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丹江 丹鳳 我在宮裡做廚師 建築 晒丹鳳 2019-08-24
"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裡,舊時的黃巷子全段用長約一米、寬約三十公分的青石條與河石混合鋪就,呈北高南低之勢。在南段的北端連上五、六級臺階就可進入老縣城正街。本人雖然無法判斷黃巷子始建於哪個年代,但從已在滄桑歲月中磨去了稜角的石條表面分析,就能使人推想到它的建築年代應早於船幫會館。天晴時,黃巷子為居住在兩旁的人們提供出行的通途,下雨天,它又搖身一變成為巷口附近的老街和沿巷住戶的露天排水渠。

半個世紀前,每到夏收之際,當大伯大嬸們肩上擔著或身上揹著沉甸甸的麥捆子在黃巷子與我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一股濃烈的汗腥味夾裹著清淡的麥香迅速地捲入了我的心田。那汗腥味雖然刺鼻難聞,但我心裡明白,正是這濃烈的汗腥味才孕育出清淡的麥香。只是那汗腥味兒天天縈繞著我,而麥香卻被風帶走的時間太久,返回的路程竟然如此的艱難與遙遠,讓人們似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日日翹首張望。從大伯大嬸們汗流浹背、被麥捆子壓得彎曲的身影裡我親眼目睹了做一個莊稼人是多麼的不易與艱辛,但從他們流淌著汗珠子的眉宇間卻又看到了他們收穫後地喜悅表情。是啊,辛勤地付出終於有了豐厚地回報,怎能不讓人為之欣喜。而此刻的我也沉浸在滿心的期待與盼望之中,因為又將吃上香噴噴的白麵饃了。儘管上一次吃白麵饃還是在春節的時候,雖已過去半年之久,但那白麵饃獨有的幽香與淡甜仍然使我回味無窮。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裡,舊時的黃巷子全段用長約一米、寬約三十公分的青石條與河石混合鋪就,呈北高南低之勢。在南段的北端連上五、六級臺階就可進入老縣城正街。本人雖然無法判斷黃巷子始建於哪個年代,但從已在滄桑歲月中磨去了稜角的石條表面分析,就能使人推想到它的建築年代應早於船幫會館。天晴時,黃巷子為居住在兩旁的人們提供出行的通途,下雨天,它又搖身一變成為巷口附近的老街和沿巷住戶的露天排水渠。

半個世紀前,每到夏收之際,當大伯大嬸們肩上擔著或身上揹著沉甸甸的麥捆子在黃巷子與我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一股濃烈的汗腥味夾裹著清淡的麥香迅速地捲入了我的心田。那汗腥味雖然刺鼻難聞,但我心裡明白,正是這濃烈的汗腥味才孕育出清淡的麥香。只是那汗腥味兒天天縈繞著我,而麥香卻被風帶走的時間太久,返回的路程竟然如此的艱難與遙遠,讓人們似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日日翹首張望。從大伯大嬸們汗流浹背、被麥捆子壓得彎曲的身影裡我親眼目睹了做一個莊稼人是多麼的不易與艱辛,但從他們流淌著汗珠子的眉宇間卻又看到了他們收穫後地喜悅表情。是啊,辛勤地付出終於有了豐厚地回報,怎能不讓人為之欣喜。而此刻的我也沉浸在滿心的期待與盼望之中,因為又將吃上香噴噴的白麵饃了。儘管上一次吃白麵饃還是在春節的時候,雖已過去半年之久,但那白麵饃獨有的幽香與淡甜仍然使我回味無窮。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如若狂風暴雨來襲,黃巷子瞬間變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小水龍,一路咆哮著直奔丹江。此刻,我和小夥伴們等不得白雨下盡,便急不可待地來到黃巷子,一個個光著腳片子踩進黃泥水裡,有的玩漂紙船,有的堵小潭嬉耍水打漩。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整個計劃的核心,我們的真實想法是等水退去後便開始心中渴望已久地拾麻錢兒行動。

