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


"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1844年6月的一天夜裡,十幾名船員向冰島西南部的埃爾德島進發。這座小島很是偏僻,頻繁活動的火山,還造就了這裡高聳的懸崖峭壁。

次日上午,他們終於找到了一處可以登陸的地點。三個膽子大的冰島人,摸索著登上了島。那麼,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什麼呢?

埃爾德島上可沒有什麼寶藏,上面有幾萬只鰹鳥,隨處可見。在這群鰹鳥之中,眼尖的冰島人發現了兩隻不一樣的傢伙。

那是兩隻長得很像企鵝的大鳥,背上是黑色,胸前是白色,兩隻眼睛下方各有一塊白斑,翅膀短而粗,身體比例看上去不太協調,走起路來也頗為滑稽。

冰島人興高采烈地展開追捕。一大群鰹鳥受到了驚嚇,紛紛飛了起來,而那兩隻另類的傢伙似乎不會飛,它們匆忙而笨拙地向海岸跑去,如果能順利跳進海里,或許能逃脫被捕的命運。

可惜,冰島人很快逮到了它們,並將它們掐死了。慌亂之中,它們唯一的鳥蛋磕破在岩石上,蛋液流淌出來,很快被太陽晒乾了。

"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1844年6月的一天夜裡,十幾名船員向冰島西南部的埃爾德島進發。這座小島很是偏僻,頻繁活動的火山,還造就了這裡高聳的懸崖峭壁。

次日上午,他們終於找到了一處可以登陸的地點。三個膽子大的冰島人,摸索著登上了島。那麼,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什麼呢?

埃爾德島上可沒有什麼寶藏,上面有幾萬只鰹鳥,隨處可見。在這群鰹鳥之中,眼尖的冰島人發現了兩隻不一樣的傢伙。

那是兩隻長得很像企鵝的大鳥,背上是黑色,胸前是白色,兩隻眼睛下方各有一塊白斑,翅膀短而粗,身體比例看上去不太協調,走起路來也頗為滑稽。

冰島人興高采烈地展開追捕。一大群鰹鳥受到了驚嚇,紛紛飛了起來,而那兩隻另類的傢伙似乎不會飛,它們匆忙而笨拙地向海岸跑去,如果能順利跳進海里,或許能逃脫被捕的命運。

可惜,冰島人很快逮到了它們,並將它們掐死了。慌亂之中,它們唯一的鳥蛋磕破在岩石上,蛋液流淌出來,很快被太陽晒乾了。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這兩隻可憐的鳥兒名叫“大海雀”,是北半球僅有的幾種不會飛的鳥類之一,一年只產一枚蛋。它們不會做窩,產下的蛋就留在岸邊的岩石上。在人類侵擾它們的棲息地之前,大海雀數量繁多。那時候,從挪威到加拿大的紐芬蘭,從意大利到美國的佛羅里達,都能看到大海雀的身影,總的數量可能多達數百萬只。

當第一批人類來到冰島定居的時候,大海雀的厄運來臨了。由於捕殺方便、肉質鮮美,大海雀被當作美味的食物;它們的羽毛柔軟厚實,被用來填充羽絨床墊;它們的體脂含量極高,被當作燃料用來生火。人類成立了各種捕殺團隊,很快,大海雀數量驟減。埃爾德島地勢凶險,幾乎成了大海雀最後的避難所,即便如此,冰島人也沒有放過它們。

埃爾德島後來的故事,也在意料之中。那兩隻大海雀的屍首賣到了9英鎊的價格。商人買下後,又輾轉將鳥兒的內臟送往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館,雄鳥鳥皮最終的命運無人知曉,而那隻雌鳥的皮,被做成了大海雀標本,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到,冰島人捕捉的這對大海雀是世界上最後一對。可以說,這三個殘忍的冰島人,是大海雀最後的“見證者”,也是大海雀這個物種的“終結者”。換言之,1844年那次冰島捕捉行動後,“大海雀”徹底滅絕了。

提到“滅絕”一詞,我們常常想到的是恐龍和猛獁象等遠古動物,“大海雀”的滅絕卻在提醒我們,“滅絕”並不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它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人類的肆意活動就是導致生物滅絕的原因之一。

"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1844年6月的一天夜裡,十幾名船員向冰島西南部的埃爾德島進發。這座小島很是偏僻,頻繁活動的火山,還造就了這裡高聳的懸崖峭壁。

次日上午,他們終於找到了一處可以登陸的地點。三個膽子大的冰島人,摸索著登上了島。那麼,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什麼呢?

