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尚不知這句話是哪位"大家"所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之中用近乎精闢的文字連貫起來將這位蜀漢老臣的赤誠之心盡書於表,諸葛亮所言、所表,皆為肺腑之言,前後《出師表》所言之狀皆為蜀漢大勢,難道還需要運用一些文字技巧來訴說嗎?

由此可知,《出師表》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且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那是頗具綜合因素的,和諸葛亮在其上文筆的獨到之處並未具有明顯聯繫。《出師表》呈遞與上,目的就是向後主劉禪訴說蜀相諸葛亮內心之想法、表狀蜀漢之近態;欲奉勸劉禪繼承先主遺志、保持蜀漢清明朗治,單從文學領域來看,前後《出師表》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忠心愛國、赤誠之心的"千戶奇文"。

前後出師表的上書背景——"一年上兩表"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尚不知這句話是哪位"大家"所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之中用近乎精闢的文字連貫起來將這位蜀漢老臣的赤誠之心盡書於表,諸葛亮所言、所表,皆為肺腑之言,前後《出師表》所言之狀皆為蜀漢大勢,難道還需要運用一些文字技巧來訴說嗎?

由此可知,《出師表》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且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那是頗具綜合因素的,和諸葛亮在其上文筆的獨到之處並未具有明顯聯繫。《出師表》呈遞與上,目的就是向後主劉禪訴說蜀相諸葛亮內心之想法、表狀蜀漢之近態;欲奉勸劉禪繼承先主遺志、保持蜀漢清明朗治,單從文學領域來看,前後《出師表》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忠心愛國、赤誠之心的"千戶奇文"。

前後出師表的上書背景——"一年上兩表"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死之前,劉備用盡氣力道於諸葛亮曰"白帝城託孤"。與此順承的便就是後主劉禪的登基,枯木老矣的諸葛亮在面對蜀漢大勢以及北伐曹魏的形勢將前《出師表》呈遞於劉禪,用極其委婉的言語上書後主。

前《出師表》的內容主要有二一則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治國賢明、廣開言路、遠離奸佞;二則為老臣諸葛亮自表忠心、以身許國的決心。此書上罷,公元228年春,諸葛亮親率蜀漢大軍便開始了遂願先主遺志"北上伐賊,匡扶漢室"的漫漫征途。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尚不知這句話是哪位"大家"所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之中用近乎精闢的文字連貫起來將這位蜀漢老臣的赤誠之心盡書於表,諸葛亮所言、所表,皆為肺腑之言,前後《出師表》所言之狀皆為蜀漢大勢,難道還需要運用一些文字技巧來訴說嗎?

由此可知,《出師表》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且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那是頗具綜合因素的,和諸葛亮在其上文筆的獨到之處並未具有明顯聯繫。《出師表》呈遞與上,目的就是向後主劉禪訴說蜀相諸葛亮內心之想法、表狀蜀漢之近態;欲奉勸劉禪繼承先主遺志、保持蜀漢清明朗治,單從文學領域來看,前後《出師表》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忠心愛國、赤誠之心的"千戶奇文"。

前後出師表的上書背景——"一年上兩表"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死之前,劉備用盡氣力道於諸葛亮曰"白帝城託孤"。與此順承的便就是後主劉禪的登基,枯木老矣的諸葛亮在面對蜀漢大勢以及北伐曹魏的形勢將前《出師表》呈遞於劉禪,用極其委婉的言語上書後主。

前《出師表》的內容主要有二一則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治國賢明、廣開言路、遠離奸佞;二則為老臣諸葛亮自表忠心、以身許國的決心。此書上罷,公元228年春,諸葛亮親率蜀漢大軍便開始了遂願先主遺志"北上伐賊,匡扶漢室"的漫漫征途。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率軍行至散關時,再次向後主劉禪遞呈一書,史稱後《出師表》,此表與之前所強調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表達的最終觀點卻大概一致。街亭、箕谷失利之後,曹休南下攻伐東吳失利,與此同時,大將曹爽、張頜東下攻伐關中。由此便標誌著蜀漢首次北伐的至敗而歸。諸葛亮行軍到達散關,圍攻陳倉之時,便再次上書後《出師表》,主要內容就是以表決心、二次北伐。