其實,能有如此耐人回味的美好時光真的要感謝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甚至有些大人們也在其中。由於他們在平日裡與人交談時,但凡遇到說話不靠譜的人或者討厭某人時,總會說:“去,去去!閒得沒事做了到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去!少在這兒加熱鬧惹人煩。” 聽他們說得次數多了, 我心中便有了疑問,黃巷子是我上學、進街的必經之路,哪一塊石條長,哪一塊石條窄,哪個地方有坑,我都熟記於心,既便是在漆黑的夜晚看完電影后我也能大踏步一跤不跌地回到家中。然而,咋就不知道黃巷子拾麻錢的故事呢?終於有一天我懷著迫切的心情討教了一位大伯,於是就有了下面的這段令人終生難以忘懷的故事……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裡,舊時的黃巷子全段用長約一米、寬約三十公分的青石條與河石混合鋪就,呈北高南低之勢。在南段的北端連上五、六級臺階就可進入老縣城正街。本人雖然無法判斷黃巷子始建於哪個年代,但從已在滄桑歲月中磨去了稜角的石條表面分析,就能使人推想到它的建築年代應早於船幫會館。天晴時,黃巷子為居住在兩旁的人們提供出行的通途,下雨天,它又搖身一變成為巷口附近的老街和沿巷住戶的露天排水渠。

半個世紀前,每到夏收之際,當大伯大嬸們肩上擔著或身上揹著沉甸甸的麥捆子在黃巷子與我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一股濃烈的汗腥味夾裹著清淡的麥香迅速地捲入了我的心田。那汗腥味雖然刺鼻難聞,但我心裡明白,正是這濃烈的汗腥味才孕育出清淡的麥香。只是那汗腥味兒天天縈繞著我,而麥香卻被風帶走的時間太久,返回的路程竟然如此的艱難與遙遠,讓人們似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日日翹首張望。從大伯大嬸們汗流浹背、被麥捆子壓得彎曲的身影裡我親眼目睹了做一個莊稼人是多麼的不易與艱辛,但從他們流淌著汗珠子的眉宇間卻又看到了他們收穫後地喜悅表情。是啊,辛勤地付出終於有了豐厚地回報,怎能不讓人為之欣喜。而此刻的我也沉浸在滿心的期待與盼望之中,因為又將吃上香噴噴的白麵饃了。儘管上一次吃白麵饃還是在春節的時候,雖已過去半年之久,但那白麵饃獨有的幽香與淡甜仍然使我回味無窮。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如若狂風暴雨來襲,黃巷子瞬間變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小水龍,一路咆哮著直奔丹江。此刻,我和小夥伴們等不得白雨下盡,便急不可待地來到黃巷子,一個個光著腳片子踩進黃泥水裡,有的玩漂紙船,有的堵小潭嬉耍水打漩。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整個計劃的核心,我們的真實想法是等水退去後便開始心中渴望已久地拾麻錢兒行動。

其實,能有如此耐人回味的美好時光真的要感謝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甚至有些大人們也在其中。由於他們在平日裡與人交談時,但凡遇到說話不靠譜的人或者討厭某人時,總會說:“去,去去!閒得沒事做了到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去!少在這兒加熱鬧惹人煩。” 聽他們說得次數多了, 我心中便有了疑問,黃巷子是我上學、進街的必經之路,哪一塊石條長,哪一塊石條窄,哪個地方有坑,我都熟記於心,既便是在漆黑的夜晚看完電影后我也能大踏步一跤不跌地回到家中。然而,咋就不知道黃巷子拾麻錢的故事呢?終於有一天我懷著迫切的心情討教了一位大伯,於是就有了下面的這段令人終生難以忘懷的故事……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遠在清朝時期,黃巷子地處龍駒寨(丹鳳舊城)繁華地段,街面上商鋪林立,從湖北、河南、關中、渭南等地來的客商皆彙集於此釆購他們所需的貨物。而本土的鄉親們有的做針織百貨生意;有的做食鹽燒碘生意;還有的做桐油土漆生意。總之各行各業皆有人做,且家家生意紅火,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打烊已是掌燈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夥計們急匆匆地打掃完衛生,將垃圾傾倒在黃巷子之後就閉門謝客了。而白天店家或客戶不注意掉落在地的麻錢兒此刻也混在垃圾裡被一同倒進了黃巷子。當雨水來臨時,垃圾被洪水沖走,但麻錢身重,被衝到黃巷子下段便卡在石縫間被泥沙掩埋。這樣年復一年,日積月累,黃巷子石縫的麻錢越聚越多,終於被人發現,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枚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於是就誕生了“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兒”的傳奇故事。

