進入甘寧青地區。為防止民族同化,清軍在駐地圈地築城,供官兵和家屬居住,稱為“滿城。”乾隆時,詔令駐防八旗永久定居駐地,於是,駐軍及其家屬也就成了駐地永久居民。至清中葉,漢文化已成為駐地滿人中的主流文化。從嘉靖年間開始,除官場公務活動外,在日常交往中已形成滿漢語混雜,而以漢語為主的局面。許多滿族日常用語便進入當地漢語方言。

歹:定西方言義為“狠毒,做事不計後果”,源自蒙古語。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蒙古族在進入隴中一帶始於元太宗窩闊臺。窩闊臺繼汗位後,命次子闊端規復河隴地區,公元1215年,闊端兵臨鞏昌城下, 金朝鞏昌便宜總帥汪世顯率眾歸附,秦鞏廿餘州歸於蒙元。次年,闊端進兵熙河(今臨洮、臨夏),臨洮吐蕃首領趙阿哥潘降元,蒙古族移民亦隨軍事佔領而進入隴中地區。如《元史·大德七年》:“蒙古軍在山東、河南者,往戌甘肅,跋涉萬里,裝囊鞍馬之資,皆其自辦,每行必鬻田產,甚則賣妻子”。蒙古人遷入後,語言交融在所難免,清趙翼《廿史劄記》:“且元制本聽漢人學習蒙古語,惟其通習,故漢人多以蒙古語為名,一時風會使然也。”

"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文 丨張仲強

方言外來語是指某一民族語言融入另一民族語言,併成為另一民族語言的一部分。這種語詞,在語言學中稱為“外來語”。

外來語的發生,由來久遠。如屈原《離騷》中離騷一詞,據岺仲勉先生考證,為古突厥語“禁錮、斷送”之意。楚方言引伸為“愁牢”。而屈原字靈均,“靈”即為“靈子”,為古突厥語“的確,十分相象”之意。古楚語引伸為“預言、經驗”,進而引伸為“巫”。靈均即巫者。楚地古為三苗處居,而三苗為多種古代民族通稱。有學者認為,其中一部分即為來自西亞的突厥塗蘭人,離騷一詞用上古語音亦無法解釋,當為遠古西亞移民在古楚語中的孑遺。

定西,習慣上稱為“隴中”,隴中是個地域概念,大體指渭河上游及洮河中下游流域。

歷史上,這一地區是華夏民族先祖華胥氏、伏羲氏、軒轅氏、神農氏部落集團的發祥之地,因而也是古代各民族展示其不同文化的舞臺。公元前3000――5000年,這一地區處於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期。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尤其是辛店、寺窪文化均為華夏、羌氐、夷狄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產物。夏末商初,乃至唐中葉以下,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均與隴中關係密切。所以,定西方言就是在漢語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各民族語言相互滲透、嬗變、傳承而形成的“一地之言”。

由於歷史的消蝕作用,定西方言中的外來語大多面目模糊,難以分辯,其語源更難確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今試拈數例,並略作考釋。

一掛:方言義為“全部、所有“;

胡度:方言義為“非常、確實”。

以上二例為土族語言羼入定西漢語方言者。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土族是明代在甘青地區河湟流域發展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歷史文獻稱其為“土達”、“土民”、“土人”、“霍爾”。其族源主要有吐谷渾說和蒙古人為主說。

今考,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現今分佈在青海地區的土族,普遍自稱“蒙古爾昆”,“察罕蒙古爾”等,說明土族與蒙古族在歷史上具有內在的淵源關係。這在歷史文獻中也可得到印證。清康熙《岷州志》錄明人王雲鳳《重修學官記》:“其在前元降者為土民。”藏文史籍《佑寧寺志》:“從前,大地梵天江格爾汗(即成吉思汗)的大臣格勒帶領部屬來到這裡,現在的霍爾多為他們的後裔。”

土族先民在進入包括隴中在內的甘寧青漢族聚居區之後,受到漢文化的巨大影響,產生互相融合的現象。《秦邊紀略·河州衛》條載:“其先世夷人,居中土已久,服食男女與中國無別,且與漢人聯姻。與漢人言,則操漢人音,又能通羌夷語。”