埃爾德島上可沒有什麼寶藏,上面有幾萬只鰹鳥,隨處可見。在這群鰹鳥之中,眼尖的冰島人發現了兩隻不一樣的傢伙。

那是兩隻長得很像企鵝的大鳥,背上是黑色,胸前是白色,兩隻眼睛下方各有一塊白斑,翅膀短而粗,身體比例看上去不太協調,走起路來也頗為滑稽。

冰島人興高采烈地展開追捕。一大群鰹鳥受到了驚嚇,紛紛飛了起來,而那兩隻另類的傢伙似乎不會飛,它們匆忙而笨拙地向海岸跑去,如果能順利跳進海里,或許能逃脫被捕的命運。

可惜,冰島人很快逮到了它們,並將它們掐死了。慌亂之中,它們唯一的鳥蛋磕破在岩石上,蛋液流淌出來,很快被太陽晒乾了。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這兩隻可憐的鳥兒名叫“大海雀”,是北半球僅有的幾種不會飛的鳥類之一,一年只產一枚蛋。它們不會做窩,產下的蛋就留在岸邊的岩石上。在人類侵擾它們的棲息地之前,大海雀數量繁多。那時候,從挪威到加拿大的紐芬蘭,從意大利到美國的佛羅里達,都能看到大海雀的身影,總的數量可能多達數百萬只。

當第一批人類來到冰島定居的時候,大海雀的厄運來臨了。由於捕殺方便、肉質鮮美,大海雀被當作美味的食物;它們的羽毛柔軟厚實,被用來填充羽絨床墊;它們的體脂含量極高,被當作燃料用來生火。人類成立了各種捕殺團隊,很快,大海雀數量驟減。埃爾德島地勢凶險,幾乎成了大海雀最後的避難所,即便如此,冰島人也沒有放過它們。

埃爾德島後來的故事,也在意料之中。那兩隻大海雀的屍首賣到了9英鎊的價格。商人買下後,又輾轉將鳥兒的內臟送往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館,雄鳥鳥皮最終的命運無人知曉,而那隻雌鳥的皮,被做成了大海雀標本,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到,冰島人捕捉的這對大海雀是世界上最後一對。可以說,這三個殘忍的冰島人,是大海雀最後的“見證者”,也是大海雀這個物種的“終結者”。換言之,1844年那次冰島捕捉行動後,“大海雀”徹底滅絕了。

提到“滅絕”一詞,我們常常想到的是恐龍和猛獁象等遠古動物,“大海雀”的滅絕卻在提醒我們,“滅絕”並不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它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人類的肆意活動就是導致生物滅絕的原因之一。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和大海雀一樣悲慘的生物還有許多,比如巴拿馬金蛙和渡渡鳥,都是由人類活動而滅絕的,如今它們只能出現在科普書中或博物館裡。眾多生物的迅速消亡,引發了生物學家關於“物種滅絕”的激烈討論。

在生物學界,關於滅絕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均變論”,一種是“災變論”。達爾文是“均變論”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法則會讓最能適應環境的物種生存下來,舊生命的消亡和新生命的產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滅絕是緩慢發生的,所以人們往往不能在生物滅絕時,及時發現滅絕現象。

但是,大海雀的滅亡似乎與“均變論”的觀點相悖。它顯然不是因為“物種競爭”而自然淘汰的,也不是經過“漫長的演變”而逐漸消失的,它們是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在短時間內迅速滅絕的。這種滅絕形態,我們將其稱之為“災變論”。

“災變論”的代表人物居維葉認為,從一種環境到另一種環境的轉變,比如從海洋到陸地,或是從海洋到淡水,並不像“均變論”說的那樣緩慢,而是由突然出現在地球表面的“巨大變革”所導致的。

“災變論”還指出,當大災變來臨時,往往是那些對之前環境適應良好的生物,滅絕速度會更快。例如白堊紀滅絕的恐龍,就是當時地球的霸主,但是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它們灰飛煙滅了,只有一小部分變成化石留存下來。

科學家們試圖還原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真相。在白堊紀晚期,一顆火流星自東南方向飛馳而來,就像一架失事的飛機,當它猛地撞上尤卡坦半島的時候,時速達到了7.2萬公里。無邊無際的灼熱蒸汽和碎屑,橫掃了北美大陸,沿途的一切都化為了灰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一隻加拿大的三角龍,那麼在被燒成氣體前,你大約只有兩分鐘時間可以逃命。

"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1844年6月的一天夜裡,十幾名船員向冰島西南部的埃爾德島進發。這座小島很是偏僻,頻繁活動的火山,還造就了這裡高聳的懸崖峭壁。

次日上午,他們終於找到了一處可以登陸的地點。三個膽子大的冰島人,摸索著登上了島。那麼,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什麼呢?

埃爾德島上可沒有什麼寶藏,上面有幾萬只鰹鳥,隨處可見。在這群鰹鳥之中,眼尖的冰島人發現了兩隻不一樣的傢伙。

那是兩隻長得很像企鵝的大鳥,背上是黑色,胸前是白色,兩隻眼睛下方各有一塊白斑,翅膀短而粗,身體比例看上去不太協調,走起路來也頗為滑稽。

冰島人興高采烈地展開追捕。一大群鰹鳥受到了驚嚇,紛紛飛了起來,而那兩隻另類的傢伙似乎不會飛,它們匆忙而笨拙地向海岸跑去,如果能順利跳進海里,或許能逃脫被捕的命運。