隨著雷聲地漸行漸遠,黃巷子的紅泥水也由初始地滾滾波濤變得宛如蛇身一般的細流時,那些平日裡堆積在石條縫隙的垃圾已被洪水沖刷得沒了蹤影,剩下的便是裸露在外的瓷碗碎片,玻璃渣。當然,這些東西根本無法吸引我和小夥伴們的眼球,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尋找麻錢兒。雖然在我們之前,遺落在黃巷子的麻錢兒已被人無數次地搜尋檢拾,待到我們檢拾時已所剩無幾,但我們追尋它的信心仍然十足,決不言棄。儘管小麻錢隱藏在流水的石縫間難以發現,但這絲毫都動搖不了我們的堅強意志。

小夥伴們會沿著石縫一條一條地尋找,整個過程既要認真又要有耐心,只要它露出一小段身影,就會被我們似偵察兵一般敏銳的眼光及時地發現。小夥伴們手中準備的鐵絲此時已變為挖寶的利器,只見一隻手捏著麻錢兒,另一隻手用它快速地劃去埋在麻錢兒身上的泥沙,等不得泥沙劃盡,就用手將麻錢兒從石縫中提了出來。由於心情過於迫切,已等不得細看一眼,便急忙找一個澀石頭在上面磨了起來,小手不停地來回搓動,附著在麻錢兒身上的銅鏽便一層層脫去,當一枚金光燦亮的黃銅麻錢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時,大夥激動得小心臟都要跳出來,真的比考試得了一百分還要高興,因為從此有了在別人面前炫耀的資本:“ 看,這是在我家門前黃巷子拾的麻錢兒,上面還鑄著‘啥啥通寶’呢!” (由於當時不認識乾隆二字,但通寶二字的份量就足夠我們炫耀了) 當小麻錢兒為我們招來了外村夥伴羨慕的目光時,一副得意洋洋地表情便掛上了我們的眉稍。

小麻錢不但在精神上為我們帶來了歡樂,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當小夥伴們有所需求時,就把攢下的幾個麻錢拿到收購站換回幾分或一角錢,用它為我們買來甜脆可口的夏令水果或者其它學習用品。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裡,舊時的黃巷子全段用長約一米、寬約三十公分的青石條與河石混合鋪就,呈北高南低之勢。在南段的北端連上五、六級臺階就可進入老縣城正街。本人雖然無法判斷黃巷子始建於哪個年代,但從已在滄桑歲月中磨去了稜角的石條表面分析,就能使人推想到它的建築年代應早於船幫會館。天晴時,黃巷子為居住在兩旁的人們提供出行的通途,下雨天,它又搖身一變成為巷口附近的老街和沿巷住戶的露天排水渠。

半個世紀前,每到夏收之際,當大伯大嬸們肩上擔著或身上揹著沉甸甸的麥捆子在黃巷子與我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一股濃烈的汗腥味夾裹著清淡的麥香迅速地捲入了我的心田。那汗腥味雖然刺鼻難聞,但我心裡明白,正是這濃烈的汗腥味才孕育出清淡的麥香。只是那汗腥味兒天天縈繞著我,而麥香卻被風帶走的時間太久,返回的路程竟然如此的艱難與遙遠,讓人們似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日日翹首張望。從大伯大嬸們汗流浹背、被麥捆子壓得彎曲的身影裡我親眼目睹了做一個莊稼人是多麼的不易與艱辛,但從他們流淌著汗珠子的眉宇間卻又看到了他們收穫後地喜悅表情。是啊,辛勤地付出終於有了豐厚地回報,怎能不讓人為之欣喜。而此刻的我也沉浸在滿心的期待與盼望之中,因為又將吃上香噴噴的白麵饃了。儘管上一次吃白麵饃還是在春節的時候,雖已過去半年之久,但那白麵饃獨有的幽香與淡甜仍然使我回味無窮。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如若狂風暴雨來襲,黃巷子瞬間變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小水龍,一路咆哮著直奔丹江。此刻,我和小夥伴們等不得白雨下盡,便急不可待地來到黃巷子,一個個光著腳片子踩進黃泥水裡,有的玩漂紙船,有的堵小潭嬉耍水打漩。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整個計劃的核心,我們的真實想法是等水退去後便開始心中渴望已久地拾麻錢兒行動。

