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豬場人工授精製約發展的主要因素

畜牧業 養豬 農業 三農 搜豬網 2017-06-25

近幾年,我國對畜牧業大力扶持,規模化豬場迅速發展,人工授精成為大型養豬場採用的主要配種方式。但由於缺乏合格的人工授精配種員,使得部分規模化豬場難以實行人工授精,制約了人工授精的發展。

人工授精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推廣,發展到今天,牛已全部實行人工授精,但豬實行人工授精率還不到30%。許多豬場採用人工授精後,因母豬受胎率低,子宮炎發生比例過大而放棄。實際上,只要嚴格按要求操作,人工授精的優勢比自然交配要明顯,主要有以下優勢:

(1)減少公豬的飼養數量。在自然交配的情況下,一頭公豬配種負荷為1:25~30,每年繁殖仔豬600~800頭;而採用人工授精技術,一頭公豬可負擔150~300頭母豬的配種任務,繁殖仔豬可達3000~6000頭。減少公豬的飼養量,從而降低養豬成本。

(2)提高優秀公豬的配種效能。對於優良的公豬,通過人工授精技術,可將它們的優質基因迅速推廣,促進種豬的品種品系改良和提高商品豬的生產性能。同時,可淘汰生產性能較差的公豬,留優汰劣,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3)減少疾病的傳播。進行人工授精的公母豬,一般都是經過健康檢查的豬隻,只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配種,減少採精和精液處理過程中的汙染,就可以減少一些疾病,特別是生殖道疾病(不能通過精液傳播)的傳播,從而提高母豬的受胎率和產仔數。

(4)提高豬場的繁殖性能。人工授精所用的精液都經過品質檢查,在保證質量後才能利用,適時配種可以提高母豬的分娩率和窩產活仔數,尤其在夏天更為明顯。

近幾年,在我國對畜牧業的大力扶持下,規模化豬場發展迅速,人工授精成為大型養豬場的採用的主要配種方式。也有一些豬場人工授精難以實行,並不是因為不懂技術或是缺乏相關設備,而是缺乏合格的實際操作人員。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公司亞衛畜牧將先進人工授精相關設備和技術帶入中國,使中國豬人工授精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合格的人工授精技術人員的嚴重缺乏,已成為規模化豬場開展人工授精的瓶頸。最近調查某農大06年畜牧專業本科生目前就業情況,全班居然沒有一個是養殖場的一線生產管理人員,80%以上從事的是獸藥和飼料或與其相關的行業,還有一部份是留校任教或實驗室工作。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呢?最主要是因為我國養殖行業的特殊性,高投入、高風險,封閉式管理,工資收入一般,工作環境髒,使得一些專業畢業生不願從事一線生產管理工作。而現在的規模化養殖要求技術含量高,各生產環節的操作規程要求嚴格,如人工授精、母豬查情後,輸精時間要掌握準、輸前要檢查精液活力,採精、輸精前對豬體清潔消毒等。但是由於一線人工授精操作員大多缺乏專業理論知識培訓,對操作規程及技術要求理解不夠,造成在配種過程中不按規程操作,比如說操作不衛生,精液汙染,輸前精液不檢查,造成有些母豬輸精後生殖系統感染,出現返情流膿現象。筆者曾經統計過50頭由於子宮炎而淘汰的母豬,其中有39頭是因為輸精後第14~18天出現低燒流膿的現象而淘汰,而這些母豬在輸精前健康狀況良好。

由此可見,不正確輸精方法會帶來嚴重後果,如不衛生操作會造成子宮炎,輸精時間掌握不準,空懷、返情現象也會大大增加。種種原因使得一些養殖場主不敢採用人工授精配種方式。

現代規模化養殖業由於集約化程度高,疫病防控要求嚴格,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必須嚴格執行,這就要求一線生產技術管理人員必須具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怎樣吸引這類人才從事一線生產管理工作是教育部門、畜牧部門、養殖業主值得深思的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