諸葛亮所寫——不在用筆,而在用心

前後《出師表》所言都是諸葛亮身為蜀相、自感重任的肺腑之言,雖然諸葛亮是用筆所寫,但是文字之間卻是孔明先生的真情流露。諸葛亮所表皆是其"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真實傾吐,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之後,就一直是先主劉備最為倚重且形影不離的臣子。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尚不知這句話是哪位"大家"所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之中用近乎精闢的文字連貫起來將這位蜀漢老臣的赤誠之心盡書於表,諸葛亮所言、所表,皆為肺腑之言,前後《出師表》所言之狀皆為蜀漢大勢,難道還需要運用一些文字技巧來訴說嗎?

由此可知,《出師表》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且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那是頗具綜合因素的,和諸葛亮在其上文筆的獨到之處並未具有明顯聯繫。《出師表》呈遞與上,目的就是向後主劉禪訴說蜀相諸葛亮內心之想法、表狀蜀漢之近態;欲奉勸劉禪繼承先主遺志、保持蜀漢清明朗治,單從文學領域來看,前後《出師表》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忠心愛國、赤誠之心的"千戶奇文"。

前後出師表的上書背景——"一年上兩表"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死之前,劉備用盡氣力道於諸葛亮曰"白帝城託孤"。與此順承的便就是後主劉禪的登基,枯木老矣的諸葛亮在面對蜀漢大勢以及北伐曹魏的形勢將前《出師表》呈遞於劉禪,用極其委婉的言語上書後主。

前《出師表》的內容主要有二一則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治國賢明、廣開言路、遠離奸佞;二則為老臣諸葛亮自表忠心、以身許國的決心。此書上罷,公元228年春,諸葛亮親率蜀漢大軍便開始了遂願先主遺志"北上伐賊,匡扶漢室"的漫漫征途。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率軍行至散關時,再次向後主劉禪遞呈一書,史稱後《出師表》,此表與之前所強調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表達的最終觀點卻大概一致。街亭、箕谷失利之後,曹休南下攻伐東吳失利,與此同時,大將曹爽、張頜東下攻伐關中。由此便標誌著蜀漢首次北伐的至敗而歸。諸葛亮行軍到達散關,圍攻陳倉之時,便再次上書後《出師表》,主要內容就是以表決心、二次北伐。

諸葛亮所寫——不在用筆,而在用心

前後《出師表》所言都是諸葛亮身為蜀相、自感重任的肺腑之言,雖然諸葛亮是用筆所寫,但是文字之間卻是孔明先生的真情流露。諸葛亮所表皆是其"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真實傾吐,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之後,就一直是先主劉備最為倚重且形影不離的臣子。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從一無所有到三足鼎立,蜀漢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由弱變強,成為天下三足其一,毫不誇張地說,那就是先主對諸葛亮的百倍信任和諸葛亮為蜀漢事業嘔心瀝血的結果。也正是如此,當後主劉禪每每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之時,才會淚流不止,蜀漢群臣無不悲慟感懷。

胸懷天下大志,文字甚於言語

從前後《出師表》的內容不難看出,諸葛亮當時雖然齡已高矣,但是面對天下大勢還是瞭如指掌,分析到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出師表》絕對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政治對策和軍師對策。在北伐安排、蜀漢用人的方面上來說,諸葛亮的上書絕對可以堪稱"大智"策略,而且諸葛亮在文字敘述之中,皆言語委婉,且由淺入深地在時事分析著問題。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尚不知這句話是哪位"大家"所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之中用近乎精闢的文字連貫起來將這位蜀漢老臣的赤誠之心盡書於表,諸葛亮所言、所表,皆為肺腑之言,前後《出師表》所言之狀皆為蜀漢大勢,難道還需要運用一些文字技巧來訴說嗎?