其實,能有如此耐人回味的美好時光真的要感謝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甚至有些大人們也在其中。由於他們在平日裡與人交談時,但凡遇到說話不靠譜的人或者討厭某人時,總會說:“去,去去!閒得沒事做了到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去!少在這兒加熱鬧惹人煩。” 聽他們說得次數多了, 我心中便有了疑問,黃巷子是我上學、進街的必經之路,哪一塊石條長,哪一塊石條窄,哪個地方有坑,我都熟記於心,既便是在漆黑的夜晚看完電影后我也能大踏步一跤不跌地回到家中。然而,咋就不知道黃巷子拾麻錢的故事呢?終於有一天我懷著迫切的心情討教了一位大伯,於是就有了下面的這段令人終生難以忘懷的故事……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遠在清朝時期,黃巷子地處龍駒寨(丹鳳舊城)繁華地段,街面上商鋪林立,從湖北、河南、關中、渭南等地來的客商皆彙集於此釆購他們所需的貨物。而本土的鄉親們有的做針織百貨生意;有的做食鹽燒碘生意;還有的做桐油土漆生意。總之各行各業皆有人做,且家家生意紅火,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打烊已是掌燈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夥計們急匆匆地打掃完衛生,將垃圾傾倒在黃巷子之後就閉門謝客了。而白天店家或客戶不注意掉落在地的麻錢兒此刻也混在垃圾裡被一同倒進了黃巷子。當雨水來臨時,垃圾被洪水沖走,但麻錢身重,被衝到黃巷子下段便卡在石縫間被泥沙掩埋。這樣年復一年,日積月累,黃巷子石縫的麻錢越聚越多,終於被人發現,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枚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於是就誕生了“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兒”的傳奇故事。

隨著雷聲地漸行漸遠,黃巷子的紅泥水也由初始地滾滾波濤變得宛如蛇身一般的細流時,那些平日裡堆積在石條縫隙的垃圾已被洪水沖刷得沒了蹤影,剩下的便是裸露在外的瓷碗碎片,玻璃渣。當然,這些東西根本無法吸引我和小夥伴們的眼球,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尋找麻錢兒。雖然在我們之前,遺落在黃巷子的麻錢兒已被人無數次地搜尋檢拾,待到我們檢拾時已所剩無幾,但我們追尋它的信心仍然十足,決不言棄。儘管小麻錢隱藏在流水的石縫間難以發現,但這絲毫都動搖不了我們的堅強意志。

小夥伴們會沿著石縫一條一條地尋找,整個過程既要認真又要有耐心,只要它露出一小段身影,就會被我們似偵察兵一般敏銳的眼光及時地發現。小夥伴們手中準備的鐵絲此時已變為挖寶的利器,只見一隻手捏著麻錢兒,另一隻手用它快速地劃去埋在麻錢兒身上的泥沙,等不得泥沙劃盡,就用手將麻錢兒從石縫中提了出來。由於心情過於迫切,已等不得細看一眼,便急忙找一個澀石頭在上面磨了起來,小手不停地來回搓動,附著在麻錢兒身上的銅鏽便一層層脫去,當一枚金光燦亮的黃銅麻錢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時,大夥激動得小心臟都要跳出來,真的比考試得了一百分還要高興,因為從此有了在別人面前炫耀的資本:“ 看,這是在我家門前黃巷子拾的麻錢兒,上面還鑄著‘啥啥通寶’呢!” (由於當時不認識乾隆二字,但通寶二字的份量就足夠我們炫耀了) 當小麻錢兒為我們招來了外村夥伴羨慕的目光時,一副得意洋洋地表情便掛上了我們的眉稍。

小麻錢不但在精神上為我們帶來了歡樂,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當小夥伴們有所需求時,就把攢下的幾個麻錢拿到收購站換回幾分或一角錢,用它為我們買來甜脆可口的夏令水果或者其它學習用品。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小小的麻錢兒與黃巷子共同見證了昔日龍駒寨的繁榮昌盛,它們告訴後人這裡曾經千蹄百艇,客商雲集,為南北貨物集散地。幾十年以來我一直堅信並謹守發生在黃巷子的傳奇故事,每當有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都要領著親臨黃巷子並把那段動人的故事講給他們,讓他們瞭解我的家鄉龍駒寨的傳奇往事,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曾發生的一切,我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裡,舊時的黃巷子全段用長約一米、寬約三十公分的青石條與河石混合鋪就,呈北高南低之勢。在南段的北端連上五、六級臺階就可進入老縣城正街。本人雖然無法判斷黃巷子始建於哪個年代,但從已在滄桑歲月中磨去了稜角的石條表面分析,就能使人推想到它的建築年代應早於船幫會館。天晴時,黃巷子為居住在兩旁的人們提供出行的通途,下雨天,它又搖身一變成為巷口附近的老街和沿巷住戶的露天排水渠。