可惜,冰島人很快逮到了它們,並將它們掐死了。慌亂之中,它們唯一的鳥蛋磕破在岩石上,蛋液流淌出來,很快被太陽晒乾了。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這兩隻可憐的鳥兒名叫“大海雀”,是北半球僅有的幾種不會飛的鳥類之一,一年只產一枚蛋。它們不會做窩,產下的蛋就留在岸邊的岩石上。在人類侵擾它們的棲息地之前,大海雀數量繁多。那時候,從挪威到加拿大的紐芬蘭,從意大利到美國的佛羅里達,都能看到大海雀的身影,總的數量可能多達數百萬只。

當第一批人類來到冰島定居的時候,大海雀的厄運來臨了。由於捕殺方便、肉質鮮美,大海雀被當作美味的食物;它們的羽毛柔軟厚實,被用來填充羽絨床墊;它們的體脂含量極高,被當作燃料用來生火。人類成立了各種捕殺團隊,很快,大海雀數量驟減。埃爾德島地勢凶險,幾乎成了大海雀最後的避難所,即便如此,冰島人也沒有放過它們。

埃爾德島後來的故事,也在意料之中。那兩隻大海雀的屍首賣到了9英鎊的價格。商人買下後,又輾轉將鳥兒的內臟送往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館,雄鳥鳥皮最終的命運無人知曉,而那隻雌鳥的皮,被做成了大海雀標本,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到,冰島人捕捉的這對大海雀是世界上最後一對。可以說,這三個殘忍的冰島人,是大海雀最後的“見證者”,也是大海雀這個物種的“終結者”。換言之,1844年那次冰島捕捉行動後,“大海雀”徹底滅絕了。

提到“滅絕”一詞,我們常常想到的是恐龍和猛獁象等遠古動物,“大海雀”的滅絕卻在提醒我們,“滅絕”並不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它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人類的肆意活動就是導致生物滅絕的原因之一。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和大海雀一樣悲慘的生物還有許多,比如巴拿馬金蛙和渡渡鳥,都是由人類活動而滅絕的,如今它們只能出現在科普書中或博物館裡。眾多生物的迅速消亡,引發了生物學家關於“物種滅絕”的激烈討論。

在生物學界,關於滅絕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均變論”,一種是“災變論”。達爾文是“均變論”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法則會讓最能適應環境的物種生存下來,舊生命的消亡和新生命的產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滅絕是緩慢發生的,所以人們往往不能在生物滅絕時,及時發現滅絕現象。

但是,大海雀的滅亡似乎與“均變論”的觀點相悖。它顯然不是因為“物種競爭”而自然淘汰的,也不是經過“漫長的演變”而逐漸消失的,它們是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在短時間內迅速滅絕的。這種滅絕形態,我們將其稱之為“災變論”。

“災變論”的代表人物居維葉認為,從一種環境到另一種環境的轉變,比如從海洋到陸地,或是從海洋到淡水,並不像“均變論”說的那樣緩慢,而是由突然出現在地球表面的“巨大變革”所導致的。

“災變論”還指出,當大災變來臨時,往往是那些對之前環境適應良好的生物,滅絕速度會更快。例如白堊紀滅絕的恐龍,就是當時地球的霸主,但是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它們灰飛煙滅了,只有一小部分變成化石留存下來。

科學家們試圖還原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真相。在白堊紀晚期,一顆火流星自東南方向飛馳而來,就像一架失事的飛機,當它猛地撞上尤卡坦半島的時候,時速達到了7.2萬公里。無邊無際的灼熱蒸汽和碎屑,橫掃了北美大陸,沿途的一切都化為了灰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一隻加拿大的三角龍,那麼在被燒成氣體前,你大約只有兩分鐘時間可以逃命。

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正在悄悄發生,謹用此書給人類敲響警鐘

就是這種完全無法預測也無法抵抗的巨大災難,讓恐龍銷聲匿跡,而在現代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一共經歷過五次“大滅絕”。這五次滅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每一次“滅絕”後,生命又是如何重生的?目前,“均變論”和“災變論”對此各執一詞。

但或許,生命的進程既不是“均變”的,也不是“災變”的,而是兩者混雜在一起,成就了生命極具韌性的傳奇歷史。這其中既有著平安無事的悠長階段,也有著偶然出現的“大災變”。

但是,地球進入“人類紀”之後,情況卻與以往不同了。人類活動將會留下獨特的“生物地層學印記”,一方面是像“大海雀”這樣陸續發生的人為滅絕事件,另一方面,人類活動會使得地球生命“重新分佈”,砍伐熱帶雨林、擾亂大氣組成、酸化海洋環境等等,哪一項不是在擅自“改變地球的面貌”呢?或許,人類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之中,而這一次的原因不是小行星撞地球,僅僅是由於人類對於生態地貌的改變。

“災變”帶來的種種教訓,在提醒我們,大滅絕發生時,既會清除孱弱的物種,也會幹掉強壯的物種。人類雖然完成了種種奇蹟,但仍然需要依賴於地球的生物系統和地理系統。

美國記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的這本《大滅絕時代》,為人類敲響了一記警鐘。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守護生態平衡,就會像一些生物學家擔憂的那樣,在把其它物種推向滅絕的過程中,也忙著鋸斷自己棲息的樹枝。那時候,人類不僅僅是第六次大滅絕的推動力,或許也將成為這次大滅絕的受害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