由此可知,《出師表》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且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那是頗具綜合因素的,和諸葛亮在其上文筆的獨到之處並未具有明顯聯繫。《出師表》呈遞與上,目的就是向後主劉禪訴說蜀相諸葛亮內心之想法、表狀蜀漢之近態;欲奉勸劉禪繼承先主遺志、保持蜀漢清明朗治,單從文學領域來看,前後《出師表》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忠心愛國、赤誠之心的"千戶奇文"。

前後出師表的上書背景——"一年上兩表"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死之前,劉備用盡氣力道於諸葛亮曰"白帝城託孤"。與此順承的便就是後主劉禪的登基,枯木老矣的諸葛亮在面對蜀漢大勢以及北伐曹魏的形勢將前《出師表》呈遞於劉禪,用極其委婉的言語上書後主。

前《出師表》的內容主要有二一則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治國賢明、廣開言路、遠離奸佞;二則為老臣諸葛亮自表忠心、以身許國的決心。此書上罷,公元228年春,諸葛亮親率蜀漢大軍便開始了遂願先主遺志"北上伐賊,匡扶漢室"的漫漫征途。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率軍行至散關時,再次向後主劉禪遞呈一書,史稱後《出師表》,此表與之前所強調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表達的最終觀點卻大概一致。街亭、箕谷失利之後,曹休南下攻伐東吳失利,與此同時,大將曹爽、張頜東下攻伐關中。由此便標誌著蜀漢首次北伐的至敗而歸。諸葛亮行軍到達散關,圍攻陳倉之時,便再次上書後《出師表》,主要內容就是以表決心、二次北伐。

諸葛亮所寫——不在用筆,而在用心

前後《出師表》所言都是諸葛亮身為蜀相、自感重任的肺腑之言,雖然諸葛亮是用筆所寫,但是文字之間卻是孔明先生的真情流露。諸葛亮所表皆是其"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真實傾吐,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之後,就一直是先主劉備最為倚重且形影不離的臣子。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從一無所有到三足鼎立,蜀漢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由弱變強,成為天下三足其一,毫不誇張地說,那就是先主對諸葛亮的百倍信任和諸葛亮為蜀漢事業嘔心瀝血的結果。也正是如此,當後主劉禪每每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之時,才會淚流不止,蜀漢群臣無不悲慟感懷。

胸懷天下大志,文字甚於言語

從前後《出師表》的內容不難看出,諸葛亮當時雖然齡已高矣,但是面對天下大勢還是瞭如指掌,分析到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出師表》絕對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政治對策和軍師對策。在北伐安排、蜀漢用人的方面上來說,諸葛亮的上書絕對可以堪稱"大智"策略,而且諸葛亮在文字敘述之中,皆言語委婉,且由淺入深地在時事分析著問題。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獨到之處亦有,不過著實平常

前後《出師表》之中,尚且沒有特別華麗之辭藻,但是整篇文章"議論下來",抒情和記敘便貫穿其中;《出師表》之言語極為樸實、懇切,有引人身入其境之效;《出師表》之中言語精煉,多用四字行文、兼用排比對偶,實為文章巧妙之處。

從內容來看,《出師表》清晰而有條理,先是分析了蜀漢的險惡處境——"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基於此告誡劉禪要繼承父之遺志,端正行為,任用賢良;隨後回顧了自己和先主征戰四方的過往,一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道盡滄桑;最後表明自己願"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以實現蜀漢建國的政治理想。

"

建興五年(227),在漢中勉縣大營中,即將出兵北伐的蜀漢丞相,向皇帝上呈了一封表章,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出師表》。這似乎已經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佐證,也使他成了此後文人效法的楷模。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出師表》問世後,不僅深受歷代文人推崇,後世很多忠臣義士,更是被她深深感動。如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八月十四日,抗金名將岳飛途經南陽,前去拜謁武侯祠,被大雨所阻,留宿祠內。深夜舉著燈燭觀看石碑上所刻的《出師表》,不由自主地心情激動,淚落如雨,夜不能寐,坐著等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便向道士借了紙筆,流著眼淚奮筆疾書,全文書寫了兩篇《出師表》,為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筆一般,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文?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尚不知這句話是哪位"大家"所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之中用近乎精闢的文字連貫起來將這位蜀漢老臣的赤誠之心盡書於表,諸葛亮所言、所表,皆為肺腑之言,前後《出師表》所言之狀皆為蜀漢大勢,難道還需要運用一些文字技巧來訴說嗎?