半個世紀前,每到夏收之際,當大伯大嬸們肩上擔著或身上揹著沉甸甸的麥捆子在黃巷子與我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一股濃烈的汗腥味夾裹著清淡的麥香迅速地捲入了我的心田。那汗腥味雖然刺鼻難聞,但我心裡明白,正是這濃烈的汗腥味才孕育出清淡的麥香。只是那汗腥味兒天天縈繞著我,而麥香卻被風帶走的時間太久,返回的路程竟然如此的艱難與遙遠,讓人們似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日日翹首張望。從大伯大嬸們汗流浹背、被麥捆子壓得彎曲的身影裡我親眼目睹了做一個莊稼人是多麼的不易與艱辛,但從他們流淌著汗珠子的眉宇間卻又看到了他們收穫後地喜悅表情。是啊,辛勤地付出終於有了豐厚地回報,怎能不讓人為之欣喜。而此刻的我也沉浸在滿心的期待與盼望之中,因為又將吃上香噴噴的白麵饃了。儘管上一次吃白麵饃還是在春節的時候,雖已過去半年之久,但那白麵饃獨有的幽香與淡甜仍然使我回味無窮。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如若狂風暴雨來襲,黃巷子瞬間變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小水龍,一路咆哮著直奔丹江。此刻,我和小夥伴們等不得白雨下盡,便急不可待地來到黃巷子,一個個光著腳片子踩進黃泥水裡,有的玩漂紙船,有的堵小潭嬉耍水打漩。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整個計劃的核心,我們的真實想法是等水退去後便開始心中渴望已久地拾麻錢兒行動。

其實,能有如此耐人回味的美好時光真的要感謝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甚至有些大人們也在其中。由於他們在平日裡與人交談時,但凡遇到說話不靠譜的人或者討厭某人時,總會說:“去,去去!閒得沒事做了到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去!少在這兒加熱鬧惹人煩。” 聽他們說得次數多了, 我心中便有了疑問,黃巷子是我上學、進街的必經之路,哪一塊石條長,哪一塊石條窄,哪個地方有坑,我都熟記於心,既便是在漆黑的夜晚看完電影后我也能大踏步一跤不跌地回到家中。然而,咋就不知道黃巷子拾麻錢的故事呢?終於有一天我懷著迫切的心情討教了一位大伯,於是就有了下面的這段令人終生難以忘懷的故事……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遠在清朝時期,黃巷子地處龍駒寨(丹鳳舊城)繁華地段,街面上商鋪林立,從湖北、河南、關中、渭南等地來的客商皆彙集於此釆購他們所需的貨物。而本土的鄉親們有的做針織百貨生意;有的做食鹽燒碘生意;還有的做桐油土漆生意。總之各行各業皆有人做,且家家生意紅火,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打烊已是掌燈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夥計們急匆匆地打掃完衛生,將垃圾傾倒在黃巷子之後就閉門謝客了。而白天店家或客戶不注意掉落在地的麻錢兒此刻也混在垃圾裡被一同倒進了黃巷子。當雨水來臨時,垃圾被洪水沖走,但麻錢身重,被衝到黃巷子下段便卡在石縫間被泥沙掩埋。這樣年復一年,日積月累,黃巷子石縫的麻錢越聚越多,終於被人發現,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枚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於是就誕生了“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兒”的傳奇故事。

隨著雷聲地漸行漸遠,黃巷子的紅泥水也由初始地滾滾波濤變得宛如蛇身一般的細流時,那些平日裡堆積在石條縫隙的垃圾已被洪水沖刷得沒了蹤影,剩下的便是裸露在外的瓷碗碎片,玻璃渣。當然,這些東西根本無法吸引我和小夥伴們的眼球,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尋找麻錢兒。雖然在我們之前,遺落在黃巷子的麻錢兒已被人無數次地搜尋檢拾,待到我們檢拾時已所剩無幾,但我們追尋它的信心仍然十足,決不言棄。儘管小麻錢隱藏在流水的石縫間難以發現,但這絲毫都動搖不了我們的堅強意志。