綜上可知,在定西漢語方言中,保留有土族語詞,乃是歷史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只是年代久遠,其語源已被人們所忘卻。

羅嗦:初始義指雨後泥濘難行,定西方言引伸為說話做事拖泥帶水。

察利:乾脆利落之意。

喇忽:疏忽,不經意。

拖勒勒:形容衣冠不整之貌。

以上數例源自滿族語。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滿族前身為女真族。公元1127後,由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滅北宋,秦隴地區成為金與南宋軍事抗衡的前線,隨後秦隴地區所屬今甘肅涇河、渭河、洮河流域為金所佔據,即有女真人徙居於此。滿族大規模移居隴中,是在清朝初年。順治元年,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率滿洲八旗及吳三桂降部進駐甘肅,次年,陝甘總督孟喬芳進佔西寧,隨之,大批滿族官兵進入甘寧青地區。為防止民族同化,清軍在駐地圈地築城,供官兵和家屬居住,稱為“滿城。”乾隆時,詔令駐防八旗永久定居駐地,於是,駐軍及其家屬也就成了駐地永久居民。至清中葉,漢文化已成為駐地滿人中的主流文化。從嘉靖年間開始,除官場公務活動外,在日常交往中已形成滿漢語混雜,而以漢語為主的局面。許多滿族日常用語便進入當地漢語方言。

歹:定西方言義為“狠毒,做事不計後果”,源自蒙古語。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蒙古族在進入隴中一帶始於元太宗窩闊臺。窩闊臺繼汗位後,命次子闊端規復河隴地區,公元1215年,闊端兵臨鞏昌城下, 金朝鞏昌便宜總帥汪世顯率眾歸附,秦鞏廿餘州歸於蒙元。次年,闊端進兵熙河(今臨洮、臨夏),臨洮吐蕃首領趙阿哥潘降元,蒙古族移民亦隨軍事佔領而進入隴中地區。如《元史·大德七年》:“蒙古軍在山東、河南者,往戌甘肅,跋涉萬里,裝囊鞍馬之資,皆其自辦,每行必鬻田產,甚則賣妻子”。蒙古人遷入後,語言交融在所難免,清趙翼《廿史劄記》:“且元制本聽漢人學習蒙古語,惟其通習,故漢人多以蒙古語為名,一時風會使然也。”

定西方言外來語和古代民族交融

拉扎:西番語,山神之義。有按漢語解釋為“豐收後將莊稼拉扎堆放”,乃是望文生義。

西番,或稱西羌,為古代甘青地區許多族群形成的共同體通稱,其族源是學術界尚在探討的問題。明正德初年,蒙古部酋亦不剌襲青海,世居青海的西番被迫東遷,其一部分進入熙(臨洮)、河(臨夏)、洮(臨潭)、岷(岷縣)四州。嘉靖八年,亦不剌攻略洮岷,番族又被迫向鞏昌(隴西)、渭源徙移,並融入當地主體民族。如今,在渭源、臨洮已見不到“番子”了,但他們的部分習俗、信仰也頑強地保存下來。現今渭源、臨洮一帶仍保留有“過拉扎節”和“打西番婆”的民俗活動,渭源尚有地名“西番溝”。

麻什:為定西民間一種麵食名稱,源自元代回回語“禿禿麻什”。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回回食品》一節:“禿禿麻什,如水滑面和圓小彈,劑冷水浸於掌按作小薄餅兒,下鍋煮熟,撈出過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元代至今已八百年,而在定西一帶,“麻什”的製作及食法卻無大的變化,其名稱亦保留至今,民俗及方言傳承的穩定性可見一斑。

麻答:為契丹語,原意為部族私人武裝名稱,因不守軍紀,擾民甚烈,民甚畏之。定西方言借其凶暴義,引伸為“難以對付。”

洛鞮:古代匈奴語,一種靴子的名稱。匈奴語已消亡,而這一詞語至今仍保留在岷縣方言中,成為了古代外來語的活化石。

另外,《岷縣方言》中輯錄有顯系外來語,但語源暫無考者六十多條,今摘錄數條,以就教於方家。

骷材、吒毛兒、歇乃爾、哈完、該布、薩姆兒、普絲兒。

2015年2月1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