由此可知,《出師表》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且被稱為"千古第一奇文",那是頗具綜合因素的,和諸葛亮在其上文筆的獨到之處並未具有明顯聯繫。《出師表》呈遞與上,目的就是向後主劉禪訴說蜀相諸葛亮內心之想法、表狀蜀漢之近態;欲奉勸劉禪繼承先主遺志、保持蜀漢清明朗治,單從文學領域來看,前後《出師表》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忠心愛國、赤誠之心的"千戶奇文"。

前後出師表的上書背景——"一年上兩表"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死之前,劉備用盡氣力道於諸葛亮曰"白帝城託孤"。與此順承的便就是後主劉禪的登基,枯木老矣的諸葛亮在面對蜀漢大勢以及北伐曹魏的形勢將前《出師表》呈遞於劉禪,用極其委婉的言語上書後主。

前《出師表》的內容主要有二一則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治國賢明、廣開言路、遠離奸佞;二則為老臣諸葛亮自表忠心、以身許國的決心。此書上罷,公元228年春,諸葛亮親率蜀漢大軍便開始了遂願先主遺志"北上伐賊,匡扶漢室"的漫漫征途。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率軍行至散關時,再次向後主劉禪遞呈一書,史稱後《出師表》,此表與之前所強調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表達的最終觀點卻大概一致。街亭、箕谷失利之後,曹休南下攻伐東吳失利,與此同時,大將曹爽、張頜東下攻伐關中。由此便標誌著蜀漢首次北伐的至敗而歸。諸葛亮行軍到達散關,圍攻陳倉之時,便再次上書後《出師表》,主要內容就是以表決心、二次北伐。

諸葛亮所寫——不在用筆,而在用心

前後《出師表》所言都是諸葛亮身為蜀相、自感重任的肺腑之言,雖然諸葛亮是用筆所寫,但是文字之間卻是孔明先生的真情流露。諸葛亮所表皆是其"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真實傾吐,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之後,就一直是先主劉備最為倚重且形影不離的臣子。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從一無所有到三足鼎立,蜀漢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由弱變強,成為天下三足其一,毫不誇張地說,那就是先主對諸葛亮的百倍信任和諸葛亮為蜀漢事業嘔心瀝血的結果。也正是如此,當後主劉禪每每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之時,才會淚流不止,蜀漢群臣無不悲慟感懷。

胸懷天下大志,文字甚於言語

從前後《出師表》的內容不難看出,諸葛亮當時雖然齡已高矣,但是面對天下大勢還是瞭如指掌,分析到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出師表》絕對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政治對策和軍師對策。在北伐安排、蜀漢用人的方面上來說,諸葛亮的上書絕對可以堪稱"大智"策略,而且諸葛亮在文字敘述之中,皆言語委婉,且由淺入深地在時事分析著問題。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獨到之處亦有,不過著實平常

前後《出師表》之中,尚且沒有特別華麗之辭藻,但是整篇文章"議論下來",抒情和記敘便貫穿其中;《出師表》之言語極為樸實、懇切,有引人身入其境之效;《出師表》之中言語精煉,多用四字行文、兼用排比對偶,實為文章巧妙之處。

從內容來看,《出師表》清晰而有條理,先是分析了蜀漢的險惡處境——"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基於此告誡劉禪要繼承父之遺志,端正行為,任用賢良;隨後回顧了自己和先主征戰四方的過往,一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道盡滄桑;最後表明自己願"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以實現蜀漢建國的政治理想。

《出師表》看似平凡無奇,寡寡無味,實則是孔明的良心之作

而從感情來看,《出師表》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它的"情真意切"。也正因為此,古人才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
作為一份上奏給皇帝的表文,《出師表》千百年來得到了無數讚譽。大詩人陸游就是《出師表》的鐵桿粉絲,為誇讚《出師表》而寫下了"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樣的名句。

宋代蘇軾曾這樣評價:"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裡,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大意是說:諸葛亮不憑藉文章成就自己的名氣,但通達事物、成就事業的情狀,探究名分實務的意蘊,自然從言語中顯現出來。到《出師表》,簡明而完善,直接而不直白,偉大的言論啊,與《尚書》中的《伊訓》、《說命》相互呼應,互為表裡,不是秦漢以來以奉事君主作為樂趣的人所能達到的。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