小夥伴們會沿著石縫一條一條地尋找,整個過程既要認真又要有耐心,只要它露出一小段身影,就會被我們似偵察兵一般敏銳的眼光及時地發現。小夥伴們手中準備的鐵絲此時已變為挖寶的利器,只見一隻手捏著麻錢兒,另一隻手用它快速地劃去埋在麻錢兒身上的泥沙,等不得泥沙劃盡,就用手將麻錢兒從石縫中提了出來。由於心情過於迫切,已等不得細看一眼,便急忙找一個澀石頭在上面磨了起來,小手不停地來回搓動,附著在麻錢兒身上的銅鏽便一層層脫去,當一枚金光燦亮的黃銅麻錢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時,大夥激動得小心臟都要跳出來,真的比考試得了一百分還要高興,因為從此有了在別人面前炫耀的資本:“ 看,這是在我家門前黃巷子拾的麻錢兒,上面還鑄著‘啥啥通寶’呢!” (由於當時不認識乾隆二字,但通寶二字的份量就足夠我們炫耀了) 當小麻錢兒為我們招來了外村夥伴羨慕的目光時,一副得意洋洋地表情便掛上了我們的眉稍。

小麻錢不但在精神上為我們帶來了歡樂,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當小夥伴們有所需求時,就把攢下的幾個麻錢拿到收購站換回幾分或一角錢,用它為我們買來甜脆可口的夏令水果或者其它學習用品。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小小的麻錢兒與黃巷子共同見證了昔日龍駒寨的繁榮昌盛,它們告訴後人這裡曾經千蹄百艇,客商雲集,為南北貨物集散地。幾十年以來我一直堅信並謹守發生在黃巷子的傳奇故事,每當有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都要領著親臨黃巷子並把那段動人的故事講給他們,讓他們瞭解我的家鄉龍駒寨的傳奇往事,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曾發生的一切,我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然而,最近我又一次領著朋友在黃巷子敘說拾麻錢兒的故事時,恰遇一位老鄰居和我一塊淡論起此事,從他的口中卻對拾麻錢兒的故事作出了另一種鮮為人知的詮釋:

在龍駒寨碼頭鼎盛時期,湖北老河口的縴夫們將一船一船的貨物逆丹江而上運到了龍駒寨碼頭,而從關中方向來的騾馬車隊也拉著大包小包彙集於此。碼頭的場地上貨物堆積如山,搬運工們一個個忙得沒有喘息的機會,他們既要卸貨還要裝貨。如此以來,龍駒寨街上商鋪的貨物往往不能被碼頭上的搬運工及時送入店鋪,店掌櫃的為了不耽誤生意,就自己從街上閒轉的人中叫幾個身強力壯的漢子沿黃巷子而下,去碼頭將貨物扛回,每包付幾個麻錢兒做為工錢。天常日久,那些無事可做的人便摸到了掙錢的門路,於是就有了:“閒得沒事做了去黃巷底下拾麻錢兒”之形象生動的故事。人們不難理解,這裡所說的"拾麻錢兒"其實充分地說明了在當初的歲月裡遍地是黃金,只要人勤奮捨得出力,掙錢就如同拾錢一樣容易。

黃巷子,是鑲嵌在龍駒寨老城一顆熣燦奪目的明珠,它承載了龍駒寨的繁榮與發展,為龍駒寨書寫了一篇生動感人地傳奇故事,為小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給龍駒寨人留下了永久地追思與榮耀。


"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我的家鄉丹鳳老縣城十里長街,有三條著名的巷子,它們自東向西分別是:板橋巷、菩薩廟巷(又稱柏樹巷)和黃巷子。

這三條巷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在往昔的歲月裡除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之外,還為縣城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昔日裡由黃巷子所書寫的一個小篇章。

