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影青瓷又稱映青瓷,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緻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 南宋時大量生產,而且"著行海內",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後, 以透明青釉,以高溫燒製而成

我們常說宋代是一個超前的時代:不愛繁複,獨愛簡約。他們痴迷玉的溫潤,也深愛瓷器的清透,對每一事每一物的審美追求,都出於一個“簡單純粹”。歷史如浪濤,宋人的飄逸氣質也許曾被煙塵埋沒一時,但那份骨子裡的輕靈,總會被我們重拾——簡單的不一定美,但美必然是簡單的,這是我們對美共同的感知。

在景德鎮,有一個叫湖田的窯口,那裡的瓷器相比於富麗堂皇的青花瓷,出落得更晶瑩剔透,猶如出水芙蓉,寧靜安詳。這就是青白瓷,亦叫“影青瓷”。

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南宋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彷彿看見床邊的玉枕,在夜色下透出瑩潤的光,清冷而美麗。這個伴著女詞人度過漫漫長夜的“玉枕”,就是青白瓷枕。

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宋 · 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宋人喜玉。但玉畢竟名貴,不是一般百姓能輕易擁有的。因了這份可“欲”而不可求的嚮往,景德鎮的能工巧匠們,融合五代青瓷和白瓷的燒製技藝,創造出色質如玉的“假玉器”──影青瓷。

這個“假”字,非但不是貶義,反而是對影青瓷的無上褒獎。影青瓷的釉色,素白中透著淡青,溫潤如玉。又如“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色,乾淨而神祕。曾見一個影青碗,捧在手心光滑冰涼,湖水般的釉色如夢似幻,恍然分不清是玉是瓷。

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宋 · 湖田窯影青刻花斗笠碗

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宋 · 湖田窯影青花卉花口瓶一對

要做出清透的影青瓷,必須用景德鎮的高嶺土。高嶺土潔白細膩、質地緻密,由這種瓷土拉胚而成的胎體,薄如紙張,施青釉其上,幾近脫胎。輕輕敲彈,會發出如樂器般清悅的聲音。世人稱影青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最妥帖不過。

"影青"的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等。從窯址調查和紀年墓出土情況來看,"影青"瓷草創時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這一時期產量小,器類簡單,主要為碗、盤、碟之類,也有盒、缽、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器型低矮,圈足寬大,脣口及壁都較厚。為防止燒時變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紋,這種做法至今尚存,俗稱"撐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屬器,如瓜稜形的壺身、細長彎曲的壺流、盤碟腹壁的稜線及碗、盤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寧年間,"影青"瓷產量大增,器類也多種多樣。這時期的產品多為廣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體多上薄下厚,與前一時期的厚脣形成鮮明對比。器型以盤、碟、碗居多,較多見的還有盆、爐、缽、罐、盂、盞託、盒子、注子、注碗、盤盞、臺盞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帶把,壺身作瓜稜形,蓋頂飾以獅鈕,注碗則多呈仰蓮形,全器造型生動,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盤盞與臺盞則是與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當於現代的酒杯。

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宋影青粉盒

光線下的影青瓷,通體剔透,釉裡藏花。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以"素肌玉骨"讚譽影青瓷,晚清文人還以“隱青”、“映青”、“印青”等為之命名。古往今來,人們都試圖用文字去接近這種難以言狀的美麗。更有趣的是,自從有了“薄如紙,聲如磬”的影青瓷,古人也不怎麼用玻璃器物,可以說影青瓷是瓷器史的一個高度,更是斷送了中國玻璃器的生產。

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然而,元代以後,隨著青花瓷的創制、興起,影青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一度成為遺存。但這種清透靈動的美,終歸很難被埋沒。正如玉一樣,影青的美是純粹、簡單到雋永的。在各朝各代普遍崇尚花巧繁複的時候,唯獨宋代如同出水芙蓉,獨愛影青。他們比我們早了千年,洞悉了一個至理:簡單的不一定美,但美一定是簡單的。

影青瓷四大絕技: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影青瓷發展很快,1983所創青花影青瓷,這一成果轟動瓷壇,引起國內外客商很大興趣。產品獲輕工業部和江西省的優秀產品獲。青花影青瓷集傳統的青花、影青、刻花於一體,使幽倩致的青花,晶瑩剔透的暗刻花紋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襯托,交映生輝。1985年底,青花影青瓷獲國家銀質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