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上線聚合打車模式,美團打車如何應對?

根據媒體消息顯示,滴滴將上線聚合打車模式,並且已經開始在一些城市進行試運營,這個模式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行業平臺的優勢,來深度挖掘業務的運營深度,同時也是為了提升平臺的運力,更好地為用戶進行服務。特別是現在的監管愈發嚴格,私家車運營標準逐漸提升,平臺採用聚合模式就是最好的選擇。

美團打車就是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來進行產品運作,而這也是美團最保險的一種做法。王興不缺大平臺, 不缺流量,缺的是服務用戶的私家車,所以美團打車上線了聚合模式。而滴滴本來就佔據了不少市場份額,現在上線聚合模式會對美團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滴滴模仿美團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滴滴的困局

滴滴做了多年的網約車,先後拿下了快的和優步中國,成為最具實力的國內網約車品牌產品。但是,隨著市場發展遭遇瓶頸,行業規範化提上日程,滴滴也不再是野蠻生長,運營能力的缺乏和日益增長的成本本就壓力比較大,同時還要面對易到、神州專車、首汽、曹操專車、嘀嗒等多個平臺的競爭,這兩年又有哈羅出行、美團、高德等幾個實力平臺進入市場,使得滴滴腹背受敵。

從2016年7月開始,全國各地開始陸續推出了網約車新政策,後來還對網約車的車齡進行了規範化管理,司機需要通過考試並獲得網約車牌照才能在平臺從事網約車服務。這樣一來,滴滴損失了不少的私家車,平臺運力也有所減少。特別是近幾年,在滴滴逐漸提升訂單佣金抽取比例、降低司機端補貼後,引發了司機們的不滿,有的司機是轉投其他平臺,有的則是乾脆就放棄做網約車了。

去年滴滴損失了最掙錢的順風車業務,同時還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來搭建客服審核團隊,此外再加上對於司乘兩端的補貼運營投入,使得滴滴虧損超過107億元,而在近一年多來滴滴一直都沒有新的資金進來,它連年的虧損真的還能堅持下去?一旦資金鍊出現問題的話,滴滴很可能遭遇巨大危機。

在出行領域,滴滴推出了青桔單車,還拿下了小藍單車獲得不少城市的運營權,此外其還投資了不少行業上下游的企業。可是,一方面這些投資收益回報率並不明朗,另一方面其在行業產品的創新上並沒有保持足夠的持續性,這就導致其的生存環境遭遇挑戰,競爭力也會下降,而不得不出手向友商學習。

聚合打車模式的利弊

滴滴目前將會在第一階段與“秒走打車”合作,而根據媒體爆料在之後滴滴還會加入其他的打車平臺,平臺抽成比例在10%左右,與美團是一樣的。其實,類似於阿里、騰訊、高德這樣的大流量平臺,也可以採取聚合打車模式。只不過像是美團和滴滴這樣的平臺,垂直行業屬性更強,再加上其品牌影響力,因此做聚合打車平臺,才不會被用戶反感。

聚合打車平臺可以幫助美團進行流量轉化,在平臺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服務升級,當然這也與美團打車當前的業務佈局並不廣泛有關。在2017年,美團剛開始做網約車業務試運營的時候,其在南京便是採用了自營模式。後來,進行全國性業務拓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是來自行業競爭者的壓力;一方面是成本太高,美團不願意花錢去砸市場。因此,採用聚合打車模式,不僅可以將行業資源進行更好的利用,還能把平臺那些流量進行變現,提升平臺運作效率。

可是採用聚合模式的話,多品牌入駐,就會導致平臺的品牌價值降低,平臺產品的功能化就會被弱化。試想一下,抽成平臺多了一個,就會延長交易流程鏈條,這些成本最終會不會增加到用戶那裡去?而多平臺運作是否會產生更復雜的監管步驟,增加管理難度?這些問題都需要去考量和評判。

被模仿的美團怎麼應對?

美團雖然有很多的流量,可是在網約車平臺的運作上並不具備優勢,特別是針對滴滴這樣多年運作的行業性平臺,更是難以在市場和資金上與其進行抗衡。無奈之下,美團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採用聚合打車模式,也是為了先一步提升平臺盈利能力。可是,滴滴也採取聚合打車模式,這樣將會使得美團沒有任何的運作優勢。

從模式來看,聚合打車對於美團也是有利有弊,但其本身就具有被模仿的屬性。美團的優勢是大平臺的服務聚合性能,只要按照南京的運作模式慢慢推廣,而不是急在一時,就可以在循序推進市場的過程中去實現盈利,這是滴滴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美團還需要在產品精細化運作、運營監管以及項目創新上下大功夫,才有可能將網約車業務做好。

筆者認為滴滴上線聚合打車模式後很可能為其他的大流量平臺提供運作方向,未來很可能還有更多的平臺採用聚合打車模式。而平臺之間的合作必然會大於競爭,這也是未來的大趨勢,這種情況是不可能避免的。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