黃巷子,位於丹江北岸,縣城西段丹江村。分南北兩段,其寬不足一米五,全長約三百米。向西三百多米便可到達當年曾經車水馬龍的水旱碼頭——船幫會館(俗稱花廟),向東約五百米便是舊時車來人往的鹽幫會館。北段通往陡峭險峻的鳳冠山,南依源遠流長的丹江河,兩段交匯處便是往日裡繁華興盛的縣城老街。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裡,舊時的黃巷子全段用長約一米、寬約三十公分的青石條與河石混合鋪就,呈北高南低之勢。在南段的北端連上五、六級臺階就可進入老縣城正街。本人雖然無法判斷黃巷子始建於哪個年代,但從已在滄桑歲月中磨去了稜角的石條表面分析,就能使人推想到它的建築年代應早於船幫會館。天晴時,黃巷子為居住在兩旁的人們提供出行的通途,下雨天,它又搖身一變成為巷口附近的老街和沿巷住戶的露天排水渠。

半個世紀前,每到夏收之際,當大伯大嬸們肩上擔著或身上揹著沉甸甸的麥捆子在黃巷子與我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一股濃烈的汗腥味夾裹著清淡的麥香迅速地捲入了我的心田。那汗腥味雖然刺鼻難聞,但我心裡明白,正是這濃烈的汗腥味才孕育出清淡的麥香。只是那汗腥味兒天天縈繞著我,而麥香卻被風帶走的時間太久,返回的路程竟然如此的艱難與遙遠,讓人們似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日日翹首張望。從大伯大嬸們汗流浹背、被麥捆子壓得彎曲的身影裡我親眼目睹了做一個莊稼人是多麼的不易與艱辛,但從他們流淌著汗珠子的眉宇間卻又看到了他們收穫後地喜悅表情。是啊,辛勤地付出終於有了豐厚地回報,怎能不讓人為之欣喜。而此刻的我也沉浸在滿心的期待與盼望之中,因為又將吃上香噴噴的白麵饃了。儘管上一次吃白麵饃還是在春節的時候,雖已過去半年之久,但那白麵饃獨有的幽香與淡甜仍然使我回味無窮。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如若狂風暴雨來襲,黃巷子瞬間變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小水龍,一路咆哮著直奔丹江。此刻,我和小夥伴們等不得白雨下盡,便急不可待地來到黃巷子,一個個光著腳片子踩進黃泥水裡,有的玩漂紙船,有的堵小潭嬉耍水打漩。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整個計劃的核心,我們的真實想法是等水退去後便開始心中渴望已久地拾麻錢兒行動。

其實,能有如此耐人回味的美好時光真的要感謝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甚至有些大人們也在其中。由於他們在平日裡與人交談時,但凡遇到說話不靠譜的人或者討厭某人時,總會說:“去,去去!閒得沒事做了到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去!少在這兒加熱鬧惹人煩。” 聽他們說得次數多了, 我心中便有了疑問,黃巷子是我上學、進街的必經之路,哪一塊石條長,哪一塊石條窄,哪個地方有坑,我都熟記於心,既便是在漆黑的夜晚看完電影后我也能大踏步一跤不跌地回到家中。然而,咋就不知道黃巷子拾麻錢的故事呢?終於有一天我懷著迫切的心情討教了一位大伯,於是就有了下面的這段令人終生難以忘懷的故事……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遠在清朝時期,黃巷子地處龍駒寨(丹鳳舊城)繁華地段,街面上商鋪林立,從湖北、河南、關中、渭南等地來的客商皆彙集於此釆購他們所需的貨物。而本土的鄉親們有的做針織百貨生意;有的做食鹽燒碘生意;還有的做桐油土漆生意。總之各行各業皆有人做,且家家生意紅火,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打烊已是掌燈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夥計們急匆匆地打掃完衛生,將垃圾傾倒在黃巷子之後就閉門謝客了。而白天店家或客戶不注意掉落在地的麻錢兒此刻也混在垃圾裡被一同倒進了黃巷子。當雨水來臨時,垃圾被洪水沖走,但麻錢身重,被衝到黃巷子下段便卡在石縫間被泥沙掩埋。這樣年復一年,日積月累,黃巷子石縫的麻錢越聚越多,終於被人發現,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枚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於是就誕生了“黃巷子底下拾麻錢兒”的傳奇故事。

隨著雷聲地漸行漸遠,黃巷子的紅泥水也由初始地滾滾波濤變得宛如蛇身一般的細流時,那些平日裡堆積在石條縫隙的垃圾已被洪水沖刷得沒了蹤影,剩下的便是裸露在外的瓷碗碎片,玻璃渣。當然,這些東西根本無法吸引我和小夥伴們的眼球,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尋找麻錢兒。雖然在我們之前,遺落在黃巷子的麻錢兒已被人無數次地搜尋檢拾,待到我們檢拾時已所剩無幾,但我們追尋它的信心仍然十足,決不言棄。儘管小麻錢隱藏在流水的石縫間難以發現,但這絲毫都動搖不了我們的堅強意志。

小夥伴們會沿著石縫一條一條地尋找,整個過程既要認真又要有耐心,只要它露出一小段身影,就會被我們似偵察兵一般敏銳的眼光及時地發現。小夥伴們手中準備的鐵絲此時已變為挖寶的利器,只見一隻手捏著麻錢兒,另一隻手用它快速地劃去埋在麻錢兒身上的泥沙,等不得泥沙劃盡,就用手將麻錢兒從石縫中提了出來。由於心情過於迫切,已等不得細看一眼,便急忙找一個澀石頭在上面磨了起來,小手不停地來回搓動,附著在麻錢兒身上的銅鏽便一層層脫去,當一枚金光燦亮的黃銅麻錢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時,大夥激動得小心臟都要跳出來,真的比考試得了一百分還要高興,因為從此有了在別人面前炫耀的資本:“ 看,這是在我家門前黃巷子拾的麻錢兒,上面還鑄著‘啥啥通寶’呢!” (由於當時不認識乾隆二字,但通寶二字的份量就足夠我們炫耀了) 當小麻錢兒為我們招來了外村夥伴羨慕的目光時,一副得意洋洋地表情便掛上了我們的眉稍。

小麻錢不但在精神上為我們帶來了歡樂,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當小夥伴們有所需求時,就把攢下的幾個麻錢拿到收購站換回幾分或一角錢,用它為我們買來甜脆可口的夏令水果或者其它學習用品。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小小的麻錢兒與黃巷子共同見證了昔日龍駒寨的繁榮昌盛,它們告訴後人這裡曾經千蹄百艇,客商雲集,為南北貨物集散地。幾十年以來我一直堅信並謹守發生在黃巷子的傳奇故事,每當有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都要領著親臨黃巷子並把那段動人的故事講給他們,讓他們瞭解我的家鄉龍駒寨的傳奇往事,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曾發生的一切,我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然而,最近我又一次領著朋友在黃巷子敘說拾麻錢兒的故事時,恰遇一位老鄰居和我一塊淡論起此事,從他的口中卻對拾麻錢兒的故事作出了另一種鮮為人知的詮釋:

在龍駒寨碼頭鼎盛時期,湖北老河口的縴夫們將一船一船的貨物逆丹江而上運到了龍駒寨碼頭,而從關中方向來的騾馬車隊也拉著大包小包彙集於此。碼頭的場地上貨物堆積如山,搬運工們一個個忙得沒有喘息的機會,他們既要卸貨還要裝貨。如此以來,龍駒寨街上商鋪的貨物往往不能被碼頭上的搬運工及時送入店鋪,店掌櫃的為了不耽誤生意,就自己從街上閒轉的人中叫幾個身強力壯的漢子沿黃巷子而下,去碼頭將貨物扛回,每包付幾個麻錢兒做為工錢。天常日久,那些無事可做的人便摸到了掙錢的門路,於是就有了:“閒得沒事做了去黃巷底下拾麻錢兒”之形象生動的故事。人們不難理解,這裡所說的"拾麻錢兒"其實充分地說明了在當初的歲月裡遍地是黃金,只要人勤奮捨得出力,掙錢就如同拾錢一樣容易。

黃巷子,是鑲嵌在龍駒寨老城一顆熣燦奪目的明珠,它承載了龍駒寨的繁榮與發展,為龍駒寨書寫了一篇生動感人地傳奇故事,為小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給龍駒寨人留下了永久地追思與榮耀。


馮元興:“黃巷子”的故事


作者簡介:

馮元興,男,陝西丹鳳縣人,生於一九五八年,小學文化。自由職業者,為商洛棣花古鎮鄉土文化研究院會員。愛好文學、摩旅、下棋。時常寫點短文分享給朋友,不為博釆,只為抒發情感。

自二0一七年以來曾有部分作品刊登於《商洛日報》、《商山紅葉》及《今日頭條》、《寫作嘉年華》、《陝西網.商洛站》等報刋及網絡文學平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